《行走中原·郑州奇妙游》

“一场跨越时空穿越古今的对话”系列报道

惠济区篇

核心提示

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流经这里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生于斯、长于斯的你,对家乡郑州是否真的了解?时光荏苒,沧海桑田,它是否还是你记忆中的模样?巍巍商都,闪耀着中华文明的光彩,为古都郑州点亮当今、照见未来。为给读者展现一个立体、生动的“郑州”,本报今起推出《行走中原·郑州奇妙游》“一场跨越时空穿越古今的对话”系列报道,以全市各区县(市)为区划,从小处入手讲述郑州故事。

黄土之下,有商之城,诉说华夏文明。地表之上,城垣巍耸,见证时代变迁。一场跨越古今的对话,带您一起看“奇妙郑州”。

【古】惠济桥见证沧桑岁月

一座桥,历经千年风雨,承载着一座城的灵魂,见证着一座城千百年来的繁华和沧桑,成为古老商都独特的历史文化符号。

古桥承载千年风雨

在郑州北四环外的惠济桥村,藏着一座郑州最古老的石拱桥。

据史书记载和考古证实,惠济桥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隋唐,延续至宋元,历代多次重修,现存石桥为明代建筑。

作为隋唐大运河上的一座著名石桥,惠济桥既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上的珍贵遗存,也是古城郑州千年变迁的重要见证。

公元6世纪~10世纪,隋唐王朝为了巩固国家统一和加强南北交流,在原有运河、自然河流的基础上,开凿了北起北京(涿郡)、南至杭州(余杭)的大运河。从此,繁华江南和锦绣中原被紧密联结在一起,两地的商贸交流、人员往来日趋繁忙,江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互交融。

河南郑州旅游攻略自由行(行走中原郑州奇妙游)(1)

惠济桥 图

中国大运河郑州段又称通济渠,惠济桥正是建于通济渠之上。而历史上的通济渠也称惠济河,河上修筑石桥,并以水得名,取名“惠济桥”,也寓意惠济行人和乡民。

惠济桥是一座由青石雕砌而成的三孔拱桥,东西走向,长40余米,宽约5米,厚重坚实,豫韵质朴。

漫步古桥之上,可见桥两侧共建有18根石栏杆,每根栏杆顶部皆“蹲”着一只姿态各异的小狮子,或威严,或嬉戏,或滚绣球,惟妙惟肖,十分精美。

石桥两端,分别建有高约数丈的青砖塔楼,被称之为“风雨楼”,主要是供百姓和游人躲避风雨。

作为当时水运和陆运的交汇枢纽,惠济桥曾经繁荣一时,商贸非常发达。烟草、药材、丝绸、草编、杂货,应有尽有。据说当年石桥可容三辆马车并排通过。而如今,在那斑驳古旧的桥面上,仍然可见多处车辙,有五六厘米深,清晰可见,无声诉说着岁月沧桑。

运河明珠焕发新生机

古桥不仅是一座交通要道,也是一座文化遗迹。惠济桥曾是荥泽八景之一。

关于“惠济桥”,清代《荥泽县志》中曾记载:“碧栏石瓮势若长虹,附居者烟火千家,往来者贸迁万种,民未病涉,诚一邑之雄镇也。”并有“地钟人文萃物华”之美誉。

伫立桥上,凭栏眺望,两岸杨柳依依,枝叶葱茏。遥想当年:桥上马蹄声声,人来人往;桥下船舶如织,往来穿梭;岸边街道上各种酒楼、商铺、驿馆皆是一片繁忙……

随着世事变迁,岁月流逝,大运河的重要性逐渐下降。中国大运河,特别是郑州区域的通济渠逐渐淤废。2013年4月起,经过考古发掘,惠济古桥重现天日,恰如一颗蒙尘的运河明珠,再次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这座桥,联通古今,是历史变迁发展的见证者,承载着郑州这座城的独家记忆。

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而惠济桥所在的通济渠郑州段也成为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之后的第二处世界文化遗产。

随着黄河国家战略深入实施、郑州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全面提速,依傍黄河的惠济区发展迎来重要战略机遇。

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起步区的第一批重点工程,汴河遗址公园是展现大运河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其以中心位置惠济桥村为核心,以南北向通济渠故道为轴线,通过运河遗址展示、历史场景模拟、运河文化体验、博物展览馆等方式,重点围绕漕运规划、运河仓储、隋唐古都、多元文化交融等文化主题,深入阐释大运河中华文明发展演进中的重要作用。

发展的车轮滚滚,2025年第十一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举办权花落郑州,本届花博会选址隋唐大运河通济渠遗址,这也是我国唯一汇聚“黄河文明”“运河文化”“中原历史”的文化核心区域,这将是花博会和世界文化遗产的“初遇”。

遇见一座桥,认识一座城。不久的将来,这个我国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影响最广的国家级花事盛会,将给郑州这片古老土地带来更多新活力。

记者 王红 通讯员 连敬春 摄

【今】黄河畔奏响崭新乐章

“星朗朗,月皎皎,黄河岸边的小村庄,一个个都睡着了。我也在梦中,你也在梦中,只有黄河妈妈,把堤岸轻轻拍,把船儿轻轻摇……”

初夏时节,登上黄河国家博物馆凭栏远眺,袅袅歌声中,五千年前的西山古城先民正在黄河边汲水晚炊,两千年前的汉代冶铁工场晚霞正艳,一千多年前的惠济古桥边烟火升腾……亘古不息的黄河水在惠济区的土地上铺展着五十余里的激流与涛声,它从仰韶文化的图案流来,向无穷世纪的闸门流去,给这片土地留下灿若星辰的人文瑰宝,如一串串金光闪闪的音符在时空中久久回响,激励着惠济儿女拼搏奋发,在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中奏响新的乐章。

生态之歌韵满河

蓝天白云、飞鸟绿林,行走在黄河滩地公园生态观光彩色慢行道上,红花与绿草婀娜摇曳,鸟鸣与虫豸忽而将至,红蓝相间的蜿蜒小路似一条通往秘境的飘带,带你穿过稠密挺拔的防护林,来到黄河岸边。

2019年9月,在郑州主持召开座谈会,擘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发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浩荡东风催人奋进,惠济区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起步区建设的新征程扬帆起航。

河南郑州旅游攻略自由行(行走中原郑州奇妙游)(2)

黄河滩地公园彩色慢行道 图

以黄河生态保护全域治理为统领,全面推进黄河滩地综合整治,加快流域生态修复重构,启动建设郑州黄河滩地公园,密织路网,贯通水系,高标准建成九纵三横22条61公里黄河观光步道慢行系统、南裹头广场、海事观景点、浮桥观景点3个观景点项目。以绿色为底蕴,以花径为纽带,建成沿黄生态廊道惠济区八堡示范区示范段……大美惠济,生态之歌愈发响亮。

文化之歌扬四海

临惠济以观黄河,临黄河而知中国。古荥汉代冶铁遗址、惠济古桥、黄河澄泥砚……从历史深处走来,一代代黄河儿女在这片土地上繁衍创造、真诚求索,受赐于黄河,又守候着黄河,将一曲曲文化之歌传唱,吸引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目光。

2021年4月,中国郑州黄河合唱周在惠济区举办,来自全国各地及沿黄九省的国家音乐界专业人士、优秀展演团队、合唱爱好者,汇聚在黄河之滨,唱响新时代的黄河之歌。从剧场到赛场,从赛场到广场,九州相“惠”天地之中,合声高唱黄河之美、中国之美,展示了黄河战略实践中的惠济自信,惠济担当。

行走惠济,世界上最早成立的江河博物馆之一——黄河博物馆、正在建设中的黄河国家博物馆、黄河文化公园、黄河滩地公园、南裹头广场、花园口景区等,等着你去探索、去发现——这条映照着秦宫汉阙、流淌着唐诗宋词、回荡着晨钟暮鼓的大河,在这片土地写下华夏文明的不朽诗篇。

发展之歌声嘹亮

大河奔涌激荡澎湃乐章,乘势扬帆惠济涛声正劲。

如今,依靠得天独厚的生态、文化、区位等优势,位于黄河南岸、郑州之北的惠济区,正以东部、中部、西部产业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双碳科技、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

沿着黄河从西往东看,重点推进粤浦科技、谷翼无人机二期等项目、带动发展智能制造产业的西部古荥智能制造产业园,以富泽电子信息智造基金小镇、微播易数字消费产业园、抖音电商直播基地为引领的中部区域,以中广电5G双碳产业集群、均和绿色智造港等项目为支撑,重点发展新能源、大数据、元宇宙等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东部花园口新兴产业园正擎起高质量发展的大旗,助力惠济区跃马扬鞭攀新峰。

记者 杨丽萍 通讯员 孙星灿 摄

河南郑州旅游攻略自由行(行走中原郑州奇妙游)(3)

河南郑州旅游攻略自由行(行走中原郑州奇妙游)(4)

(来源:郑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