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也是家庭的一项基本功能。从古至今,人类对生育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它蕴含着了人类的热切期盼和崇仰。

“父系”社会的产生,更是为生育披上了一层责任、义务、传宗接代的外衣。其实,这种心理早在《诗经》时代就己经形成。

诗经中对孝道的名言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1)

在那个时代,人类的生育观念尤为显著,大量的歌谣都真实记录了先民们的生育制度、生育习俗和生育文化等。

其中,赞颂人类繁育生育、儿孙满堂的诗篇更是数见不鲜。仔细品味,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多子多孙的期盼渗透在每个人的思想观念中,并且支配着他们具体的行为,生殖崇拜就是其中的一种。

先民们渴望多子多孙、儿孙满堂的生育意识非常显著,这一论证在周代社会十分明显,例如在颂扬周代民族发展和祖先丰功伟业的诗篇中就非常有力的体现出来。

诗经中对孝道的名言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2)

《大雅·文王》篇是这样体现生育观念的:“陈锡哉周,侯文王孙子。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世之不显,厥犹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祯;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支”同“枝”,古今字,原意为树木的枝叶,这里指周人的支系。该篇描述了人们渴望受到上天的青睐,能够保佑文王子孙世世代代,繁衍不息的迫切愿望。

《大雅·假乐》本为周王宴会朝臣,朝臣歌颂其丰功伟业的诗篇,其中写到“干禄百福,子孙千亿”,“子孙千亿”一句隐含地渗透了这种多子多孙的思想,这里的意思是说祈求福禄一起降临,保佑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诗经中对孝道的名言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3)

《大雅·思齐》第一章里写道:“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百男”,顾名思义,是指许许多多的男孩。朱熹《诗集传》:“百男,举成数言其多也……又能继其美德之音,而子孙众多。”

读完此句,我们可以很清晰认识到,周文王的妻子太姒被当作一个标榜的对象,绝不只是因为她品德高尚,最关键的一点是她能为周文王绵延子嗣,并且生养了很多儿子,确保了周王朝的生生不息、子嗣繁多。

《诗经》时代,上到统治阶级,下至平民百姓,热切渴望子孙昌盛己成为人人心中极为常见普遍的愿望。除了前文所提到的关于歌颂子孙昌盛的诗篇,《诗经》还有很多诗篇也反映了这一思想。

诗经中对孝道的名言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4)

例如《小雅·无羊》中写道:“众维鱼矣,实维丰年;旐维旗矣,室家溱溱。” 溱通“秦”,又通“增”,形容非常茂盛的样子,这里借指人丁兴旺。“旐”通“兆”,“兆”的意思是十亿或万亿,可以引申为众多、繁多的意思。

所梦的是鱼之众,众鱼为丰年之征。鱼除了被当作一种食材外,还有其特殊的寓意,它象征着丰收、富强、子孙繁多的祝福和好运。

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鱼具备强大的繁殖生育的功能更为崇拜,己经将其自然而然的与婚姻和配偶相结合。人们在鱼的身上寄予了自己的希望,希望自己的配偶能像鱼一样具有强大的繁殖生育能力,也渴望能像鱼一样拥有子孙无尽、种族昌盛的祥和之态。

由此可见,有些诗篇虽是描写赞颂贵族牲畜的繁盛,但更多地是寄予了人类自己对子孙无尽、人丁兴旺的强烈愿望。

诗经中对孝道的名言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5)

不单是“雅”,“颂”的部分体现企盼子孙众多的诗歌也数不胜数。例如《商颂·殷武》中就写道:“寿考且宁,以保我后生”。保的是什么?保的是人丁兴旺,保的是儿孙满堂,保的是福寿安康。这里也体现了周人多子多孙的生育观念。

除了直接表达对多子多孙的祈求外,《诗经》中还多次使用植物繁盛的花、叶、果实和动物的多子来象来表达人丁兴旺、多子多孙的愿望,例如使用绵绵不断的瓜果来慨叹。

《大雅·绵》第一句的“绵绵瓜瓞”,以及朱熹写道:“绵绵,不绝貌。大曰瓜,小曰瓞。瓜之近本初生常小,其蔓不绝,至末而后大也。”都有体现,诗人用连绵不断的瓜藤比喻周民族由小到大的发展,子孙无尽。

诗经中对孝道的名言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6)

除了瓜藤之外,周人还使用其他动植物意象来象征生育,比较典型的例如桃、椒、鱼等,取多子(或多籽)的含义。

人们既关心子孙后代的繁衍,也重视子孙后代的道德培养,因为只有这样,宗族才能长期光耀。《周南·麟之趾》就是用麒麟仁兽来告诫子孙要贤德安良。

《周南·麟之趾》每章的第一句都为兴,诗人用麒麟仁兽,兴统治者的子孙振振,借以表达对子孙后代品德的重视。

《螽斯》亦同,其中“振振”“绳绳”“蛰蛰”都是对子孙后代道德品行方面的要求。《大雅·思齐》中也表明了重视对人德行培养的观点:“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古之人无斁,誉髦斯士。”

诗经中对孝道的名言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7)

说的是要从小抓好教育和培养,长大后才会成为德行完备的人。周文王热衷与对人才的培育,不知疲倦,这才有了当时人才济济的局面。

这里的描述不仅仅是对周文王全力培养人才行为的称赞,而且也表明了这种人才观念在当时己经深入人心。

《大雅·假乐》在企盼宗族昌盛的同时,云:“穆穆皇皇,宜君宜王。不想不忘,率由旧章。”把品德与千秋大业结合,希望子子孙孙一直做德行兼备的君王。显然,这种观念,从古代起就己经成为了一种习俗。

《孟子》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古代的宗法制度,使繁衍生育成为宗族里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先民在祈求多孙多孙的基础上,更对后代子孙的品德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这是进步的表现。

撰稿/士玉【读史品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