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反骨”这词,人们多数会想起《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说魏延的话:“此人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

别生气人生只是一场戏(我们当中许多人都是)(1)

魏延:你见过为国劳心沥血的反骨仔没?

经后人考证,这话只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给诸葛亮“安”上去的,为的就是让诸葛亮给魏延“安”上反骨,而更接近史实的《三国志》里则没有这样的说法。

别生气人生只是一场戏(我们当中许多人都是)(2)

诸葛亮:呵呵,怪老罗啰,别赖我头上!

罗贯中是明朝人,如果“反骨”一词不是他首创的话,那么在明代之前就应该有类似的典故记录了;但事实上任我们翻遍文海,却确实没有找到关于“反骨”的明显记载。

不过我看到过一则关于汉将卫青的故事:

别生气人生只是一场戏(我们当中许多人都是)(3)

卫青:以我的经验来看,还是相信我为好

汉代名将卫青在一次出击匈奴的战斗中,发现营地里藏有匈奴奸细。为了把奸细找出来,于是他将可疑营房里的人都喊出来集中到一起,然后让所有人取下帽子。

卫青绕着这些士兵走了一圈,最后指着其中一人说:“你脱下鞋子给我看看!”那人神色慌张地依言脱下了鞋子。卫青再仔细打量了一下他的脚板,忽然厉声说:“你还不承认你是匈奴人?”那人一听,赶紧跪倒在地求饶了。

事后,有人问卫青是如何识破奸细的,卫青回答说:“那人后脑甚为凸出,且发之不能掩也,此谓典型的反汉之骨!”

又问及他为何要察看脚板,卫青答道:“匈奴人是马上民族,多扁平脚,扁平脚加脑后骨,那是汉人之中罕见的,他再经我这么一吓,自然就露马脚了!”

以上故事中,卫青一句“反汉之骨”,我想或许就是“反骨”的最早记录。自然,卫青说“发之不能掩也”显然夸张,但难道诸葛亮初见魏延即说他“脑后有反骨”就不夸张么?

为了验证卫青通过“反汉之骨”识别匈奴人的合理性,我特查看了一些有关草原游牧民族的骨骼特征资料,发现卫青此言非虚。

别生气人生只是一场戏(我们当中许多人都是)(4)

匈奴人:今天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说我们反骨就是大家都反骨!

根据一些中亚考古记录说,早期草原民族的头骨都有一种奇怪的变形,枕骨部都向后突出,而这样的特征在蒙古人与高加索人的混合人种身上最明显。

北匈奴人有很大部分就属于这样的混合人种,即使是南匈奴人,也多数是蒙古人与鲜卑人的混合人种,同样具有类似的骨骼特征,因为鲜卑族人本身就来自东高加索的西伯利亚(旧称鲜卑利亚)地区。

关于扁平脚的特征,这在今天的新疆蒙古等地都非常普遍,是由于长期不需要下地劳作和走路而形成的。在古代战争上,匈奴人同样是善骑不善跑,因为扁平脚本身就不利于快跑(当前我国,扁平脚是不符合征兵条件的)。

如果匈奴人脑后的枕骨特征如此明显的话,难怪卫青一眼就看出他不是汉人了。

别生气人生只是一场戏(我们当中许多人都是)(5)

父亲:你这反骨仔,不听话就揍你!

另外,我发现广东人当中,日常口头使用“反骨仔”一词的比例非常高,而且很显然地,这词用在方言中的历史已非常悠久了,也许不一定和《三国演义》有关的。

众所周知,广东人里面有相当的比例来自北方移民,比如广东一李姓的族谱就说,其祖上是来自甘肃陇西的;如果再细细考究陇西李氏的话,我们又可以发现,陇西李氏当中就有相当部分的人口来自鲜卑族--这就和西北扯上关系了。据此,我们就不能否定,或许有不少广东人也是具有明显“匈奴人”特征的。

别幼稚地以为“姓李”就是汉人,从前的西夏王李元昊是什么民族?现在韩国朝鲜这么多姓李的又是什么民族?包括唐太宗李世民,其实他也有鲜卑血统!

别生气人生只是一场戏(我们当中许多人都是)(6)

李世民:朕若没反骨何来大唐江山?

综上所述,“反骨”特征应该是西北人种较为普遍的特征,或者换句话说,西北人种的枕骨应该比纯正汉人要更为明显一些--我怕前一句话伤了西北人民的感情呢!

其实,无论称“反骨”也好,“大号枕骨”也好,这只是种族迁徙、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观特征而已,一个人或“反”或“忠”,和他骨头长的什么形状八辈子都扯不上关系。

如果“反骨”一词确实是来自卫青,他也只是用以从表面上区分汉人和匈奴人罢了,不代表那奸细就具有“反心”。

罗贯中让“反骨”一词成了贬义词,这对脑后具有大号枕骨的人来说实在是冤了,骨头是祖宗基因长下来的,凭什么要骂人“反骨仔”?不好意思的是,我本人脑后就有这么一块明显的“反骨”,虽看不出来却摸得出来,不过谁要这么骂我我就跟谁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