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和大暑谁热?有人说小暑,进到小暑汗流浃背,正常生活将受影响;有人说是大暑,夏季温度升高,大暑在小暑后,大暑比小暑热是理所应当。看起来有理,但实际不过是主观臆测, 热是相对的,有明显地域性,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大。

说个简单例子,同在小暑,海南三亚和漠河的温度有天壤区别,同在某地,海拔三千和海拔三百是天壤区别。因此,别用时间定义温度,别用地域定义温度,古人都说:太白积雪六月天,六月酷暑,太白山上是白雪皑皑,由此能知道海拔和地域对温度带来的影响巨大。

我国常见到南北迁徙的候鸟人群,冬季到海南养老,夏季到东北过夏。其实除了这种迁徙,夏季选择到同纬度的高山避暑同样是不错的选择,海拔提升将使温度大幅度下降。同样选择在低海拔地区过冬同样没问题,海拔越低温度越高,如果有高山阻挡的话,整体保温效果更理想。

小暑大暑立秋处暑代表什么(小暑快到俗语小暑热透)(1)

通过查日历能知道,小暑是7月7日,距现在只有几天时间。随着小暑到来,我国将出现三大变化:一是温度持续升高,吹出的风是热风;二是蟋蟀离开田野,到阴凉地避暑;三是雄鹰离开地面,到高空飞翔。以上种种变化说明,小暑是重要的气候转折点,世间生物在用自己的方式逃避酷暑,提高高温天气的幸福指数。

本文中要讲的俗语:“小暑热透,大暑凉飕飕”的意思简单:假设小暑温度高,大暑温度就要降下来,凉飕飕形容的非常贴切。事实真是这样吗?答案是否定的,根据小暑的温度和降水情况,不能推测出大暑的温度和降水。即使是现代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都不能精准预测,何况是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时候。

很大程度,古人都没料想到现代科学技术能如此发达,毕竟那是个连坐飞机都觉得是天方夜谭的年代。不过不能因此否定古人做出的经验总结和努力,实证经验的总结有利于引导科学技术的发展。

小暑大暑立秋处暑代表什么(小暑快到俗语小暑热透)(2)

虽是这样,但俗语不是丝毫没道理。一方面根据小暑预测大暑天气,是古人通过生活经验的总结,具有实践参考价值;另一方面小暑温度高,说明进入三伏天的时间很早,同样说明出伏时间早,待到大暑时很大概率温度就已经下降。俗语中讲的是概率问题,即小暑温度高,大暑就要凉飕飕,这本质上就是在猜大小,不是大,就是小,没有科学依据。

现代社会中,最科学的掌握了解气候变化的方式就是天气预报。人们根据天气预报掌握天气变化,做出必要措施行为,俗语只能起到借鉴作用。不过根据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古时候的有些俗语经验有很高借鉴和参考价值,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盲目的全盘接受。

小暑大暑立秋处暑代表什么(小暑快到俗语小暑热透)(3)

至于说,本年度何时最热,现阶段没有准确的答案。结合以往经验看,整年中最热的是三伏天,三伏天中最热的是中伏。本年度三伏天分别是:初伏是7月11日至7月20日,中伏是7月21日至8月9日,末伏是8月10日至8月19日。中伏是在大暑期间,结合以往经验知道本年度大暑温度要高于小暑。当然,我国气候具有不可预测和地域性,各地气候差异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面对即将到来的高温天气,相关人员要做好准备,避免高温天气带来负面影响。现阶段一方面要做好降温避暑工作,避免出现中暑问题;另一方面要及时关注气候变化,做好农业生产工作,避免出现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不管是小暑,还是大暑,出现高温和雷暴天气的概率都很高,做好极端天气下的灾害预防工作是重中之重。

最后想说:即使小暑温度极高,也不能说明大暑就温度低,尤其是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出现极端天气的概率极高。未来全球不确定气候现象将直线增长,七八月降雪天气同样可能出现。因此,别用常规性思维判断气候变化,几千年前传统节气中描述的物候现象频次将出现变化。

小暑大暑立秋处暑代表什么(小暑快到俗语小暑热透)(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