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闽浙赣苏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福建、浙江、江西三省边界地区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区域。

1928年1月,以方志敏为书记,黄道、邵式平等为委员的中共江西省弋阳、横峰、贵溪、铅山、上饶五县工作委员会,在赣东北弋阳、横峰地区领导农民举行起义,组成工农革命军(当时称土地革命军),就地开展游击战争。5月,弋阳、横峰分别建立了县苏维埃政府。1929年3月,中共信江特委成立,唐在刚任特委书记,建立了以弋阳、横峰北部山区为中心的苏区。10月,信江苏维埃政府成立,方志敏任主席。此后,弋阳、横峰、德兴的大部地区和上饶小部分地区成为较巩固的苏区,并同新开辟的贵溪、余江、万年苏区连成一片。1928年10月,福建崇安县农民起义组成的游击队,开始创建闽北苏区。其游击区逐渐扩展到浦城、建阳等县,同信江苏区和红军的斗争遥相呼应。

1930年7月,中共信江特委改称中共赣东北特委,并组成红军第10军,周建屏任军长,吴先民代政治委员(后邵式平任政治委员),同时成立中共红10军前敌委员会,胡庭铨任书记。8月,信江苏区改称赣东北苏区,闽北苏区划归赣东北苏区。11月~1931年5月,取得第一、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1931年3月,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成立,方志敏任主席。9月,中共赣东北省委成立,万永诚任书记。由于“肃反”的严重扩大化和第三次反“围剿”的失利,苏区受到严重破坏。1932年7月~1933年1月,取得第四次反“围剿”胜利。1932年12月,赣东北苏区扩大到福建的崇安,浙江的开化,江西的弋阳、横峰,安徽的婺源(今属江西)等20多个县境。中共赣东北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改称中共闽浙赣省委和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赣东北军事委员会改称闽浙赣军区总指挥部,唐在刚任总指挥,中共中央代表曾洪易兼任政治委员。1934年10月,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即红7军团)到达闽浙赣苏区,11月与红10军合编为第10军团,方志敏任军政委员会主席,刘畴西任军团长,乐少华任政治委员,并转入外线作战。1935年1月,部队返回赣东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军袭击,受到很大损失,方志敏、刘畴西被俘后牺牲。此后,闽浙赣苏区被国民党军占领,苏区变为游击区。

土地革命时期的苏区分布(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

土地革命时期的苏区分布(土地革命战争时期)(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