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的青花瓷特征(制瓷巅峰在宋朝)(1)

宋徽宗《瑞鹤图》

明朝时期的青花瓷特征(制瓷巅峰在宋朝)(2)

以瓷为名的中国,历史上公认的制瓷巅峰在宋朝。可为何人见人爱、风靡全球的青花瓷却是直到元代才出现呢?

要把一种产品,做得让全世界各国人都喜欢,并不容易。因为不同国家、文化、收入水平和教育程度的用户,常常有不同的喜好品位。

青花瓷则是世界上不多的、能够让所有国家的人喜欢的产品,中国人自不必说,而外国人对它的喜欢程度,甚至超过大部分中国人的想象。

我们知道,今天青花瓷中最古老、最值钱的是元青花,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全世界元青花最多的国家并非中国,而是伊朗和土耳其。

如果你想看元青花藏品,或许去德黑兰博物馆或者土耳其的国家博物馆是个不错的选择。

......

明朝时期的青花瓷特征(制瓷巅峰在宋朝)(3)

为什么全世界都很容易喜欢上青花瓷呢?

有人说是雅俗共赏。雅俗共赏的东西很多,但并非全世界都会喜欢。

青花瓷受到世界各国的喜欢,主要因为它是多元文化的产物,在青花瓷中融入了各种文明。

明朝时期的青花瓷特征(制瓷巅峰在宋朝)(4)

青花瓷出现在元代,为什么它没有出现在技术已经成熟的宋朝呢?

在宋代,虽然定窑的白瓷已经烧制得非常好了,但是它依然成为不了上流社会的主流瓷器,因为宋代士大夫的审美观认为“白不如青”。

他们喜欢青瓷中那种“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一点点颜色的变化和差异。因此,在宋代是不会发明青花瓷的。

明朝时期的青花瓷特征(制瓷巅峰在宋朝)(5)

而到了元朝,青瓷和白瓷的地位就颠倒了过来,因为蒙古族人崇尚白颜色,比如他们住的蒙古包都是白色的,很多服饰也是白色的(而白色对于古代的汉族人来讲是丧服的颜色)。于是,青花瓷的底色就定为了白色。

而欧洲人由于同样欣赏不了青瓷那种因细微颜色差别而产生的美感,也倾向于使用白瓷,今天他们依然为能够将瓷器烧得纯白无杂质而自豪。至于青花瓷白胎底上的颜色为什么是青蓝色,这就与元朝的历史有关了。

明朝时期的青花瓷特征(制瓷巅峰在宋朝)(6)

历史上,元朝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朝代,蒙古人的足迹遍及欧亚大陆,并且在征服南宋之前先征服了阿拉伯地区。

在干旱的中东地区,水是最宝贵的资源,天堂是充满水的世界,是蓝色的。于是,蒙古人和色目人(穆斯林)喜欢的两种颜色——白色和蓝色,就构成了青花瓷的基本元素。

元朝秉承了宋朝开放的国策,大量的波斯商人直接来到中国采购瓷器,青花瓷从一开始就不是针对中国一个市场的,而更多是针对西亚乃至东欧市场的。

于是,波斯商人将钴蓝颜料带到中国,这些商人不仅是中国瓷器的消费者和中国文化的传播者,而且直接参与了青花瓷的设计与监制。

明朝时期的青花瓷特征(制瓷巅峰在宋朝)(7)

在元代,景德镇属于浮梁县,朝廷在景德镇设置“浮梁瓷局”,专门烧造宫廷用瓷,开创了景德镇“官窑瓷”的烧造历史。

而据当地史料记载,那里很多的地方官都是中东人,他们按照信仰的喜好,提出烧制具有异国风味的造型、装饰和图案的要求,于是景德镇的窑工们便采用把波斯“蓝”与中国“瓷”融合在一起的方案,烧制成具有多重文化特色的青花瓷器。

波斯商人在带回瓷器的同时,也带去了中华的文化。

明朝时期的青花瓷特征(制瓷巅峰在宋朝)(8)

身为马背上的民族,蒙古人有着非常豪放的一面,因此他们制作的青花瓷器均为体积硕大、层次丰富的大件,和宋朝那种“汝瓷无大件”的风格正好相反。

在纹饰上,元青花采用密集的纹饰,这又与汉族士大夫的审美截然不同。

中国传统的汉文化在绘画上讲究留白,以体现一种空灵的美,即使画花卉,也以梅兰竹菊这些淡雅的花卉为主。而蒙古人性格豪放,不受汉文化的约束,体现在青花瓷上就是十分丰富的纹饰题材。

蒙古人尤喜牡丹、芍药这样大富大贵的艳丽花卉。所以,在元青花中牡丹的图案非常多见,和蒙古人性格类似的欧洲人也喜欢大富大贵的花卉。

更有意思的是,元青花瓷器上大量采用了在中国绘画作品中很少见的葡萄藤图案,这完全是融合了古埃及、希腊和西亚诸多文化的特点。

当然,元青花的图案中也少不了汉文化的元素,比如松竹梅兰、竹石荷叶、如意云头、龙凤鱼藻、花鸟草虫等。

明朝时期的青花瓷特征(制瓷巅峰在宋朝)(9)

就这样,早期作为外销商品的青花瓷器,既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又是中西亚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晶,还符合欧洲人(以及他们的后裔美国人)的审美,于是它从一诞生就开始风靡世界,并且延续至今。

今天,如果要找到一款像青花瓷那样在全球市场上大受欢迎的产品,那可能要算是“爱疯”了。虽然每一个“爱疯”背后都写的是加州苹果设计,但是它实际上也是多种文化融合的产物。

它的设计者(最后拍板的)乔布斯在产品设计的理念上吸收了东方文化,尤其是禅宗文化的精髓。

分析这么多,其实结论也非常简单。技术高超不代表能受到更多人的欢迎。在诞生之初,就融合了来自各类市场的审美,承载着多元文化的青花瓷,能做到“人见人爱”,是必然的。

明朝时期的青花瓷特征(制瓷巅峰在宋朝)(10)

——————单纯的分割线——————

除了瓷都景德镇,原来下面这些地方,也是青花瓷的故乡:

说到青花瓷,大部分人都会第一时间想到景德镇。千百年熊熊窑火,造就了景德镇这个享誉全世界的“瓷都”。

但青花瓷自元代达到顶峰以来,用以烧制青花瓷的窑址,自然不只有景德镇。那么,除了景德镇,还有哪些用以烧制青花瓷的窑址呢?

明朝时期的青花瓷特征(制瓷巅峰在宋朝)(11)

1、玉溪窑

玉溪窑的窑址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是在元末明初到明末,用来烧制青花瓷的重要窑场。

玉溪窑产的青花瓷器胎质较松,釉色成灰青色,纹饰多简单粗犷,比如鱼藻、折枝花等。当时用云南的钴土矿来作青花瓷料,烧制的品种以盘、碗居多。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当地人有火葬的习俗(即死后把经过火烧的骨灰放入罐内下葬),所以这个窑产的瓷品种以丧葬罐居多,在云南地区许多墓葬中都出土过这种罐。

明朝时期的青花瓷特征(制瓷巅峰在宋朝)(12)

2、乐平窑

乐平窑位于现今江苏省乐平县,这个窑在唐代就有了,那时候还是以烧制青釉瓷为主。明代中期以后烧制青花瓷。

乐平窑烧制的青花瓷分为两种,精瓷胎体轻薄,胎色洁白,釉质晶莹明亮;粗瓷则胎体厚重,胎色泛灰,釉色蓝灰。

乐平窑主要生产日常器物,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碗。

乐平窑的碗心往往有“福”“寿”“善”“光”等字样,碗底会印“富贵佳器”、“长命百岁”、“万福攸同”等款识。

因为乐平窑距离景德镇很近,所产的青花瓷与景德镇的风格很相似。

明朝时期的青花瓷特征(制瓷巅峰在宋朝)(13)

3、德化窑

德化窑的窑址在现在的福建,也是始于唐代,衰败于晚清。相较于前面的两个窑址,对德化窑可能要更为熟悉些。

提起德化窑往往会让人联想到白瓷,其实,它最早开始烧制的是青瓷。直到宋代才逐渐开始烧制白瓷,到了清代,开始烧制大量的青花瓷。

到了明代晚期,荷兰的殖民者占领台湾,然后开始以台湾为基地外销瓷器。因为福建邻近台湾,因此,德化窑的青花瓷后来成为了外销瓷中的主要产品。

清代的郭柏苍曾经在他的著书中提到过德化青花瓷,说德化的青花瓷从前皆为精品,均是精臻古雅,可惜后来胎粗釉薄,便不足为贵了。

在我们五千年洋洋洒洒的历史中,生产青花瓷的窑址当然不止以上这些。

明朝时期的青花瓷特征(制瓷巅峰在宋朝)(14)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更多窑烧里千年的秘密等待着我们的挖掘。

最后这一处地方,最特殊:

明朝时期的青花瓷特征(制瓷巅峰在宋朝)(15)

明朝时期的青花瓷特征(制瓷巅峰在宋朝)(16)

明朝时期的青花瓷特征(制瓷巅峰在宋朝)(17)

明朝时期的青花瓷特征(制瓷巅峰在宋朝)(18)

明朝时期的青花瓷特征(制瓷巅峰在宋朝)(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