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麻辣烫起源于长江之滨。最初是船工和纤夫创造了麻辣烫这种简便易行而又独特的吃法。从四川宜宾到三峡巫山,由于水流湍急,纤夫成了必不可少的风景,他们在拉纤之余,在江边垒起石块,支起瓦罐,捡拾一些树枝作干柴生火,舀几瓢江水,一切都就地取材,有菜放菜,没菜就拔些野菜充数,再放入海椒、花椒等调料,涮而食之,既可果腹,又可驱寒、袪湿。这种吃法因其简便易行很快便在江边流传开来。后来,码头上的小贩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便将菜品和炉具加以改造,置于挑担两头,边走边吆喝,江边、桥头卖劳力的百姓便围着担子成了常客。由于做好的美食,又麻又辣又烫,久而久之便有了“麻辣烫”这个名字,故问其何名,答曰:“麻辣烫”!

随着时代的发展麻辣烫走向了大江南北,由于各地喜爱口味的不用,延伸出来了很多的制作方法,关键的低汤和配料也发生了变化。

隐藏了十年的麻辣烫(聊一聊麻辣烫的前世和今生)(1)

河床上的纤夫

聊完名字的由来,今天继续给各位读者分享一下麻辣烫的做法,由于各地制作有差异,在这里在详细介绍每个地方的制作方法了,仅此分享一个,个人感觉味道还不错的麻辣烫制作方法。

材料准备:

郫县豆瓣酱、桂皮、草果、排草、红扣、白扣、香果、沙仁、白芷、丁香、孜然、八角、小茴香、三奈、麻椒、干辣椒、筚拔、香叶、香草、白胡椒、甘草、黄栀子、甘菘、豆鼓、老姜、大蒜、牛油、谬糟

制作步骤:

1、将郫县酱剁细,干辣椒去蒂后切成段,用清水洗干净后放置清水盆中泡透,将姜去除外皮拍松后和干辣椒一起泡,用绞肉机绞成茸,铰时将姜也加入绞成茸,冰糖拍碎备用。从江切成块备用;紫草切成段备用,;其他香料均用清水泡透备用。两种油混合均匀烧至八成热起锅,待油温降至四成热时备用;豆鼓剁成茸,将豆瓣酱、辣椒茸、豆鼓茸,调制均匀成香辣酱进行备用。

2、净锅加油烧至四成热时放入泡好的紫草侵炸出色时捞出备用,加入葱姜块炸香并且发干时加入冰糖熬化出糖色加香辣酱用小火加热1.5—2个小时,加香料继续加热30分钟,加入花椒粉末加油15分钟,等麻辣味出来后谬糟推匀,水分将尽时断离火口,降至常温时既得底料。

3、穿上竹签的原料,或准备好想吃的食材

4、兑锅,麻辣汁等于白鲜汤 底料 红油 花椒油 调料,比例3:2:2:2:1

备注:白鲜汤一般采用大骨头进行熬制,熬制过程中一般不加香料。

备注:调料常用的盐、味精、鸡精、葱花、姜片、蒜片、料酒、胡椒粉、虾皮。

5、加入食材小火慢煮。

这种制作方法相对会简单一些,味道比较好,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在家尝试着试试,食材配料的比例根据个人口味会有不同,喜欢的读者可以关注私信留言,分享具体比例。

隐藏了十年的麻辣烫(聊一聊麻辣烫的前世和今生)(2)

成品图片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