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数个朋友强烈安利的《无问西东》终于去看了,当看到结尾7分钟,梅贻琦、梁启超、梁思成、林徽因、王国维、冯友兰、钱穆、朱自清、闻一多、陈寅恪、邓稼先……那些熟悉的名字一一浮现在屏幕,忍不住热烈盈眶。

高晓松说我们家四代都是清华学校(更明白了高晓松的那句)(1)

走出影院,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其中有感动,有震撼,也有失落。为什么会失落?因为那样的人,那样的时代,再也回不去了。

想起第一季的《奇葩说》海选,来了一个叫梁值的清华博士生,这位学霸,法律学本科,金融学硕士,新闻传播学博士。

但现在他在为毕业做什么而苦恼,希望三位导师支招。

高晓松说我们家四代都是清华学校(更明白了高晓松的那句)(2)

高晓松一下就怒了!

高晓松说:其实来之前,清华的校长和书记都向我推荐过你,你应该是清华最优秀的在校博士生之一,可是你今天的表现太让我失望了!

一个名校生走到这里来,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我觉得你没有一个大名校的胸怀天下,名校是干什么用的?名校是“镇国重器”!名校培养你是为了“让国家相信真理”,这才是一个名校生的风范,而你直接问我应该找个什么样的工作,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你觉不觉得你愧对清华这十多年的教育?

最后那个清华的学生被淘汰了。看了电影《无问西东》,不由地回想起高晓松的那句名校是干什么用的?在影片中,有许多闪光的,令人动容的细节,很好的回答了这个问题。

高晓松说我们家四代都是清华学校(更明白了高晓松的那句)(3)

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

1923年,北京。

吴岭澜的物理成绩考试结果是“不列”,应该就是现在所说的“挂科”吧。

吴岭澜被要求转文科,于是有了一番他和校长梅贻琦的对话。

梅贻琦:“你的物理学是不列,而英文学和国文学都是满分,如此天资,当初你为什么不学文科?而偏要念实科(理工科)呢?”

吴岭澜:“因为最好的学生都读实科。”

梅贻琦:“你求学的目的是什么。”

吴岭澜:“我只知道不管我将来做什么,在我这个年纪,读书,学习,都是对的。我何用管我学什么,每天把我自己交给书本,就有种踏实。”

梅贻琦:“但是,你还忽略了一件事,真实。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

吴岭澜:“什么是真实?”

高晓松说我们家四代都是清华学校(更明白了高晓松的那句)(4)

梅贻琦:“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你慢慢想,转系与否那都是小事……”

这段师生对话,让吴岭澜陷入了深深的思索。而彻底让吴岭澜释然的,是泰戈尔。

不要忘记你们的真心和真性……

1924年,泰戈尔访问清华,吴岭澜在人群中聆听到了泰戈尔的演讲:

“我问你们,也问我自己,我们各民族最珍贵的拥有是什么,你们有什么是可以从自己的民族里拿出来,送给这个世纪的礼物,你知道你自己的内心,你知道你自己的文化,你们史册里最完善最永久的是什么,因此我竭我的至诚恳求你们不要错走路,不要惶惑,不要忘记你们的真心和真性……”

多年以后,已经成为清华教授的吴岭澜回忆起泰戈尔那天的演讲对他的影响,他对学生们说:

当我在你们这个年纪,有段时间,我远离人群,独自思索,我的人生到底应该怎样度过?

某日,我偶然去图书馆,听到泰戈尔的演讲,而陪同在泰戈尔身边的人,是当时最卓越的一群人(梁思成、林徽因、梁启超、梅贻琦、王国维、徐志摩),这些人站在那里,自信而笃定,那种从容让我十分羡慕。

而泰戈尔,正在讲“对自己的真实”有多么重要,那一刻,我从思索生命意义的羞耻感中,释放出来。原来这些卓越的人物,也认为花时间思考这些,谈论这些,是重要的。

今天,我把泰戈尔的诗介绍给你们,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岁月里,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

吴岭澜是幸运的,他遇到了梅贻琦,遇到了泰戈尔,他们就像一盏明灯,给在迷途中的吴岭澜点亮了一盏明灯,他领悟到到人生的真谛,并把“真实”二字传递给了自己的学生。

高晓松说我们家四代都是清华学校(更明白了高晓松的那句)(5)

静坐听雨

1938年,昆明。

中国现代经济学泰斗陈岱孙上课时

因为雨声太大淹没了声音,他不再尝试授课

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大字

“静坐听雨”

高晓松说我们家四代都是清华学校(更明白了高晓松的那句)(6)

电影《无问西东》中“静坐听雨”情节

一个真实的历史背景是,当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来到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邀请他们为学校设计校舍,但方案却被一次次驳回。

因为,没钱!

高晓松说我们家四代都是清华学校(更明白了高晓松的那句)(7)

梁思成和林徽因

梁思成拿着设计稿,一遍遍改,直到高楼变矮楼,矮楼变平房,砖墙成了土墙。联大建设长黄钰生还是满脸无奈。

“除了图书馆屋顶可以使用青瓦,教室、实验室可以使用铁皮之外,其他建筑的屋顶一律覆盖茅草,砖头木料再减一半,麻烦您再作一次调整”

于是,半年后,西南联大的校园里,遍地茅草屋成了师生们的容身之处。

高晓松说我们家四代都是清华学校(更明白了高晓松的那句)(8)

当年学生居住和上课的地方

然而,就是这么一所在战火中仓促成立,连校舍都建不起的学校,却在建校这8年间培养出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师。

在如此恶劣的环境,却诞生如此辉煌的成就,不得不让人惊叹和深思!

高晓松说我们家四代都是清华学校(更明白了高晓松的那句)(9)

禄丰龙,生活在三叠纪的晚期

“禄丰龙,生活在三叠纪的晚期,禄丰龙身长五米,它站起来的时候,是两米多,比现在的马大不了多少……”

天上的飞机在轰炸,杨钟健教授平静地讲着有关恐龙的知识。每天,当听到飞机声时,学生们躲到小小的防空洞里,老师们则一如平时,讲黑格尔、讲禄丰龙、讲文学、讲泰戈尔……

而影片中没有交代的真实情景是,为躲避日军轰炸,教师们大都住的分散。很多教授每天步行几十里路来上课,却从没有人迟到过。

国学大师刘文典说:

“我宁愿被日机炸死,也不能缺课”

这就不得不说当年的教员了

当时校长梅贻琦说过这样一句话:

“所谓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

也就是说

一所大学能不能称得上好大学

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

高晓松说我们家四代都是清华学校(更明白了高晓松的那句)(10)

梅贻琦(祖峰饰)

北大哲学系教授黄枬森曾撰文回忆:

当时的国文老师是沈从文,英语老师是李赋宁,物理老师是吴有训,中国通史老师是吴晗,公共伦理学老师是冯友兰,我还选修了数论和《庄子》,老师分别是华罗庚和闻一多。

这些大师级人物,任何一个人单拎出来,都是中国学术界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在去西南联大之前,他们的薪水是普通人的20多倍。衣食无忧,家中有仆人和保姆照顾。但在这里,他们的生活却极其窘迫,甚至要为基本吃穿发愁。

联大校长梅贻琦,职位在政府可与总理平级,但为了补贴当时教师们的生活,他几乎卖光了自己所有值钱的东西,堂堂校长,每逢过节,只吃得起一碗菠菜豆腐汤。

妈,对不起

西南联大的学生,富家子弟沈光耀。完全可以按照前人铺好的道路走下去,即使一辈子不能大富大贵也可以衣食无忧。但沈光耀偏偏不走寻常路,一个人不远万里的跑到昆明去求学。

高晓松说我们家四代都是清华学校(更明白了高晓松的那句)(11)

面对恶劣的环境,糟糕的饮食,沈光耀都表现的非常泰然。

只是当战争的硝烟蔓延到西南联大的上空时,当他看到玩伴被战火轰炸到面目全非时,他再也坐不住了,瞒着母亲加入飞虎队。

高晓松说我们家四代都是清华学校(更明白了高晓松的那句)(12)

沈光耀的部分,毫无疑问即将赴死的镜头最让人印象深刻。他生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用家乡话向母亲决然道别。

“妈,对不起。”

沈光耀的原型为沈崇诲,他殉国时年仅27岁。一代清华才子,满腹经纶,以躯捐国,何其壮哉!

高晓松说我们家四代都是清华学校(更明白了高晓松的那句)(13)

沈崇诲,192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淞沪会战期间驾机英勇撞击日寇舰队旗舰,与敌同归于尽。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不足半年,中国空军就击落近百架敌机,但也损失了将近一百名第一代飞行员。他们之中,每十个就有六个在战争初期牺牲。平均年龄23岁。

他们中有的来自顶尖学府,有的是归国华侨,有的出生名门望族,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他们是真正的高富帅,他们有着人人歆羡的未来,却义无反顾的奔赴了捍卫国家的战场。

而那个时候,流传一种说法:空军飞行员从航校毕业到战死,平均只有六个月。

如果不能安稳地活着,就让生命掷地有声。成了那代人,最真实的写照。

高晓松说我们家四代都是清华学校(更明白了高晓松的那句)(14)

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影片最后,落脚到了现代都市精英张果果,厌倦职场尔虞我诈的他,害怕被四胞胎家庭讹上的他,终于肯低头看看自己的心。

有人说,张果果的这一段看得人很尴尬,但我认为,恰是因为现实与前三段故事相比,我们这一代人和前代知识分子境界悬殊,因此影片引发的思考才会如此有深度、有广度。

高晓松说我们家四代都是清华学校(更明白了高晓松的那句)(15)

影片结尾的念白中,再次问起开篇的问题:

如果提前了解了将要面对的人生,不知你们还有没有勇气前来?

影片中的四代人用行动给出了答案。

是什么让他们有底气选择那条人烟稀少的、遍布荆棘的一条路呢?

影片的最后给出了答案: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这是取自清华校歌“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此话的含义延伸开来——

莘莘学子,无论做人还是做学问,都应超越东西方传统固有的理念,甚至超越一切当下世俗固有的理念。

坚持自我,坚守本心,追求真理,追求卓越。

也许这就是《无问西东》对现实当下最大的意义。

让我们看到教育界最该重视的,却在今天已经普遍缺失的价值。

高晓松说我们家四代都是清华学校(更明白了高晓松的那句)(16)

作者以沫,乐途旅游专栏作家,新浪认证草根名博,艺龙旅行网旅行专家,杂志主笔。迷恋光影世界,偏爱跟着电影去旅行。欢迎关注个人以沫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