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春水向东流》带走的是悠悠岁月,带不走的是沉淀在每个人心头的悲愁。《一江春水向东流》是由蔡楚生、郑君里导演并编剧,白杨、陶金、舒绣文、上官云珠等主演的剧情片。该片于1947年在中国上映,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上映期间在上海曾出现“成千万人引颈翘楚,成千万人踩进戏院大门”的景象,并创下了解放前国产片最高上座纪录。

该片前后共拍了一年时间,远超一般电影的拍摄周期,被人戏说为“一江春水慢慢流”,中途还因为资金跟不上而暂停过。该片正式演员有45人,群众演员超过4000人。片中诸如战场、轰炸、难民、胜利等画面都是真实的。

摄影师朱今明回忆:“昆仑影业公司设 备的破旧当年在电影界是出了名的,拍摄这部影片时,只有一架‘独眼龙式‘ 的照相机,几十盏灯和一个破旧不堪的录音机,摄影棚也是四面透风,用的电影胶片不仅是过期好几年的,而且还是三本五本地从商人手里买来的。摄制工 作业常常处于等米下锅的境地,工作人员的生活更是没有保障,几个月发不出 薪水……”剧作家田汉曾评论道:“在中国电影界今天这样贫弱简陋的物质条 件下,而有这样的成就,算是电影工作者最高的成就了。”好莱坞华裔摄影师黄宗沾更赞道:“这是我所看到的国产片中最好的一部。”除了拍摄艰难,演员艰苦奋斗,剧组鸿篇巨制以外,影片中所表现的精神内核也是该片之所以能够引得万人空巷,千万观众津津乐道的主要原因。

我在刚刚观看这部影片的时候,确实只是以为这是一部十分寻常的早期“鸳鸯蝴蝶派”的作品。但是当我继续观看下去的时候,我逐渐地明白了这部影片的真正思想。这并不是仅仅是一部简单地描述一个家庭,一对夫妇之间的悲惨爱情故事,更是描绘了生活于那水深火热,国破家亡时代的悲苦底层人民。爱情只不过是推动剧情的一阵风,而引起我们一阵阵发冷的悲剧才是真正的情感内核。

正是因为这部影片成功地将国家的命运 和家庭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才使得 她成为一部“政治批判和伦理道德批判高度结合的中国史诗正剧的典范”,在 思想上、艺术上以及商业上都取得了巨 大的成就,被称为中国电影史上史诗般 的现实主义的“扛鼎”之作,在中国电 影史上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

影片将国家和家庭之间的命运紧紧连接,并赋予新的思想高度。从一组组镜头中,不光展现的是爱情的悲剧,更是一代人的生活之苦。这种苦若只是从一个国家的角度去展现,那么我们只会觉得这是麻木的。但是若将所有的悲剧全部囊括起来,置于一个家庭身上,那么我们能够体会到这种悲剧是切切实实的发生了,如同发生在我们身上一般。这种感情带给我们的不是麻木,而是悲愤,为之打抱不平,为之呐喊。

影片所表现的家庭悲剧主要有三点带来:1,情感悲剧;2,社会悲剧;3,战争悲剧

第一点,情感悲剧主要是体现在男主张忠良的“狗血”爱情史上。他先是喜欢了三个女人,并且都与他们有染,先不谈第一个结婚并且和她有一个孩子的素芬的爱情。就是在和王丽珍姐妹二人一个房子还同时于二人亲亲我我的调情举动,就彻底的表明了张忠良早已是一个毫无底线的恶魔了。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剧情是能够冲击观众的眼球和思想的,在人物塑造上,这样的张忠良是要被彻底的唾弃的,后来造成了素芬的“投江自尽”也是能够让人接受的。因为张忠良在乱欲之后,是不配再和素芬一起生活的了。

一江春水向东流我从哪里来(一江春水向东流)(1)

张忠良和王丽珍姐姐偷情

第二点,社会悲剧主要体现在电影的下半段。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带给民众的喜悦只是短暂的,高速飞涨的物价,人们无法吃饱饭,甚至无处可住,以及阶级矛盾不可避免的激化。素芬走投无路前去做仆人,只是为了讨口饭吃。而那些资产阶级的走狗确实能够吃着大餐,还在高谈阔论,这样的对比画面,不由得令人心寒,而从心底里为素芬一家打抱不平。社会的悲剧是整部电影中最主要的,最激烈的,也是最让人无法接受的悲剧。

一江春水向东流我从哪里来(一江春水向东流)(2)

上层名人吃的肚子撑,而底层人民只有一根骨头

这种贫富悬殊的时代引起了恐怕不只是这样的悲剧,在电影的背后,我们是无法想象的黑暗又有多少!

第三点,战争悲剧是推动整部电影剧情发展的第二条线,也是造成了上述两种悲剧的“背后推手”。因为战争,张忠良才和家人分离,而造成了后面的系列悲剧;因为战争,才使得张忠良的家庭破碎,父亲被日寇所杀,老婆孩子和老母亲也下落不明;因为战争,才使得阶级矛盾如此突出,底层人民穷困潦倒,数米而炊,但上层社会的人却胡吃海塞,还在开着“上海螃蟹”的玩笑,甚至希望战争再长一点时间。

一江春水向东流我从哪里来(一江春水向东流)(3)

上海螃蟹坐飞机来到重庆

一江春水向东流我从哪里来(一江春水向东流)(4)

前方后方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时代的悲剧化作尘埃落在每一位底层人民头上,都会幻化成一座大山。电影用悲观的镜头给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最为悲剧的故事——家破人亡。但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导演别有用心地布置的,不光是一个家庭悲剧,还有知识分子的节操,在物欲生活中消失。

剧中张忠良原本是一个爱国热血,有节操的知识分子,他想凭借自己的力量为国效力,但是他却纵然有宏图远志但是也无力和生活抗衡。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他感到压抑,在纸上写出了“早死,是英雄,再活下去, 怕是要变狗熊;哈!我变废料了!呜呼, 寂寞!寂寞!”的话语。这是他不甘沉沦的表现,但是一个人的力量又怎能翻江倒水,改变一个社会的悲剧嗯?于是他渐渐适应新的生活, 很快融入了醉生梦死的生活,“什么希望、 前途、奋斗,一切的一切都付诸东流了, 我是一个活死人了……也许有一天,我 会变得连我自己都不认识我是谁了。”他从一个有血有肉的学识青年,变成了一个贪图享乐的行尸走肉了!

一江春水向东流我从哪里来(一江春水向东流)(5)

张忠良作图

一江春水向东流我从哪里来(一江春水向东流)(6)

张忠良作图

除了上面提到的悲剧,还有一个镜头值得一提,那就是在日寇入侵张忠良的老家的时候,日寇牵走老黄牛的剧情。导演此处以小见大,知微见著般从老黄牛回头看向旧主人,而旧主人瘫软无力地流泪的镜头表现了日寇的残忍,横行霸道。从而用这样的艺术手段,激起观众内心的“抗战热血”,激起人民群众内心的“家仇国恨”之情。

一江春水向东流我从哪里来(一江春水向东流)(7)

老牛回头望

一江春水向东流我从哪里来(一江春水向东流)(8)

旧主泪两行


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作为一部 史诗巨片,她不仅在“史”的叙述上取 得了不朽的地位,同样整部影片在艺术 表现中插入了大量的中国传统艺术元素, 同样增强了影片的“诗意表象”。她将 中国传统的艺术门类——诗歌、戏曲、 古典小说、绘画等艺术的表现技巧纳入 影片中,增加了影片的传统艺术性,影片 的画面构成可以说就是一首首诗词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句诗是出自后唐诗人李煜的词《虞美人》,《虞美人》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

三年后,即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李煜作为一代皇帝,我们自然无法去揣摩他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但是作为同是老百姓的“我们”,是能够从电影中的一切,去体会到剧中演员的感情的。月亮这一意象在影片中共出现了六次,从古代的诗歌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我们就能体会到月亮这一独特且频繁出现的意象,代表着思乡,悲情浪漫的思想感情。其中,月亮之一独特的镜头的第四次出现的时候,是张忠良前往王丽珍的房间去浪荡调情,张忠良借屋子太热,打开窗户,霎时,月光映着江水,一道白色的光芒在黑白的电影中显得十分亮眼。张忠良虽然此时看到了月亮和江水,但是此时的他早已变了心,不再是那个以前和素芬在月下漫步,对着月亮和素芬许诺“生生世世,同甘苦共”的男人了。他依然投入到王丽珍的怀抱中,开始了侯服玉食,花天酒地的生活。与此同时,镜头一转,此时的素芬正受着“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悲剧。

一江春水向东流我从哪里来(一江春水向东流)(9)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我从哪里来(一江春水向东流)(10)

全剧多次出现

江水是东流的,在地理位置上去看,正好是从张忠良的位置流向了素芬。这正与李之仪的《卜算子·我 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 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 定不负相思意”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且整部影片始终都被“问君能有几多 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悲愁忧愤 的情感所笼罩。但是江水此刻的不是有关于爱情的美好回忆,而是一桩桩悲剧的产生。素芬在江的这头,整天心心所念的爱人,早已成为别的女人的玩物,享受着灯红酒绿的生活。而素芬仍恪守妇道,作为一个传统的家庭妇女,忍辱负重,供养着孩子和老人。我想,导演在这里确实是对传统封建礼仪的批判,但是这种描述,犹如毫无力道的鞭子抽在老树皮上一般,并没有激起太多的反响。

一江春水向东流我从哪里来(一江春水向东流)(11)

一家人挤在一起,忍受大雨的到来

一江春水向东流我从哪里来(一江春水向东流)(12)

一江春水向东流

此外,影片还采取了章回体小说的叙述方式,并且穿插有戏曲艺术,这些艺术表现手段的综合运用更让影片的艺术风格较之其他影片独树一 帜。同时,也反映了在中国电影发展的早期阶段,是电影工作者对电影艺术表现形式的一种探索。电影的镜头展示的也是独有“中国戏剧”风格的。

与同时期的外国影片不同,电影中用了大量的类似于戏剧式风格的镜头,于此同时还用了三次“跳轴”对话,以及灯光的布置,拍摄的角度,都是带有浓厚的中国戏曲风。

一江春水向东流我从哪里来(一江春水向东流)(13)

跳轴对话,眼睛看向画面右侧

一江春水向东流我从哪里来(一江春水向东流)(14)

跳轴对话,眼睛看向画面右侧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外国电影一直提倡的是一条轴线式的对话方式。其基本的原则是,在对话的双方之间画出一条假想的连线(轴线),并在这条线的一侧分别拍摄对话的双方。这样获得的影像画面便会是其中的人物一个向着画左,一个向着画右,在观众的感觉中形成彼此面对面交流的印象。而跳轴就是,在轴线的两侧拍摄,产生对话人物相反的画面,使得画面不协调,产生一种“各人说各人”的感觉。

跳轴式拍摄方法在外国是绝对的不提倡的,但是因为中国早期电影受戏剧影响较大,因此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戏剧风格的电影。

一江春水向东流我从哪里来(一江春水向东流)(15)

俯拍的方式,把张忠良拍扁


结语

《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我国早期电影工作者在无数的挫折与磨难之下创作的经典佳片,三个小时的时长(最初版本长达七个小时,后来在1956年剪辑成了三个小时)也是难得史诗巨作。这部影片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同是巨作,也同是战争爱情故事片的《乱世佳人》。诚然,两部影片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不可相提并论,但是对于中国影片来讲,《一江春水向东流》更别有一番寓意。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作为我国 一部优秀的家庭伦理剧,无论是在思想 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且具有很高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可以说是我国电影史上的一部史诗般的现实主义“扛鼎”之作,在我国电影史上有 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她对我国电影事业 的发展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