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去北京的飞机上,看到杂志上,李健拍的广告,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李健写什么歌最好?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李健写什么歌最好(李健我想了很久)

李健写什么歌最好

那一年,去北京的飞机上,看到杂志上,李健拍的广告。

这一天,离我第一次听李健的《什刹海》,已经过去了十年。

而今天,想去写写李健,离我看到他拍的广告,又过去了五年。

我开始查资料、看采访,关于李健。

然后....然后...

我就没办法再查下去、看下去。

因为我在准备写李健的材料的时候,想起了很多人。

想起了王小波和李银河

想起了李叔同

想起鸠摩罗什

想起那些遥远的、发着光的生命。

想起托钵乞食的佛陀。

因为在水木年华最火的时候,李健选择退出,自己在租来的四合院里追寻自己的梦想,守着对自己认为的音乐的执着。

李健如自己所说,一直是站在舞台边缘的人。这个边缘,并不是他唱歌的时候,而是有作品就演绎,没有作品就淡出大众视野,这是他对于名利的哲学。

一个这么清醒的人,我没办法探知他背后更多的哲学,只能从公众能看到的只言片语和画面里看到一点点很片面的东西。

他的语言是他的智慧。

他的音乐就是他的态度。

他的旅行是他感受生命的方式。

一用脚和心感受生命、用音乐表达生命的人。

很多东西都不为外人道。

所以,我没办法写下去。

李健说买吉他比买房子更让他快乐,所以他选择买吉他,而不是买房子,他租房子。

李健比王小波幸运,李健出名的早。

王小波的文字在他活着的时候是大众不知道的,而且王小波英年早逝。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为了自己追求的东西,可以冲破世俗的枷锁。

李叔同和鸠摩罗什为了信仰,做的选择更彻底,可以放下一切。

这些人和我们这些活在世俗里的人并不一样。

他们用自己内在的力量和规则,用自己的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工作。

而我们大部分的人,是用外在的标准来要求和衡量自己。

他们的幸福和平静与自己有关,与别人无关。

我们的生活和对幸福的感受,常常受到身边人的对比和左右。

十五年的时间,一愰而过。现在要去写这一个青春记忆里,用音乐给予过自己力量的人。就像是,自己一直崇拜的偶像,突然站在自己面前,说一句:我们认识一下吧。然后,自己就只剩下错鄂、惊呆了。

也因为写李健这个契机,我去看那些和我活的不一样的人。

那些活在梦想和信仰里的人。

那些人的身上有一股力量。

安静、从容、自由、辽阔。

那是我们活在营营苟苟当中,每天为三斗米折腰的人无法体会的状态。

贪穷如小吏,却自由似国王。

胸有丘壑,眼神辽阔。

同样的肉体里面,包裹着不一样的灵魂。

也许

这也是一个契机。

让我重新开始思考生活、思考生命。

思考我自己对文字的信仰和梦想。

什么是我不可割舍的,什么是我可以放下的。

为了理想,我可以做到什么程度。

我开始觉察

开始发现

曾经以为对的生活,现在对我来说,是巨大的痛苦。

我活在自己亲手制造的牢笼里。

我住在自己造起来的火房子里,在自己的心牢里。

这是我曾期待的生活。

这是我现在厌恶的生活。

这是我曾期待的未来。

这是我现在憎恶的现在。

因为想写李健这件事,到最后,李健没有写出来,把自己写糊涂了。

内心开始变化。

我需要花很多时间去阅读,在阅读中看见一个不同的世界,重新构建一个自己的世界,没有怨恨、没有迷茫、没有忧虑和恐惧的世界,然后,我的文字才能不再压抑,变得温暖。

以前,我曾想过只活到四十岁。

年轻的时候,我曾认为女人过了四十岁还活着,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眼神无光、皮肤衰老,根本就不必再活着。

直到自己也开始走到这个阶段,又发现了生命里不一样的东西。

另一个问题:活到了四十岁,死了就没什么可说的。问题是,死不了怎么办?

然后我发现

安妮宝贝活成了庆山,李叔同活成了弘一大师。

我自己,也需要埋葬一个自己,重新寻找自我,再活一辈子。

以前低头走路,以后抬头看看其他人,用文字记录下来那些人的生命。

我要寻找我的道。

我想活在开悟的世界里。

我想学会平静的生活。

忘记过去,不再期待和恐惧未来。

活在,此刻。

所以

李健还是没办法完整地写出来。

在别人的生命里,看到的还是自己。

这真是一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