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对待生命你必须大胆一点(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1)

1986年,周国平第一次开关于尼采的讲座,那天,北京大学的礼堂近千个位置座无虚席。

他刚开始讲,就停电了。

讲台上点燃一根蜡烛,讲台下一片漆黑,一片肃静,他觉得自己像是布道。

他就这样点着蜡烛,讲完最后一句话,礼堂里突然灯火通明,全场一片欢呼。

那时候,尼采已经死了84年了。

尼采活着的时候,被当成疯子,孤独而痛苦地活着,“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有的人死后方生。”

他生前读者寥寥无几,但他对自己充满信心,“总有一天我会如愿以偿,这将是很远的一天,我不能亲眼看到了,那时候人们会打开我的书,我会有读者,我应该为他们写作。”

他一直在追寻最好的思想,一直在寻求真理,可是他一直苦苦追寻的思想并没有让他活得更好,反而让他活得那样痛苦,把一生活成了悲剧,还不如一个平凡男子那样幸福。

然而,他的哲学让他克服了整个时代,让他短暂的生命,活得那样灿烂。

他一生,都拒绝用痛苦和迷雾把太阳遮住。

尼采对待生命你必须大胆一点(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2)

01 | 降生在虔诚的牧师家庭

十九世纪,经济快速发展,工业文明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一场巨大的变革,人类成了自己的“上帝”。

科技征服了自然,没有多少人真正相信“上帝”的存在,他们不信人是上帝创造的,不信世界是上帝创造的,可他们依旧走进教堂,抓住灵魂最后一根救赎的稻草。

那是最有信仰的时代,那也是最没有信仰的时代。

1844年10月15日,尼采出手在一个虔诚的家庭里,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是牧师,外祖父一家也是虔诚的信徒。

在这样的家庭里,如果不出意外地按照父母的期望成长,尼采也会成为一个牧师,尼采两岁半的时候,才说出了第一句话,看起来有点笨。

上帝也没有优待他,不满五岁,父亲就去世了,不久后弟弟也跟着夭折,苦难一次次地降临在这个家庭里,“天父和天堂成了我们唯一的安慰和活下去的希望。”

在小尼采的心中,已逝的父亲是他最好的榜样,他的志向就是成为父亲那样的牧师。

虽然还是一个孩子,但他生活刻板严谨,井井有条,做事一丝不苟。

有一次下大雨,其他人都加快了步子,急匆匆地回家,尼采依旧不慌不忙、迈着缓步回家,母亲问他为什么不快点,他说:“老师总是教导我们,不要在街道上随便奔跑。”

他就是这么刻板,同伴给他取了一个“小牧师”的外号。

他喜欢自己一个人做事,不喜欢接受别人的帮助,焦虑不安的时候,他就躲在某个角落审查自己的行为,自己审判对错。

总之,他对自己的行为,有严格的要求,他还给妹妹说“只有当一个人成为自己的主人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世界的主人。”

九岁时,他开始学习钢琴弹奏,进行即兴演奏,还会和着《圣经》的朗诵来进行伴奏,他天性里充满创造力和破坏力的一面开始苏醒,他创作优美的旋律,谱写狂想曲和舞曲。

他还开始写诗,将作品献给自己的家人。

10岁那年,他写了50首诗。

到14岁,他已经有了三次写诗高潮。

1858年假期,在绿树成荫、群山起伏的乡间,尼采在短短十二天的时间里,写了一部自己的童年史,他总结说“对于我过去的工作,我感到满意。”

他还写了一首小诗:

生活如镜,

首当其冲,

便是认识自己,

千万要努力求索。

激情,创造,创造的一面属于毁灭,毁灭的一面属于创造。

但此时的尼采,还不懂创造的威力。

尼采对待生命你必须大胆一点(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3)

02 | 作为“别人家的孩子”,他却开始思考人生

在学习上,尼采一直是个好学生,属于“别人家的孩子”。

1858年10月,他进入普尔塔上中学,这对于他来说,是一种全新的生活,他需要花很长时间来学会忍受。

他不爱玩乐,但特立独行,不轻易和陌生人接触。

功课占用了他大部分的时间,他没办法写作,只有假期,他才重新找到创作的灵感,“即使在如此美丽的世界里,依然还存在着痛苦的灵魂。”

尼采是热爱自然的,他开始讨厌学校对学生的粗暴约束,讨厌学校的清规戒律。强烈的求知欲又把他带进知识的天堂,让他对知识,对世界文明燃起了无尽的渴望。

他想学习植物学、地质学、天文学、拉丁语、希伯来文、科学,但“首当其冲的研究对象是宗教,因为它是所有知识的基础。”

他也开始感到“知识的领域无比巨大,对真理的追求则永无止尽。”“痛苦就是知识,只有最深地体味了痛苦的人,才能领悟致命的真理。”

最终,尼采厌倦了学校里的一切,他甚至对家人宣布,他不再想做教授,他想做音乐家,这让母亲吓了一跳。

尼采也思考自己的前途问题,“我想凭借自己的能力在从事的职业内取得成功,但我放不下这些充满趣味,形形色色的问题。”“但无论选择什么,我都会充满激情一干到底。”

他也害怕自己选择错误,浪费生命,“精神不能容忍他的原地踏步,它需要向着更高的高度进发。”

尼采对待生命你必须大胆一点(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4)

03 | 特立独行的大学生

1864年10月,尼采上大学了。

他和另外两个年轻人一起前往波恩大学,他们骑马在乡间漫游,在小酒馆喝酒,他有些醉意,盯着马的耳朵看,觉得有些长,像驴,他测量了一下,对同伴说“这是一头驴”。

同伴告诉他,这是马。

尼采不信,再次测量了一下马耳的长度,“这是一头驴”。

一路上,他们高谈阔论,吵吵闹闹,尼采还唱着情歌,吸引镇上的女孩子,让镇上的居民忍无可忍,一位正直的人大声呵斥他们,用恐吓性的语言将他们赶回旅店。

在大学,人们成群结伴地学习,加入各种协会,尼采很快就意识到,假如不合群,就会被排斥。

于是,他也加入了协会,他告诉朋友,“我放弃个性是因为我知道放弃之后会收获更多。”

他努力合群,努力成为一个“完美”的学生,击剑、饮酒、聚会、跳舞、结交女生,他甚至希望能够进行一次决斗,他对对手说,“我是新生,想进行一次决斗,你是我最好的对手,让我们开始吧。”

一开始,他确实觉得这样的生活很美好,可是很快,他就感到厌倦了,娱乐生活也越来越少,在人群里,他开始觉得孤独。

他为自己浪费时间感到不满,决定采取更严格更专注的方式来生活,可是这让他与周围的人渐行渐远,甚至断绝关系。

他也知道,继续原来的娱乐生活,自己是能够习惯的,但是他不愿意,“当一个人对眼前出现的邪恶没有源自本能的反感,那么他就走失得太远了。”

他决定,坚决不与那腐坏的一切为伍,刻苦学习,他听着周围的人对书本表面的知识高谈阔论,沉溺于这种生活的美好,尼采却觉得堕落。

妹妹告诉他,“人必须从事情的最痛苦的一面去寻求真理,要信奉基督”,可尼采却不以为然,他想探求真理,而不是毫无怀疑地相信。

“如果你想要得到灵魂的安宁和幸福,那么你就要相信,如果你想要做真理的信徒,那么你就要探索。”

而探索真理,往往是在未知中前进,常常意味着痛苦。

尼采对待生命你必须大胆一点(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5)

04 | 哲学导师叔本华

按照家里的要求,尼采要选择神学,毕业以后好做牧师。但他对基督教的信仰早已动摇,因此他还选择了古典语言学。

一个学期后,尼采彻底放弃了神学。

在波恩的一年,因为他与周围格格不入,同学们觉得他孤傲、清高、怪癖、不讲交情,尼采感到孤独,也爆发了精神的危机,他不知道人生有何意义,也不知道该怎样去对待人生。

对于一般人来说,这个问题不会困扰他,可是对于有些人来说,不知道生命的意义,就意味着不知道怎样活着,就意味着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

第二学年,尼采转入莱比锡大学继续完成学业。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书摊上看到叔本华的书《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心里有一个声音告诉他,“带上这本书回家吧。”

果然,尼采一看,就被叔本华的思想吸引了。

他每天六点起床,沉浸在这本书里,直到凌晨两点才睡觉,他觉得,这本书就是写给他的。

他的灵魂充实了,叔本华就像一面镜子,让他看到了自身的可怕真相,悲观,没有意义,但他并不畏惧,因为他终于找到和自己一样的人了,那就是叔本华。

尼采将叔本华作为自己最尊敬的导师,叔本华不仅让解除了尼采的精神危机,同时还让他重新充满活力,他甚至不再厌烦语言学,并在语言学中小获成功。

尼采是喜欢成功的,成功让他的虚荣得到满足,让他感到愉快,他也成为学校为数不多的语言学的天之骄子,可尼采始终只是把语言学当成谋生的手段,当成训练自己智力的手段。

因为叔本华,尼采过得非常充实,他大量阅读,全身心投入工作,但他的生活又发生了一个意外,那就是尼采不得不去服兵役,进了炮兵团。

虽然不得不服兵役,但尼采并不烦恼,他觉得投笔从戎对健康有益,所以他很认真地做一名炮兵,而且立志要做好。

但很快,他就意识到,一个热爱文学,整日进行哲学思考的人,做了一个马背上的炮兵,实在是一件不幸的事情,他必须听令行事,必须令行禁止,尼采感到被奴役了。

在炮声轰隆的战场上,尼采低呼“叔本华保佑!”

他不向上帝祈祷,他向叔本华祈祷,叔本华成了他的上帝。

他从马背上摔下来,摔断了肋骨,从此结束了部队生活。

炮兵生涯的结束,对尼采其实是一种解脱,因为他又可以重新投入到他喜欢的事业里了。

尼采对待生命你必须大胆一点(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6)

05 | 24岁的大学教授

在语言学方面,尼采是一个前途光明的青年,还没毕业,就有重要的评论杂志向他约稿,但尼采拒绝了。

“我坚决不做一个愚蠢的政治家。”

但更大的机会来了,有一天,他的老师告诉他,“我有一个让你大吃一惊的消息,你愿意成为巴塞尔大学的教授吗?”

此时的尼采,才二十四岁,连毕业文凭都没有获得。

尼采到巴塞尔大学当了教授,让他兴奋的是瓦格纳就在离巴塞尔不远的地方。

他在巴塞尔大学的就职讲演,博得了同事们的一致好评,大家都觉得这个年轻的小伙子前途无量,二十四岁的尼采,大受欢迎,成为上流社会的座上宾,名门贵胄的邀请不断,舞会不断。

可是没多久,他的老毛病又犯了,他对这种社交生活感到厌倦了,他甚至对语言学研究的价值也产生了怀疑。

此时的尼采,也开始了和音乐家瓦格纳的热恋般的交往。

瓦格纳的尼采,比两个尼采还要大,尼采到巴塞尔当教授的时候,瓦格纳正在特里伯森隐居,那时候,尼采简直把瓦格纳当成他的又一个神,他拥护瓦格纳,因为瓦格纳也热爱叔本华。

这两人的交往持续了很多年,直到后来尼采反对叔本华,他和瓦格纳的友谊也走到了尽头。

成为教授,这是很多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但尼采这人,很难接受一些约定俗成的东西,他骨子里的思想让他很不安分,他不愿意在故纸堆里混一口饭吃,因此他不研究柏拉图的古典语言,反而去探索生命的意义。

尼采对待生命你必须大胆一点(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7)

06 | 悲剧的诞生

尼采人生的转折,应该是从《悲剧的诞生》发表开始的。

这本书发表之前,他是前途无量的教授,是受人尊敬的教授,虽然行为有些怪异,为人有些孤僻,但作为语言学的天才,有些怪癖,世人是能够理解的。

成为教授仅仅两年,尼采就发表了《悲剧的诞生》,这一作品的发表,简直石破天惊。

尼采遭受到激烈的攻击,在那些规规矩矩的教授看来,你一个语言学家,不去研究柏拉图的精言妙语就算了,还用什么酒神精神去批判,简直就是荒诞。

尼采在学校受到严重的排挤,以前坐得满满的教室空了,没有学生来听他讲课,他只有两个学生,一个学习德语,一个学习法律,尼采被孤立了,但那时候,他还有叔本华,还有瓦格纳。

此时的尼采,还没把哲学作为终生的事业。

他自己说,“我和科学、艺术、哲学的距离越来越近,以至于我觉得自己创作出来的作品,是一个半人半马都怪物。”

可是,他和哲学家越走越近了,他得人生是充满激情的,因此,他也充满激情地将自己往悲剧的路上赶,他渐渐成了一个偶像破坏者,开始了不合时宜的沉思,试图重估一切价值。

他就像一个精神的探险者,并没有什么固定的可以相信的东西,他在自己的思潮中漫游,从没有一个固定的居所。

少年他虔信宗教,青年他相信叔本华,后来他相信生命,相信强力意志,他服从于真理,探索真理,可是只能一直探索。

他说:

我是最后的人,因此我称自己是最后的哲学家。

尼采对待生命你必须大胆一点(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8)

07 更高级的这人独处着

尼采对瓦格纳越来越失望,因为他发现瓦格纳身上也有某些太人性的东西,庸俗,不真诚,“充其量只是一个舞台演员。”

他甚至觉得,自己背叛了真理,也许自从跟随瓦格纳以来,就与真理背道而驰。

他觉得丢脸。

他曾经天真地以为自己是为真理而活的,可是在瓦格纳身上,他感觉自己被欺骗了,导致他背叛了真理。

他的战场越来越大,他攻击科学和历史,赤裸裸地羞辱那些埋头在故纸堆的先生教授们,因为他们掌握着引导公众言论的权力,而这就是“恐怖主义”。

对于那些满足于故纸堆的教授而言,历史只是满足他们每日吃喝的食物。

尼采越来越招人讨厌,他的书没有读者,只有就给朋友会翻一翻,他几乎被整个世界排挤了,或者说他几乎将整个世界都排挤了。

“我只寻求一点点自由和一点点真正的生活气氛,我武装自己,只为抵抗包围在我周围的奴隶们,他们人数众多,令人反感。”

成功遥遥无期,加之身体也不好了,这让他越发痛苦。

身体上的病痛容易忍受,更可怕的是灵魂上的痛苦,“我们应该对肉体上的痛苦感到庆幸,因为他能够转移我们的注意力,使我们遗忘在别处遭受到的磨难。”

他试图影响瓦格纳,使瓦格纳达到配得上他热爱的高度,但他注定要失望,他会杀死偶像,一个不留。

后来,当他把《人性的,太人性的》给瓦格纳的时候,两人正式决裂。

尼采越来越孤独了,整个世界,似乎没有人能够理解他。

尼采对待生命你必须大胆一点(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9)

08 | 他说上帝死了

从1873年起,尼采的健康就开始恶化,头痛、失眠、呕吐、内部器官的痉挛,此后的岁月,这些痛苦一次又一次地袭来,让他的精神也濒临崩溃。

不断的思索和不断的痛苦,让他的思想越来越成熟,他说“现在我自己在各方面都努力寻求智慧,而过去我只是崇敬和爱慕智慧的人。”

他的思想和精神真正的成熟了,因为他发现了真实的自己。

1879年,他辞去了教授职位,开始四处漫游养病,他甚至觉得自己会像父亲一样,三十多岁就死去。

他对妹妹说出了自己的遗愿:

为我守灵的人只能是我的朋友,赶走那些泛泛之交,和那些出于好奇的人,要不然,我无法保护自己。

但他并没有死,而是奇迹般恢复过来了,他开始工作,没多久就写满了六个练习本。

他的书一本又一本地出版,可还是没有人接受他,都觉得他像一个疯子。

每个健康的日子,他都特别珍惜,早上从床上一跃而起,穿上衣服,往口袋里塞进一捆笔记、一本书、一些水果和面包,然后就往海边去,找一块大石头坐下晒太阳,像一只大蜥蜴一样一动不动。

就这样,他写出了《朝霞》。

尼采从不满足,也从不停留,他看见了永恒轮回,看见了强力意志,他重估世间的一切价值,他借查拉土斯特拉的口说:“上帝死了”

这一句话,石破天惊。

上帝死了,人的归宿在哪里?人从哪里可以找到自己的出路?

那些他呕心沥血创作出来的东西,连出版商都找不到,出版商告诉他,公众不会喜欢这些格言式的作品,他自费出版了40册,打算给朋友,可是他只找到了六个人。

因为健康问题,从1879年到1889年,他辗转在意大利、法国、瑞士、德国的一些城镇之间,为他多病的身体寻找适合的水土,每一个地方,停留不过数月,又赶往下一个地方。

1887年,朋友去看他,他指着天空,忧郁地对朋友说:

当我积累我的思想时,我的头顶必须有蓝天。

然后,他把朋友带到悬崖边的空地上,对朋友说:

我最爱躺在这里,酝酿我最好的思想。

尼采的思想,一直都在变,但正是因为一直在变,所以需要需要一直寻求。

尼采对待生命你必须大胆一点(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10)

09 | 他终于可以冷眼旁观那个从来没有理解过他的世界

1889一月初,在托里诺大街上,一位马夫虐待着他的马。

尼采看见了,他上前抱着这匹马,嚎啕大哭,最终失去了理智。上帝看他太痛苦,也太孤独,他拿走了尼采的痛苦。

此后10年,他终于不再愤怒,也无法继续愤怒了。

尼采终于喊出了脑袋里最后一次声嘶力竭的呐喊,他真的疯了。

从此,他终于可以冷眼旁观那个从来没有理解过他的世界。

尼采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

但我觉得,他疯了和死了,都不是悲剧,他活着才是悲剧。

在他活着的时候,没有人能够理解他,他始终都是孤独一人,匹马单枪对这个世界发出怒吼,然而没有人听见。

“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不是因为他喜欢孤独,而是因为他的身边没有他的同类”。

尼采始终是孤独的,他也是可怕的,因为他破坏偶像,破坏一切盲目的信仰。

尼采肯定生命,所以他反对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是哲学家里的一座丰碑,但尼采对苏格拉底最为不满,因为苏格拉底把人生问题归为道德问题,又把道德归结为知识,人生的意义被归结为知识。

尼采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东西赋予自己意义,所以他也反对康德。

他反对康德,因为康德把人生的意义归结给上帝,意义不是上帝给的,而是人自己给自己的。

尼采对待生命你必须大胆一点(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11)

10 | 被世界误解的哲学家

1888年,在尼采精神即将崩溃的边缘,他终于被世界“发现”了,一个丹麦人开始发现了尼采的光,并预言尼采将享有盛誉。

在很多地方,也有少部分人开始读他的书了。

很多年后,全世界几乎都知道尼采,可是他却早已埋骨地下。

但尼采名声大振,主要也是因为“误解”,纳粹头子希特勒尝尝到魏玛参观尼采博物馆,大肆张扬他对尼采的尊敬,还把《尼采全集》送给另一个纳粹头子墨索里尼。

就这样,纳粹文人乐此不疲地颂扬尼采,尼采就这样成了法西斯主义思想家。

尼采的名声大了,只是那名声大得有点讽刺。

后来真相也表明了,尼采死后,他的妹妹垄断了他的全做作品,并在出版的时候对尼采的遗作进行了篡改,试图把尼采装扮成一个反犹太主义者。

如今,事实已经证明,尼采并非如此。

尼采对待生命你必须大胆一点(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12)

11 | 在自己身上克服时代的笼子

一个哲学家,未必能将自己的一生活成世俗幸福的样子。

尼采就是最好的例子。

尼采的人生,从世俗意义上来看,是痛苦的一生,是不幸的一生。

我们今天去看尼采,不仅仅是去看一个痛苦的生命怎样在世间争渡,而要看到一个热爱智慧的人,怎样用自己的一生去寻求真理。

同时也是去看一个人怎样在世间真实地活着,努力克服一个时代的压迫,找到真实的自己,而不是被时代塑造,被周围的环境塑造。

文|不有趣灵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