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君子之学(荀子论儒者之高下)(1)

从学问的角度讲,世间有俗人、俗儒、雅儒和大儒之分。不注重学习探究,立身处世没有坚定持久的信念,一心追求财富和利益,这是俗人。

衣冠不整,不严格遵守礼法,治学驳杂,观点杂乱,不懂得通过效法后王把先王的制度继承下来,死读诗书,败坏本意,不懂得推崇礼义之道的本质。行为似是而非已经和世俗之人没什么区别,却不知道自己的毛病;言谈议论和墨子学说已经没什么差异,其智慧不足以区分儒墨之别;言必称先王以欺骗愚昧的世人,以此谋生,得到一点财货足以糊口便洋洋自得;追随有权有势的人,一味阿谀迎合,把他们捧为上宾,心安理得地终生做他们的奴仆而不敢有自己独立的志向,这是俗儒。

通过效法后王把先王的制度继承下来,推崇礼义之道的本质,刻苦钻研诗书,其言行已经大致合乎先王之道,但其智慧还不能把礼法礼教没有直接涉及的事物统一起来,遇到所读经典上没有涉及的内容,还不能触类旁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自欺也不欺人,以此为信念,尊重贤者,敬畏礼法,不敢怠慢骄傲,这是雅儒。

荀子的君子之学(荀子论儒者之高下)(2)

效法先王,能够把古今的礼义制度有机地统一起来,能够以浅显的道理把握广泛的问题,能够以先王之道处理当下的事物,能够通过统一的方法把握万事万物,符合仁义的事物即使混迹于鸟兽之中,也能轻而易举地辨别出来,奇怪的事物和怪诞的变化,即使从来没有听过见过,突然出现或发生在眼前,都能够运用统一的纲纪规范来应对,没有丝毫的迟疑和不安。实施礼法衡量万事万物,自然而然就合乎法度,就像符节一样合拍,这是大儒。

大儒说的话都是美善的,放之四海而皆准,他们的行为合乎礼仪,他们所办的事不会令自己后悔,他们面对危机和变化,应对周全而得当。因时制宜,因世事不同而屈伸,无论怎么千变万化,他们的原则始终如一。

大儒即使隐居于破屋陋巷,毫无爵位权势,但王公贵族无法和他们争夺名声;即使只拥有大夫的职位,他们的盛名和诸侯一样显赫,没有哪个诸侯国不希望他们成为自己的臣属,但一个国家的诸侯不能独自占有他们,一个国家无法容纳他们。

荀子的君子之学(荀子论儒者之高下)(3)

大儒处境困窘之时,不免遭到俗儒的讥笑。通达之时,英才俊杰无不接受他们的教化,大奸大恶或奸巧猥琐之人无不避而远之,歪理邪说不敢面对他们,普通人在他们面前自觉会感到羞愧而思进取。大儒之人权势通达则能一统天下,处境艰难则高洁脱俗树立高贵的名声,即使在夏桀盗跖那样的乱世,他们也不会同流合污。因此即使他们去世了,身体被埋葬了,他们的名声依然不会被埋没。不是大儒是做不到这些的,仲尼和子弓就是这样的人。

所以,君主任用俗人,万乘之国也会灭亡;任用俗儒,万乘之国仅能维持;任用雅儒,万乘之国可保平安;任用大儒,则即使只有方圆百里的土地,最多三年,就能实现天下一统,各路诸侯都来臣服。周国虽然只拥有方圆百里的国土,但在文王、武王和周公的领导下,千里之地的大国殷商也不能和他们相抗衡,鞭挞强暴的国家,统一天下,没有人能够阻止他们。万乘之国如果任用大儒,则举手投足之间而定天下,旦夕之间而使天下强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