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各村名来源(呼和浩特市地名中的)(1)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关注

内容摘要:

由于受到历史变迁的影响,呼和浩特市成为晋语区域中的一支,在方言系统内部保留着很多含“圪”字的地名。根据详举地名种类及具体的地形、地貌状况研究“圪”头名词,验证其表现出的附加性词汇意义“小”。并对“圪”进行构词、用字上的分析。最后根据呼和浩特市的地理位置,用具体的地名论证“圪”作为记录蒙语等少数民族语言中一个记[kəʔ]音的符号,是一个不表意入声音节。

关键词:晋语;“圪”;词缀;“小”;地名

据文献可寻,晋方言向外扩散的最早时间应是古晋国时期。晋方言起初扩散范围并不大,随着叔虞受封以及随着晋国疆域的不断扩大而向外扩散。1985年,李荣在《官话方言的分区》中提出:“晋语指山西及其毗邻有入声的语言。”晋方言主要分布于山西省中部和北部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河南、陕西、河北、内蒙古四省区靠近山西的地区。乔全生指出晋方言可以分为:并州片、吕梁片、上党片、五台片、大包(大同-包头)片、呼张(呼和浩特-张家口)片、邯新(邯郸-新乡)片、志延(志丹-延州)片。呼和浩特属张呼片,它的形成主要受到多方面的移民影响,尤其是清朝康熙年间实行的“移民实边”政策性移民以及山西和陕西北部人为的“走西口”、“下云中”的自发性移民,人口大规模地移入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这就使得呼和浩特晋语得以形成。呼和浩特市行政下设4个市辖区、5个旗县,其中不少行政区域内有含“圪”字的地名。“圪”[kəʔ]在晋语当中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字,读音在晋语当中也一致读入声,声母为[k],韵母多为央元音加喉塞音[əʔ]。对于“圪”字的性质,各家观点不一,主要如下:

(一)“圪”是一个构成合成词的词缀,且附加意义为“小”。(王临惠)

(二)“圪”只起构词构形的作用,没有词汇意义。(乔全生)

(三)“圪”是表音字词头,没有表义作用也无标类功能。(邢向东)

(四)“圪”是表音字,是不表意入声音节。(温端政)

(五)“圪”不是有音无义的词头,应该被看成是一群音近的词的一个共同语音形式。(白平)

(六)“圪”分为实语素、虚语素、非语素三类情况。(马文忠)

在这一问题上呈现出的分歧,马文忠的观点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归纳。本文从“圪”作为一个虚语素出发,分述“圪”作为词缀充当双音节构词材料,且“圪”是不表意入声音节(温端政在《试论晋语的特点与归属》一文中的观点,原先“表音字”的说法不如“不表意入声音节”合适)的特点。作为词缀,王临惠曾在《山西方言的“圪”字研究》一文中提出:“从语法功能层面上说,‘圪’只是一个构成合成词的词缀,而且它只有附加性的词汇意义而没有语法意义,因为它既不能表示词性,也没有其他的语法功能。”其常作为构词材料附于名词前,给“圪”头名词一个表示“小”的附加含义。作为不表意入声音节,“圪”在语义上渐渐虚化,在忻州、大同、呼和浩特等这类离晋语中心区较远的方言区内,“圪”字完全没有了表意功能,仅仅成为一个表音音节,融入到其他的词里。经调查发现,呼和浩特市辖区内有很多地名是“圪”头名词,符合晋语中“圪”头名词的语法要求,根据分类材料,笔者现对呼和浩特市地名中的“圪”字进行系统分析。

一、“圪”字来源及演变

有关“圪”的记载在历代文献中皆可寻得,“圪”在历史演变的过程当中,呈现出虚化的特征,一则用作词缀,二则用作音节,因此造词能力不断加强。

(一)“圪”字探源

《说文解字》:“圪,墙高也。《诗》曰:崇墉圪圪,从土气声。”清·段玉裁也曾在《说文解字注》中提及,“圪,墙高貌也。《大雅·皇矣》曰:崇墉言言,传曰:言言,高大也。”晋语中的“圪”[kəʔ]与《说文》等资料记载的“圪”有什么联系?邢向东在《晋语“圪”头词流变论》中指出:“晋语析音词是上古汉语复辅音析音化的结果,作为析音词一部分的单纯圪头词,是上古汉语复辅音的遗迹。人们可能注意到了晋语析音词中固定在词首、既不表义、又不标类的‘圪’,就把它挪借出来······由于汉语词汇双音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在单纯‘圪’头词后演变出派生‘圪’头词。”本文支持这种观点,认为早期出现的“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