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基因编辑技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DNA编辑能力,然而,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最关心的还是基因编辑技术到底安不安全?

我们来听听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魏建华研究员关于“基因编辑”的看法。

基因编辑技术与转基因(基因编辑转基因)(1)

Q:基因编辑是什么?

A:目前我们常说的基因编辑,是指第三代基因编辑技术。它就像一把手术刀,能够在万千基因中精准地找到目标基因,然后对其进行敲除、敲入以及定点突变等操作,从而改变目标基因,最终改变生物的性状。

大家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蘑菇买回家之后,如果不立即食用,放上两天就会变褐,甚至黏糊糊的,只能扔掉。

其实,这是由于蘑菇自身产生的多酚氧化酶导致的。一个普通的白蘑菇,含有六个编码多酚氧化酶的基因,科学家用基因编辑技术敲掉一个,使得多酚氧化酶的活性降低了30%。蘑菇具备了抵抗褐变的能力,保质期也就更长了。


还不是很明白?


Q:基因编辑与转基因有什么区别?

A:首先我们要明确,转基因的基本含义是往受体中导入一个在体外经过人为修饰的基因。而基因编辑除了可以引入外源基因之外,还可以只对目标基因进行敲除和定点突变,这样得到的产品中就不含有外源基因。

目前培育出的转基因抗虫、抗除草剂作物,是转入了外源抗性基因到植物中,从而使作物能够抵抗害虫或除草剂。

基因编辑技术与转基因(基因编辑转基因)(2)

▲转基因棉花(左)与普通棉花(右)

而前面提到的白蘑菇,是在蘑菇自身基因组上进行改造,不含任何外源基因,这与转基因是不同的。

另一方面,转基因在插入外源基因的时候,难以控制具体的插入位点。而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我们可以找到特定的位点,对基因进行定点操作。

Q:基因编辑安全吗?

A:对于转基因和基因编辑这样的中性技术,不能简单地将其定义为有害或者无害。人的破坏力与创造力是呈正相关的。在刀耕火种时期,我们没有多少创造力,也就没有太大的破坏力。而现在,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创造力,但由于人类活动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屡见不鲜,这就是科学技术的“双面性”。

基因编辑技术与转基因(基因编辑转基因)(3)

▲大气污染

Q:既然基因编辑是一项中性技术,那如何保障它的安全性呢?

A:关键就在于制定严格的监管体系。

食物在上餐桌之前,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各种各样的安全评价。在现有科技水平下,监管部门制定出普遍认可的、安全可行的评估方法,通过这种评估体系的产品,即可认为是安全的。这里所谓的“安全”,指的是跟我们常规认为安全的东西同等安全,或者不会增加新的风险。没有一种东西是百分之百安全的,说百分百安全是不科学、也不严谨的描述。

基因编辑技术与转基因(基因编辑转基因)(4)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田字格新媒体科普创意团队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基因编辑技术与转基因(基因编辑转基因)(5)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