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象天法地,是中国古人的观天定地术,在古代曾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建筑,是一种科学、实际的技术。但在流传过程中,因为各种因素,逐渐演变成现今的风水学。那么,象天法地是怎么发展的?曾经有过怎样不可思议的应用?本系列文章将带你探寻象天法地的奥秘,一睹古人的风采。

象天法地与分星分野

随着郑州巩义双槐树遗址的发掘,一座5300年前的仰韶文化大型中心聚落出现在我们眼前。其中的祭祀台遗址,有用陶罐模拟出北斗九星的天文遗迹,与临近的青台遗址发现的北斗九星摆放一致,说明了这不是胡乱放置,而是刻意为之,验证了先秦文献中记载的“北斗九星,七见(现)二隐”。

千年观象地寻遗迹(解读西水坡与查海遗址龙形塑中古人留给我们的信息)(1)

青台遗址中的北斗九星

中国很早就开始了星象观测。

《易经·系辞上》记载:"古者包牺氏(即伏羲)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并且,和其他文明不同的是,中国的星象观测通常是和地理联系在一起的,后世也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博学多才。

这种古老而独特的技术被称为"象天法地",兼具观星、定位的功能,在中国古代曾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建筑。

《吴越春秋》卷四《阖闾内传》记载:"子胥乃使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

卷八《勾践归国外传》记载:"范蠡乃观天文,拟法于紫宫,筑作小城"。

现在的紫禁城,便是对应星象中的紫微垣所建。

千年观象地寻遗迹(解读西水坡与查海遗址龙形塑中古人留给我们的信息)(2)

不过,"象天法地"并不拘泥于单一的宫殿城池,而是可以运用在更大范围。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

秦始皇修建阿房宫,便使用了象天法地的技术,将巨大的陵墓与咸阳城有机结合在一起,对应天上的星象,将天上宫阙搬到人间。

这种对应方式,应用在领土上,便被称为"分野"和"分星"。分野和分星,是指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从星象来说,被称为"分星";从地理来说,就被称为分野。

《国语·周语》记载:"量与日、辰之位皆在北维,颛顼之所建也,帝喾受之。我姬氏出自天鼋,及析木者,有建星及牵牛焉,则我皇妣大姜之姪、伯陵之后逄公之所凭神也。岁之所在,则我有周之分野也。月之所在,辰马农祥也,我太祖后稷之所经纬也",

《名义考》记载:"古者封国,皆有分星,以观妖祥"。

中国历史上分星和分野很普遍,历朝历代在十三分野和二十八分野间变动。

千年观象地寻遗迹(解读西水坡与查海遗址龙形塑中古人留给我们的信息)(3)

至今中国仍遗留有"象天法地"的痕迹。

天津,简称"津",别称津门,在商周时期即有人类居住。在天津古城南门外出土《重修三官庙碑记》记载:"成祖文皇帝入靖内难,圣驾尝由此济渡沧州,因赐天津,筑城凿池,而三卫由所立焉",被认为是"天津"之名的开端,意为"天子经过的渡口"。

不过,根据清朝乾隆年间《天津县志》记载,天津之名还来源于星象。

《晋书·天文志》记载:“天津九星,横河中”。

中国古天文学中,有"天津"宿:

千年观象地寻遗迹(解读西水坡与查海遗址龙形塑中古人留给我们的信息)(4)

对比现在天津所在位置,惊人地相似:

千年观象地寻遗迹(解读西水坡与查海遗址龙形塑中古人留给我们的信息)(5)

"天津",其实还是"天上的渡口"的意思。这个名字来源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这对分隔银河两岸的恋人通过渡口相见,这个渡口即被称为"天津"。隋唐时,为了使洛阳城与星象相对,修建了天津桥,“天津晓月”成为洛阳古“八大景”之一。

《三辅皇图》记载:“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

不仅天津,长沙、金华、丽水、台州等地名也都与星象相关。

这些在工程建筑中的实际应用,说明了拥有“象天法地”技术的中国古人们,不仅能够观星、定位,还具备了将观测到的天文、地理信息绘制出来的能力,所以才能使天地之形相对应。

那么,“象天法地”更早是用在什么方面呢?

查海遗址的石堆龙形塑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目光放在那些不同寻常的遗迹上,看看古人都留给了我们什么信息。查海遗址,就是这么一处。

查海遗址,是位于辽宁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沙拉镇查海村台地上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前10000年—前7000年)人类聚落遗址,占地面积为3万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猪骨、农作物的碳化物等上千种文物。

千年观象地寻遗迹(解读西水坡与查海遗址龙形塑中古人留给我们的信息)(6)

查海遗址出土的玉玦

遗址中各房址之间布局密集,东西成行,排列有序,每行2至3座,方向一致,显示出了很高的文化程度,特别是在第5次发掘中揭露出的连体房址,表明当时已出现了原始的祭祀的活动。

其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被房屋环绕四周的石堆龙形塑。这个龙形堆石置于整个聚落最中心部位,尾部与聚落中最为中心的一间房屋相邻,而头部以下是一片墓葬,位置十分显赫。石堆龙形塑全长19.7米,龙身宽1.8-2米,龙头朝西南,龙尾朝东北,方向为215度,与房子建筑方向基本一致,用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砾岩摆塑,呈弯身弓背状,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最早、形体最大的龙形:

千年观象地寻遗迹(解读西水坡与查海遗址龙形塑中古人留给我们的信息)(7)

查海遗址出土的石堆龙形塑

千年观象地寻遗迹(解读西水坡与查海遗址龙形塑中古人留给我们的信息)(8)

而与查海遗址同时代、面貌相近的文化遗存分布于邻近的内蒙东南部、河北承德、北京北部。

石堆龙形塑的造型简单,作长条状,作用尚未明确,但从其在遗址中的位置来看,应该与祭祀有关。

《左传 · 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唯祀与戎"。

古人对朝向非常讲究,通常包含有特殊含义。从石器时代到周代的墓葬,遗骨头部往往有特定朝向,指向祖先的方位。

如果单从石堆龙形塑的形态来看,我们无法推想出其含义。但是,如果我们用"象天法地"的思维,从更大的范围来看,却可以看出端倪

以遗址所在地阜新为端点,根据石堆龙形塑的朝向和角度,我们可以在地图上绘出一个区域,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与努鲁尔虎山—太行山的连绵山脉走向一致,也与查海遗址相似的文化分布带方向一致:

千年观象地寻遗迹(解读西水坡与查海遗址龙形塑中古人留给我们的信息)(9)

山脉形态与石堆龙形塑的形态也有相似之处:

千年观象地寻遗迹(解读西水坡与查海遗址龙形塑中古人留给我们的信息)(10)

这说明了,查海遗址的石堆龙形塑,有可能是古人的部落迁徙分布图。不过,由于其形态简单,这也有可能仅是巧合,那么,我们还能找到更多的例证吗?

西水坡遗址的蚌图

这次,我们把目光放在了西水坡遗址。无独有偶,西水坡遗址也发现有龙形塑,和查海遗址不同的是,西水坡遗址使用的塑造材料为蚌壳。

西水坡遗址位于河南省濮阳市,是大规模的古墓葬群,包含仰韶、龙山、东周和汉代等几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尤以仰韶文化最为丰富。其中距今约6500年属仰韶文化的45号墓最为独特和显赫:

千年观象地寻遗迹(解读西水坡与查海遗址龙形塑中古人留给我们的信息)(11)

西水坡遗址45号墓

西水坡45号墓位于遗迹北部,墓穴南边圆曲,北边方正,东西两侧呈凸出的弧形,墓主人为老年男性,身高约1.84米,头南足北仰卧其中,周围葬有3位少年。在墓主遗骨旁边摆放有3组图像,东为蚌龙,西为蚌虎,蚌虎腹下尚有一堆散乱的蚌壳,北边则是蚌塑三角图形,三角形的东边特意配置了两根人的胫骨,两个部分组成了北斗星形状:

千年观象地寻遗迹(解读西水坡与查海遗址龙形塑中古人留给我们的信息)(12)

《史记·天官书》记载:"杓携龙角,魁枕参首"。

中国古天文学中有四象,分别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其中青龙包含有角宿,白虎包含有参宿,而北斗星的勺柄部分称为"杓",勺口部分称为"魁",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北斗星的勺柄指向青龙宫的角宿处,勺口指向白虎宫的参宿处",这与蚌图的布置一致。

在湖北随州出土的公元前五世纪曾侯乙墓漆箱盖上,发现有完整的二十八星宿标示图,该图中央是一个粗体的"斗"字,周围是二十八宿的名称,左是苍龙,右是白虎,也与濮阳蚌塑龙虎图一致:

千年观象地寻遗迹(解读西水坡与查海遗址龙形塑中古人留给我们的信息)(13)

曾侯乙墓出土的二十八星宿标示图

奇特的墓形和布置让西水坡45号墓显得非常神秘,但当我们从"象天法地"的角度来看时,即可以推想出其中的奥秘

《礼记·曲礼上》记载:"行前朱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

我们先将西水坡45号墓葬图调转方向以和实际南北朝向符合,再辅以《礼记》中记载的左右位置龙虎图案进行校准,可以得到这样一幅图:

千年观象地寻遗迹(解读西水坡与查海遗址龙形塑中古人留给我们的信息)(14)

接着将其扩展到更大范围的地图上:

千年观象地寻遗迹(解读西水坡与查海遗址龙形塑中古人留给我们的信息)(15)

可以发现,这是整个黄河的"几"字形内部和渭河平原共同构成的形状:

千年观象地寻遗迹(解读西水坡与查海遗址龙形塑中古人留给我们的信息)(16)

而墓主人的遗骨和其他三副小遗骨则代表之中的山系:

千年观象地寻遗迹(解读西水坡与查海遗址龙形塑中古人留给我们的信息)(17)

其中秦岭、渭河平原、六盘山、陕甘高原分别构成了墓主人人形的肩胛骨、胸腔、手臂和髋骨,头则在大巴山上。注意,墓主人是没有肋骨及一支手臂的,这对应了渭河平原和汾河平原的无山地带;而另一支手臂可以看出是刻意摆放出指向的,隐喻了特殊方位。其他三副小遗骨,分别代表了现今的贺兰山、阴山和沁潞高原,朝向和在框体的位置都非常相符。

如此大的区域,却并不突兀,因为这囊括了仰韶文化的影响范围。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即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持续时长2000年左右),地位十分显赫,影响也十分久远。其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关中豫西晋南为中心,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

而仰韶文化,也是西水坡45号墓的文化类型。

这说明了,西水坡45号墓葬图和查海遗址龙形塑一样,可能是古代先民的迁徙分布图。这些,可真是真正的"地图"。

但是,这些都只是推想,那么,有没有记录在案的明证?且听下回分解:还原古技术。

结语:现在有通行的文明标准,但如果只以这个作为文明的标志,会让人忽略很多足以代表文明的事实,并会让人下意识地觉得,在判定的文明时间段之前,古人是愚昧的。可事实并非如此。限于篇幅,本文在许多方面并未展开,如探查如此大的范围,古人是如何做到的?墓主人是谁?更多内容,请关注收藏我,不迷路。我是虾郎摘,专注中华文化的解读与传播,欢迎点赞评论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