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屮部》: “屮,艸木初生也。象丨出形,有枝茎也。古文或以为艸字。读若彻。凡屮之属皆从屮。尹彤说。”

译文:“屮(che四声),草木初生。象草木长出地面的形状,而且有了枝茎。古文有时把它当作艸(草)字。音读像“彻”。大凡屮的部属都从屮。这是尹彤的说法。

《说文》部首,象形字。

龟虽寿曹操解释一下(说文解字屮che屯)(1)

《说文:屮部》: “屯,难也。象草木之初生。屯然而难。从屮贯一。一,地也。尾曲。《易》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

译文:“屯,艰难。像草木初生,曲折而又艰难的形状。它的字形由“屮”贯穿“一”构成。一,代表地面。“屯”字的尾部弯曲。《周易》说:“屯卦,是阴柔阳刚二气开始交合时艰难随之而产生的形象。”

《说文》屮部,象形(指事?会意?)字,今为一部。

龟虽寿曹操解释一下(说文解字屮che屯)(2)

“屯”,指事字(一说会意字)。甲骨文字形就像一颗种子,上有嫩茎,下有细根,在根部加一撤指事符号,表示种子扎根(像一棵嫩芽正艰难地冲破土壤的阻挠长出地面),所以“屯”字本义是艰难。金文继承甲骨文字形,只是变成了粗体,篆文字形变化较大,就像代表种子的“屮”贯穿了“一”,这里的“一”表示大地。所以,“屯”就像草木初生的卷曲包裹之形,有卷曲、包裏、聚集的意思。“屯”是“春”本字,在甲骨文的卜辞中,“屯”常会代替“春”出现。后来,“屯”字引申为聚集、驻守。这个字用作名词,意思是屯子、村庄。

很多农村都有屯的说法,还有一首歌《咱们屯里的人》,其实此用意来源于曹操的屯田制度。

龟虽寿曹操解释一下(说文解字屮che屯)(3)

屯田制度源于西汉,西汉前元十一年,汉文帝以罪犯、奴婢和招募的农民戍边屯田,汉武帝调发大批戍卒屯田西域。但当时屯田主要集中于西、北部边陲,主要方式为军屯,且规模不大。东汉末年,战争连年不断,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粮食短缺,形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早在随曹操镇压黄巾军馀部时,枣祗就对亦战亦耕、兵农合一的做法产生了极大兴趣,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击败了颍川汝南的黄巾军,夺得了一大批耕牛、农具和劳动力。枣祗建议曹操利用这些农具,在许昌一带开垦土地,实行屯田,以解决粮食问题。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任命他为屯田都尉,全权负责屯田事宜。枣祗首先将荒芜的无主农田收归国家所有,将招募到的大批流民按军队的编制编成组,由国家提供土地、种子、耕牛和农具,由他们开垦耕种,获得的收成由国家和屯田的农民按比例分成。屯田实施的第一年,就得榖百万斛,曹操于是下令郡国都置田官,招募流亡百姓屯田。后来又接受枣祗的建议,下令军队屯田,屯田制得到广泛推行。

建安元年,曹操采纳枣祗、韩浩的建议,在许都附近进行屯田。屯田的土地是无主和荒芜的土地。劳动力、耕牛、农具是镇压黄巾起义中掳获的,有一部分劳动力号称为招募其实是被迫而来的。据说当年屯田收获谷物百万斛,缓解了社会矛盾。“于是州郡列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并群贼,克平天下”。

屯田农民不得随便离开屯田。军屯以士兵屯田,60 人为1 营,一边戍守,一边屯田。曹魏屯田对安置流民,开垦荒地,恢复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曹操统一北方创造了物质条件。

后来慢慢地屯就在村里用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