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扇门连接两个世界,一个女孩发现了这里的“秘密”。一双黑色空洞的纽扣眼睛想要永久的封印住她的灵魂。是挣脱还是妥协,是用智慧还是信念,遗憾的是,这并不是爱丽丝梦游仙境,而是从始至终就只有卡洛琳的臆想世界。

“我沉迷于一个奇妙的世界,那里有想象不到的东西。我希望那些都属于我,但我差点为此付出生命。”

从这段旁白起,这部叫《鬼妈妈》的影片就开始在给我们催眠了。这是一个关于完美和遗憾的故事,一个介乎于真实和幻境之间的故事。

它要我们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就像它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一样。但我们看到的,只是它想让我们看到的而已。真相隐没在尘封的角落里,所以在揭开谜底之前,我们要先亲身潜入进那个似乎存在于另外一个空间的梦魇里,才能感受它正在发生的一切。

长期被恶鬼纠缠着的人会怎么样(读懂鬼妈妈这些暗示)(1)

1、真相隐匿在我们选择忽略的细节里,刻意营造的蛛丝马迹里藏着等待许久的倾诉。

那是一次没原由的搬家,小女孩卡洛琳(Coraline)跟随父母搬进诡异阴郁的小镇老宅。刚放下搬家的琐碎,父母又投入到工作的忙碌,于是无人顾及的卡洛琳在这个老旧的“新家”四处“游荡”。

由此,我们可以洞察到,故事从开始就逐步给出提示了:人们常觉得搬家预示着将要迎来新的生活,但其实,搬家也是旧事物的舍弃与遗失。

在心理学上,搬家和重大疾病、失业、离婚并列,被视为一种重大压力事件。那么旧的事物是什么?新的生活又为何暗淡无光?我们继续探查……

卡洛琳在房子中找到13扇门,但却发现了第14把钥匙。13在西方世界代表凶险、恐惧和死亡,塔罗牌的第13张牌就叫死亡。那么这不被轻易找到的第14扇门,就意味着要穿越死亡才可预见。

随后卡洛琳又在林子里找到一口井,回家后与妈妈进行了一次简短且很有深意的对话:

卡洛琳:“我差点掉进井里,妈妈。”

妈妈:“哦。”

卡洛琳:“我差点死了。”

妈妈:“很好啊。”

这个世界里,不仅承受妈妈的冷漠,还有别人的无视。卡洛琳的英文名字是Coraline,但她三次被人叫成Caroline。

弗洛伊德说人的无意识会通过一些口误表现出来,而这种口误在这里就代表无视。这很像电影《超完美地狱》里描述的那样,或许地狱里并没有所谓的鬼怪,而是无休止的冷漠。

我们再看上面对话中出现的井,这在日本文化里代表女性的产道,所以这口井是极具暗示和心理诉求的。卡洛琳想要找寻来自妈妈的温暖和安全感,但后来放弃了。这个放弃的原因就是我们要的答案,这个答案提前剧透也无妨,就是此时此刻的卡洛琳已经不在人世了。

长期被恶鬼纠缠着的人会怎么样(读懂鬼妈妈这些暗示)(2)

2、现实与梦境孰真孰假,真相和臆想皆无处可逃。不要给生命安排一切,因为生命自有安排。

生命是不被限制的,生命永远拥抱自由。即便是要冲破荆棘,即便是要历经磨难,生命依旧要挣脱那些痛苦的牵扯和羁绊。自由是不依附、不恐惧,而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孩子从不奢望过分的给予,除了适度的爱和该有的自由。

①假作真时真亦假,现实遗憾但梦境也并不完美。

我们回到第14把钥匙上,这把钥匙柄是由扣子装饰成的,扣子在心理学中代表着禁锢和管制,由此默示卡洛琳接下来将要展现给我们的遭遇。

门在心理学中代表着内心与外界的关联,钥匙则代表权利,所以这第14扇门其他人是找不到也进不去的,因为那是通往卡洛琳内心的门也可以叫记忆之门。

当她穿过那扇门,看见瑰丽斑斓的一切时,才是卡洛琳正式带领我们走进她的故事,这色彩缤纷的就是她记忆中生前的世界。

长期被恶鬼纠缠着的人会怎么样(读懂鬼妈妈这些暗示)(3)

这个世界里的妈妈为她做满一桌饭菜,送她新衣服,还为她准备蛋糕,这个妈妈用力爱卡洛琳的所有,当然也包括她的眼睛。

眼睛在心理学中代表心和灵魂,而用扣子取代眼睛就意味着,以爱之名禁锢住卡洛琳的意识和思想。当卡洛琳不愿意用自由做交换时,这个妈妈显现出的蜘蛛形态更加印证了这个事实,蜘蛛在心理学中代表强烈的控制欲。从始至终贯穿全剧的布偶,也含有摆布的意思。

纽扣妈妈一把抓起卡洛琳扔进幽闭空间大吼:“等你学会做乖女儿才能出来!”反观她的爸爸,唯诺侍从,在花园骑着的螳螂也代表着自我牺牲。如此,更加衬托出妈妈的强势。

长期被恶鬼纠缠着的人会怎么样(读懂鬼妈妈这些暗示)(4)

卡洛琳在幽闭空间中遇见三个被囚禁的幽灵,它们分别代表着心、灵魂和自由,这也是她回到记忆中想要寻找的最重要的东西。

第14扇门后纽扣妈妈的爱像一张巨大的蛛网,缠得令人窒息。她要卡洛琳永远留在身边,并要拿走她的眼睛,以此来满足自私的欲望,甚至将卡洛琳真实的父母封印进水晶球里,而被封印的就是她父母最本真善良的一面。

卡洛琳奋力抗争,甚至不惜毁掉了那里的全部。

长期被恶鬼纠缠着的人会怎么样(读懂鬼妈妈这些暗示)(5)

②无为有时有还无,真相和臆想皆无处可逃。

再看门的另一边,阴霾萧瑟的画面无不充斥着淡漠,但这样的环境却并没让还未成年的卡洛琳感到害怕,她就像本该属于这里一样。在这里她遇见黑猫,跟它在两个空间游走。这只猫正代表卡洛琳的良知,而能够在两界间毫无障碍穿行的,也可以理解为是卡洛琳的灵魂。

长期被恶鬼纠缠着的人会怎么样(读懂鬼妈妈这些暗示)(6)

让我们来找找,这个“新家”里都有哪些细节:蜻蜓发夹,螳螂相框,冰箱里的甲虫,地板像变形的蛛网,昆虫在心理学中代表害怕和自卑。

这些小细节后来都以不同形式出现在第14扇门后的空间里,这些都是强势妈妈带给卡洛琳的心理阴影。也是她拼命想着挣脱却又一直挥之不去的噩梦。如果再细心些还能看到蝴蝶冰箱贴下有卡洛琳的画,心理学中蝴蝶代表自由和死亡,而这如果这是卡洛琳的“新家”,那么这幅画是什么时候放上去的呢?

长期被恶鬼纠缠着的人会怎么样(读懂鬼妈妈这些暗示)(7)

卡洛琳在邻居家获取透视石,它是用太妃糖捣碎得到的。糖在心理学中代表快乐,卡洛琳用透视石看出了纽扣妈妈的真面目,她要用她所谓的爱剥夺卡洛琳的快乐。

在灰暗色调里只有卡洛琳的衣服是醒目的黄色,而黄色也代表快乐。于是,那个美轮美奂、应有尽有的空间,在她眼里变成了黑白,因为那里根本就没有快乐。卡洛琳回到那个空间还有个重要目的,就是救赎父母的本心,唤醒原本该有的爱。

长期被恶鬼纠缠着的人会怎么样(读懂鬼妈妈这些暗示)(8)

3、从《鬼妈妈》窥探到亲子关系中的两点深层思考

一个“爱”到歇斯底里,一个“自由”到冷漠无视。两种极端的关系里,压抑、郁结、苦楚全由弱小的孩子来承担,除了逃避,他们还能怎么办?

①以爱之名,是最伤人的欺骗。

母亲的爱是要用一种丰盈的姿态影响孩子,而不是紧紧抓住孩子跟自己要么一起存在,要么共同毁灭。孩子来自于母亲,但不属于母亲。不是财产,也不是器物,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思想。

尊重孩子,让他成为自己,才是爱的基础。用爱的桎梏把孩子囚禁起来,强迫他完全服从母亲的意愿,会让孩子失去自己,就像人失去了眼睛、心灵和自由。给了孩子一切,却也支配了他的一切,这是种残忍的爱。

长期被恶鬼纠缠着的人会怎么样(读懂鬼妈妈这些暗示)(9)

纪伯伦有首诗这样写: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长期被恶鬼纠缠着的人会怎么样(读懂鬼妈妈这些暗示)(10)

过分压抑的爱,让幼小的心灵扭曲,如果不能逃避就只能陷入深渊。心理学认为,孩子的自杀倾向,很多情况下是出于对想对父母报复的动机。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母亲的成长过程 ,在幼儿时期对母亲的依赖终究会随着时间逐渐减少。所以懂得放手,给孩子适度的自由和独立的空间才是作为母亲最应该给予的爱。

长期被恶鬼纠缠着的人会怎么样(读懂鬼妈妈这些暗示)(11)

②冷漠教育,是最可悲的错误。

3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提出过一个著名的错误理论:孩子对爱的需求,源于对食物的需求,满足食物需求,就满足爱的需求,所以母亲只需要提供食物就可以。

他提倡把孩子当机器一样训练和塑造,像对待成人那样对待孩子,尽量不要亲吻和拥抱。那么这种冷漠式教育的结果怎么样了呢?

华生的三个孩子全部得了抑郁症,大儿子自杀身亡,二女儿多次自杀未遂,小儿子一直流浪,靠施舍才能生活。

长期被恶鬼纠缠着的人会怎么样(读懂鬼妈妈这些暗示)(12)

弗洛伊德讲过一个故事:一个三岁的男孩,在一间黑屋子里大叫:“阿姨,和我说话!我害怕,这里太黑了。”阿姨说:“那样做有什么用?你又看不到我。”男孩回答:“没关系,有人说话就带来了光。”

长期被恶鬼纠缠着的人会怎么样(读懂鬼妈妈这些暗示)(13)

所以回应就是光,无视和冷漠就是孩子的绝境。心理学家哈洛也曾说过:对灵长类动物而言,早期严重而持久的孤立,会导致孩子心理残伤和死亡,这种影响直至终生。

所以孩子的独立并不是用狠心训练出来的,恰恰相反,经常得到呵护、拥抱和及时回应的孩子,反而更有信心和勇气离开妈妈怀抱去独立探索,能更快成为适应社会的大人。

长期被恶鬼纠缠着的人会怎么样(读懂鬼妈妈这些暗示)(14)

这是个简单又悲伤的故事,我们来还原事情本来的样貌:有个叫卡洛琳的女孩因为母亲压抑的爱产生无法释怀的痛苦,最后投井身亡了。在卡洛琳第三次回到第14扇门后,那里的妈妈送给她一件绿色的衣服,而绿色则代表原谅。

不过遗憾的是卡洛琳并没有接受这份道歉,毅然带着父母的本心回到冰冷阴郁的“新家”,这也是为什么卡洛琳死后身边还有跟随她的父母。

《鬼妈妈》这部电影的名字取得不错,只不过,这里不止一个鬼妈妈,而是两个都是鬼妈妈。这世上也从来就没有什么童话,倘若这是必须面对的结果,倘若卡洛琳始终无法真正快乐,那么就愿她在她的世界里随心自在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