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点一个“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8年,我国解放战争处于焦灼状态,国共两党斗争到达白热化阶段,此时我党在战场不断取得胜利,准备乘胜追击,一举歼灭。

针对我方强烈进攻,国民党内部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他们制定出 一系列对抗我党进攻的政策,杜聿明事后回忆竟然说当年差点取得淮海战役的胜利,只可惜棋差一步。

国民党政策究竟是什么?杜聿明为什么能够如此自信?他们当年又是遇到了什么样的阻力导致输掉淮海战争?

杜聿明指挥淮海战役会怎样(杜聿明淮海战役计策被老蒋否决)(1)

国内形势变化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单方面撕毁协议,国民党调转枪头向我党,企图夺取全国的控制权。刚开始国民党和美国交好,有了美国的支持,国民党迅速夺取了大部分地区。眼看战争胜利的天平向他们倾斜,国民党内部高官认为离最终胜利已经不远了,于是放松了对我党的监管和战争的重视,开始享乐,欺压人民,老百姓们看到国民党军官只敢躲的远远的。

这时候我党扎根农村,亲近群众,向群众普及我们的革命理念,鼓励人民参加我党,共同革命,获得了人民的支持,在人民心中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即使我们被国民党军队不断打压,解放战争结束时,我党军队人数已经是战争前的好几倍了,因为人民就是军队,军队就是人民,这也是我党为什么能在后期逆风翻盘,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

杜聿明指挥淮海战役会怎样(杜聿明淮海战役计策被老蒋否决)(2)

解放战争刚开始,毛泽东就预言此次战争时间不会太长。“抗日战争快不得,解放战争拖不得”抗日战争不能快速结束是因为当时中国和日本国力相差过大,正面对战中国几乎没有胜利的可能,所以只能拖。

抗日战争采用慢打的方法主要是长期在他国土地上作战,对人力物力都是极大的消耗,中国久攻不下,日本军内部士气会逐渐低迷,作战能力也会随之减弱,这时再进攻日本军队,胜利的几乎就能够增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日本极度膨胀,在进攻中国的同时也在对其他国家发起战争,中国在等一个时机,一个所有被侵略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反抗日本的机会。

但解放战争和抗日战争有实质性的不同,解放战争是国内两个党派之间的战争,说白了就是内战,自家人的战争,和其他外部势力没有关系。那为什么又要要求快速结束战争呢?

杜聿明指挥淮海战役会怎样(杜聿明淮海战役计策被老蒋否决)(3)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便代表中国出席联合国,同联合国多个国家交好,包括美国。此次国共两党的战争,国际上普遍支持蒋介石带领的国民党,虽然国民党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支持,但这个时候,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参与这场战争,所以共产党希望趁着这个机会,快速夺取战争的胜利,如果其他发达国家参与战争,形势会更加严峻。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人民等不起了,经历了长期的抗日战争,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异常强烈,蒋介石率先挑起战争,本就失了民心,加上后期国民党队伍欺压百姓,横行霸道,百姓早已对他们失去了信心。这个时候我党更要牢牢抓住民心,深入群众,同人民共进退。

1948年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转变,我党彻底扭转了国民党的优势,亮起了胜利的曙光。眼见国内形势对国民党愈发不利,蒋介石心急如焚,召集国民党高官在南京召开会议,重新确定了国民党在各地的政策,提出了东北求稳定,华北求巩固,在西北扩张,在华中华东加强进剿的政策。

杜聿明指挥淮海战役会怎样(杜聿明淮海战役计策被老蒋否决)(4)

从下半年开始,国民党军队基本由原来的进攻转为防御。不得不说,政策的转变还是有些用处的,自国民党军队防御以来,阵地丢失不断减少,解放军也在进攻途中遇到了不小的阻力,一个阵地一直攻不下,国民党军队死守不出,双方就这么对抗着,谁也不退让,谁也不能获胜。

解放军意识到拖得越久变数越多,所以一致决定,加大火力进攻。1948年9月,解放军集结了大队人马,配备了多个重型火力,决心一定要攻破国民党的防线。在此次济南战役中,我党利用战术战略突破了国民党防线,充分利用国民党内部不信任因素,通过后方强大的增援部队恐吓住国民党后方部队,切断了后方补给,成功取得了胜利。

杜聿明指挥淮海战役会怎样(杜聿明淮海战役计策被老蒋否决)(5)

攻克济南,是我党第一次攻破国军重兵设防的坚固城池,为我党继续攻占国军重要据点提供了重要方法。这次战役的胜利,让我党意识到国军的防守并不是坚不可摧的,只要我方根据具体情况认真分析,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攻破全部城市指日可待。

济南战役胜利后,仅仅过了三天,粟裕便提出乘胜追击,进行小型海海战役的想法,要在国军衰弱,我军强盛的时候一鼓作气,继续战斗,淮是指淮阴、淮安,海是海州,消灭国军在这些城镇的部署,为夺取徐州的胜利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杜聿明指挥淮海战役会怎样(杜聿明淮海战役计策被老蒋否决)(6)

中央军委经过商讨,同意了粟裕的提议,发动了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首的淮海战役。

战争一触即发

关于淮海战役的战略部署,有许多争议,有的认为淮海战役只是一场小战役,不用太多主力部队迎战,只派足够人数军队就可以了。还有部分人认为这是夺取徐州前的一战,意义重大,要保证能够赢得战役,才能一鼓作气攻克徐州,所以应该集结东野和中原野的军队共同进攻。

这是毛泽东站出来,认为这是一场意义非凡的战争,但若要集结东野中野这些部队再去进攻,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这对战斗也非常不利。最终决定,有一个部队主要进攻,其他部队牵制附近的国军部队,防止后续援军达到,增加我方压力。

根据附近军队排兵情况,毛泽东提出了分三个阶段的设想,首先歼灭黄百韬的军队,拿下枣庄、临沂等小城市,接着派中野进攻郑徐线,把孙元良的军队困在原地,减轻正面战场面对国民党援军的压力。

杜聿明指挥淮海战役会怎样(杜聿明淮海战役计策被老蒋否决)(7)

我党把国民党作为强有力的对手,但国军显然更弱一些。中野军队本来只是作为辅助军队,牵制国民党其他部队,为我军争取更多时间。没想到,中野部队在短时间内用极低的代价占领了郑州,由于其他地方军带也被不同力量牵制住,援兵迟迟不到,中野便顺利拿下郑州。

同年10月27日,中原野部队主力进入徐蚌战场,自此,一场小型战争演变为两大主力部队共同参与的大型战争,粟裕也只好请求中央共同指挥。

济南战争战败后,国民党知道我党最终目的是拿下徐州,调整了布军模式,把兵力向徐州收拢,以徐州为中心,根据两条铁路线依次排开,形成两点一线的的防御格局,加强对徐州的防御。

杜聿明指挥淮海战役会怎样(杜聿明淮海战役计策被老蒋否决)(8)

连续的战争使国民党军队损失惨重,相反共产党坚持人民就是军队,军队就是人民的思想,在作战过程中不断吸纳有志报国的人才,军队依旧在不停壮大,那怕连年战争,军队人数依旧在增加。

面对军队人数不足,共产党又在不断进攻的情况,国民党内部商讨出两种解决方案,第一种是把兵力集中在徐州、蚌埠沿线的铁路,用作战略防御,等到我党南下时,再寻找机会全力一战。第二个方案则是直接放弃徐州,全部军队向南撤,收好国军的南方重要城市,再寻机会北上。对于战力不足问题,蒋介石决定召集辽沈战役后滞留的部分队伍,命令他们即刻赶往徐州,支援徐州。

国民党看似倾向于第一个方案,但实则他们各怀鬼胎,到最后也没有拿出具体的作战部署,蒋介石其实倾向于第二种方案,但若此刻要求他们放弃徐州,怕是很多将士不愿意,这会让本来就处在劣势的国军更加涣散。还有一个原因是,国民政府在南京,若是这次徐州失守,那我党下一步就是直接攻向南京,那是国民党最后的防线了,所以,徐州必须守住。

杜聿明指挥淮海战役会怎样(杜聿明淮海战役计策被老蒋否决)(9)

方案确定以后就是任命谁来领兵,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次战争恐怕难以取胜。不仅是因为解放军来势汹汹,实力强劲,而且国民党内部的腐败,专权也无可救药了。就连这次排兵布阵的方案都是东并西凑,匆忙决定了。

蒋介石本来想任命白崇禧担任总指挥官,但白崇禧早对蒋介石不抱有希望了,他认为这次国军只有爆头挨打的份,所以坚决推迟。随即蒋介石又想到了杜聿明,可之前他否定了杜聿明的计谋,已经被他任命为东北剿匪总司令,赶往东北上任去了。现在正是无人可用的时候,蒋介石不得不把这次战争总指挥的位置给了刘峙。可笑的是,从刘峙担任总指挥到淮海战争正式开始,只有6天时间。

刘峙以前是徐州剿匪总司令,手中掌握军权虽然不小,但从未指挥过这样大的战争,加上只有6天时间,需要他熟悉军队情况、对手实力和作战计划,时间远远不够,刘峙的这一次战争,可以说是赶鸭子上架。

杜聿明指挥淮海战役会怎样(杜聿明淮海战役计策被老蒋否决)(10)

其实在这两种方案之前,杜聿明曾经提出过一个更好的方案,主要是挫伤我党部分主力部队,让他们在还没打到达主力战场时就伤亡惨重,牵制我党主战场的战斗力。这个方案能增加国民党胜利的几率,但同时也是非常冒险的。

杜聿明提议,利用黄百韬的部队,牵制刘伯承,然后国军向黄百韬方向进攻,歼灭刘伯承部队。黄百韬的七兵团当时正被华野军围困,黄纬的十二兵团也被华野军阻挡在蒙城以西,这两个大兵团都进退不得,而徐州正是缺人的时候。杜聿明决定冒险一试,只要黄百韬能在碾庄玗死守十天,徐州的大军就能赶到,解救他们,同时需要徐州假装兵力足够的样子,避免对手乘虚而入。

杜聿明的方法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把徐州的主力部队调走本就是一件极为冒险的事情,我党的目的就是夺取徐州,若是对手得知徐州兵力空虚,一定会乘机发兵,直接拿下徐州。徐州一旦失守,几乎就是拿不回来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解放军的强烈炮火攻击下,黄百韬能否死守10天,如果黄百韬不到10天就失败了,徐州的主力军又如何呢?

杜聿明指挥淮海战役会怎样(杜聿明淮海战役计策被老蒋否决)(11)

杜聿明据理力争,此时刘伯承带领的中野部队实力本就有所减弱,杜聿明在大别上就成给中野造成巨大伤害,内战爆发之时,杜聿明也曾把中野部队打得虚弱至极,如今再次对上中野,杜聿明认为自己有十足的把握。如今中野实力本就不强,带上徐州的主力部队,加上黄百韬和中野战斗了10天,消耗了大量战斗力,这时候自己除去给中野致命一击,自己准能胜利。

粟裕对全局的把握非常准确,只要知道黄百韬有了增援部队,一定能猜到是徐州的主力部队,那么这时便是进攻徐州的最好机会,加上粟裕经常派小支部队在徐州附近出没,打探消息,很快便能知道徐州的虚实。可杜聿明不这样认为,粟裕的军队都在淮海战役,中野在黄百韬那里,谁能够攻打徐州呢?

杜聿明指挥淮海战役会怎样(杜聿明淮海战役计策被老蒋否决)(12)

但这么做的风险太大,遭到了国民党内部的否定,甚至蒋介石直接把杜聿明派去了东北。杜聿明见国军这么不听劝,内心气愤不已,带上人马直接去了东北。

多年以后,杜聿明把这段经历公之于众,刘伯承才知道自己经历了什么样的凶险,虽然战争的结果还是我方胜利,但若那时杜聿明带上徐州主力部队来围剿自己,自己怕是凶多吉少了,他清楚当时的中野是什么样的情况,都被杜聿明猜到了。

杜聿明指挥淮海战役会怎样(杜聿明淮海战役计策被老蒋否决)(13)

看到这里,刘伯承不得不承认国民军内部还是有军事战略家的,只不过领导们昏庸无能,不能信任人才,否则,解放战争可能还会持续几年。

必然的胜利

淮海战役的胜利,彻底扭转我军的战斗形势,解放全国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向前稳步推进。

杜聿明说出当初歼灭刘伯承部队设想时,很多人认为那个时候杜聿明一定能击败刘伯承,甚至打赢淮海战役,杜聿明真的能够做到吗?我军在淮海战争中真的只是险胜吗?

杜聿明指挥淮海战役会怎样(杜聿明淮海战役计策被老蒋否决)(14)

刘伯承的中野部队虽然在之前战役中损失惨重,但是对上黄百韬完全没有问题,甚至黄百韬可能都无法守住10天,但杜聿明有是个军团的兵力,直接碾压刘伯承军队。但刘伯承哪能任由大部队打压呢,他很会同敌人周旋,之前就能在战争中拖住敌人很长时间,为前方部队争取时间。如果遇上杜聿明。刘伯承估计也会选择周旋,给粟裕的淮海战场争取时间。

再说粟裕,粟裕手中握着华野的主力,兵力极多,但他同时要面对国民军的四个兵团,自身也是抽不开身,但若他收到刘伯承消息,杜聿明带出徐州主力,他一定会抽调出一定队伍进攻徐州。

杜聿明指挥淮海战役会怎样(杜聿明淮海战役计策被老蒋否决)(15)

其实在战争开始时,我党高层就设想过这种情况,当时给刘伯承的命令就是拖,给淮海战场争取时间,哪怕是牺牲中野,也要打赢淮海战役。

国民党的胜利只是妄想,一个人心不齐的军队是不可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只有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有较高思想觉悟的军队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才能得到全体中国人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