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朱同志已经退休20年了,但人民一直都记得他,就是因为他有5个特点。

关于朱代表的建议(朱同志的5个特点)(1)

1988年4月25日,朱同志在上海市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讲话

1987年底,朱同志被中央调往上海,出任市委副书记,第二年召开的上海市九届人大会议上即将接替江同志出任上海市长一职。此时的朱同志已经年近60,但他的职位并不算很高,只是候补中央委员。如果再在上海市长的职位上做满一届,就刚好快65岁了,这个年纪正是中央规定的省部级正职干部退休的年龄。

当时,很多人认为,朱同志能在上海市长职位上退休,已经是他人生或者说政治生涯的顶峰了。但谁也没料到,朱同志后来还能出任上海市委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直至国务院总理。

朱同志在上海市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亮相,的确让很多上海市民感觉眼前一亮,是一种前所未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也的确抓住了很多人的心。1988年4月,在上海市九届人大一次会议预备会上,有人提出,能不能在正式选举前,让候选人和代表们直接见面,每人作个发言?这个提议很快就被付诸实施,这在上海是第一次。

4月25日上午,800多名市人大代表云集于上海展览馆二楼一个电影大礼堂里,大家都等着亲眼目睹上海市这位即将上任的父母官的风采,大家内心对朱同志充满了好奇。

当时,朱同志作为市长候选人,是最后一个与人大代表见面的。他一上讲台就说,我是“丑媳妇怕见公婆”,可这个丑媳妇迟早还是要出来见人的嘛!一句幽默的开场白,马上赢得了全场的掌声。

在这次见面会上,朱同志以独树一帜的风格让所有人耳目一新,他着重强调了新一届市政府的“高效”和“廉洁”,要有危机感,要激起奋发图强的精神,树立起必胜的信念。

朱同志令人耳目一新的讲话数次被掌声打断。当时规定每个候选人的演讲时间只有15分钟,眼看15分钟就快到了,朱同志转过身请求主持人再给他一点时间。结果,这次原本只有15分钟的演讲,足足进行了110分钟,期间爆发过30多次掌声!

毫无疑问,朱同志在上海的第一次公开亮相赢得了满堂彩,在近千名市人大代表面前充分展现了他独树一帜的个人魅力。但人们不仅仅在意他怎么说,更在意他是怎么做的,大家都拭目以待。

关于朱代表的建议(朱同志的5个特点)(2)

1988年6月8日,朱同志在西藏中路和北京路十字路口察看自来水管爆裂情况

当时曾担任上海市某区区委书记的一位领导后来回忆,听过几次朱同志的讲话后可以发现,他讲话几乎不拿讲稿,总是胸有成竹,侃侃而谈,话语平易近人,很好理解,让听的人印象深刻。不像当时很多领导讲话都是照着讲稿念,与会者会后还要根据录音进行整理,很费事,而且给人的印象也不深。

朱同志不仅说的话令人印象深刻,处理的事情也令人印象深刻。据当时一位身份是上海市九届人大常委的中学老师回忆,朱同志出任上海市长的第一年,尽管市财政非常困难,但当时中小学教师退休后可以享受100%的工资待遇,这就是朱同志拍板做出的决定。

朱同志刚出任上海市长不久就迎来第一个重大而又严峻的考验:1988年春天,上海市甲肝大流行并引发了相应的城市危机。尤其是4月,甲肝感染者人数达到高峰,其中有16天,每天报告发病的人数都超过了1万例。

那一段时间的朱同志寝食难安,从4月到6月,他绝大部分夜晚都是在办公桌前度过的,他的办公室灯光通宵达旦。但如果仅仅是勤政,或许还不一定能解决这种棘手的难题,更需要的是执政的公心和能力。

朱同志在紧急调动医护力量的同时,还敞开了言路,要相关部门负责人频频在电视台和电台亮相,告诉公众,上海市甲肝病毒传播的真实情况以及相关的预防知识,稳定公众情绪。到夏初,甲肝病情终于得到了有效控制,全市恢复了正常运转。

1989年初,朱镕基出任上海市长一年后,不但经受住了“甲肝危机”对他执政能力的考验,而且,上海市工农业生产在困难重重的情况下,还实现了保持增长的势头,他用实际行动证实了他在选举演讲中作出的承诺。

但要做一个称职甚至是出色的上海市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时候的上海虽然在经济增长速度、上缴国家利润等方面仍然是第一,但在居民的住房、交通和环境等方面却是倒数第一,已经被沿海一些城市远远甩到了身后。

所以,作为上海市长,“菜篮子”、交通和住房就成为朱同志在上海执政贯穿始终的3件主要民心工程。比如“菜篮子”问题,朱同志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菜篮子”满,上海的形势就好;不满,形势就不好。老百姓的“菜篮子”里拎的是民心。

关于朱代表的建议(朱同志的5个特点)(3)

1988年7月9日,朱同志考察上钢三厂并慰问战高温工人

为了解决上海市的蔬菜供应问题,从1989年12月到1990年3月,朱同志利用3个月的时间,亲自下到金山、川沙和嘉定3个县的农村蹲点,下决心研究解决城市蔬菜供应的问题,对此,他也称是补上不熟悉农业问题的课。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自己带头干,远比喊口号喊得口干舌燥管用。朱同志带了头,而且一下去就是3个月,市里的其他干部也都不敢闲着,都纷纷联系下去的地方,去农村蹲点解决问题。朱同志3个月蹲点结束回来后,马上就拿出了此次蹲点的调查报告,在报告中提出了一揽子解决蔬菜供应以及农业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到了1991年,上海市的蔬菜供应品种、价格都基本上稳定了下来。

1991年3月18日,上海有110名农民被市政府请进了五星级的锦江饭店,朱同志亲自给他们颁奖,这些作出贡献的农民第一次到这么高级的地方,还见到了市长,激动得手脚都不知道该怎么放。朱同志说,要提高务农农民的政治地位和待遇,给他们以很高的荣誉。

再说交通。早在1989年,朱同志就把整顿和解决交通问题放在了当年12件实事的首位。1991年4月,率团在德国访问的朱同志还对德国人幽默地介绍上海当时的困难情况:上海人多,房子挤,就连上公交车,每平方米都要站10多个人,好在上海人的肚子没有你们的大。

但在交通整顿的具体执行过程中,却繁复琐碎、阻力重重。有一次在会上朱同志说,要吊销4个乱收费司机的执照,竟然落实不下去。他问3家主管部门负责人,问题卡在哪里?他要求第二天必须要吊销这4个人的执照,并且要见报,如果有人想不通,就去他那里讲道理。朱同志以这种铁腕,在吊销了100多个执照之后,司机乱收费的情况才有所改善。

还有一次,朱同志从报纸上看到有一公共汽车售票员殴打孕妇,他批示“害群之马,开除”。但公交部门却建议对此人以“停发3个月奖金”处理,还说请“朱市长决定”。但在朱同志的铁腕之下,不仅严肃处理了这种负面个案,还要官员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谈如何解决交通问题,并接受市民的质询和建议。最终在多方努力下,上海的交通问题才终于得到缓解。

为解决住房问题,朱同志在上海建立了公积金制度,并提高房租(政府发补贴),低价将公房卖给住房者。他还提议成立住房委员会,负责管理和推动住房改革工作,并吸收了民间人士参与其中。在这项改革中,朱同志既大刀阔斧改革,又细致入微地注意到了一些细节。到1991年,住房问题也得到了相当程度的缓解。

在当时上海市民的眼里,朱同志能力卓绝,个性直率,言出必行,一心为民,雷厉风行。他心里永远装着老百姓,说的话是为了老百姓,从来不空喊口号、作空承诺;做的事也是为了老百姓,发现有什么问题,他就一定会努力解决,绝不放弃,而且一定要抓出效果。正因为朱同志有这5个特点,所以至今人民一直都记得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