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人生(古文观止楚归晋知罃)(1)

读《古文观止》,品文言之美。吸古今之精华,学人生之智慧。

今天为大家带来第二十二篇——《楚归晋知罃(ying,一声)》。

此文选自《左传》,记录了楚共王和晋国俘虏知罃的一段对话,此文之“通透”实在是令人拍案叫绝。这篇文章中几乎没有赘言,四问四答,循序渐进,跌宕起伏,知罃的回答看似都在意料之外,却又都在情理之中,读罢之后会给人一种“恍然大悟”之感。此外,本文还是一篇干货满满的“应用文”,它不仅可以让身处“困境”中的我们理清头绪,而且还能帮助我们抵挡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古文观止人生(古文观止楚归晋知罃)(2)

以下是读书分享:

【原文1】

晋人归楚公子穀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白话1】

晋国人将楚国公子谷臣和连尹襄老的尸骨送到楚国,想要以此赎回知罃,当时知罃的父亲荀首已经做了晋国的中军佐,所以楚国人答应了。

十年间的沧海桑田

本文记录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588年,差不多是晋楚邲之战的十年之后。

公元前597年,本文的主角知罃同志,还是他父亲荀首账下的一名将领。在邲之战,晋国溃败之时,不慎被楚国军队俘虏,这可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因为在当时,知罃的大爷荀林父是晋国的军政一把手(中军将),知罃的父亲荀首是下军司马,也算是军中的高级干部了。而知罃也因能力出众,被他的父辈们当做接班人去培养。

这样的一个人被楚国抓走了,不论是对晋国来说,还是对荀氏家族来说,都是不可挽回的损失。于是,当得知这个噩耗之时,知罃的父亲荀首立刻就率领部队回头杀去,他左冲右突,凶猛异常,在此过程中,他将楚国公子穀臣抓了回来,并且射死了楚国的连尹襄老,杀退了楚国的追击,很大程度上挽回了晋国的大败之局。然而,他就是没有救回自己的儿子。

古文观止人生(古文观止楚归晋知罃)(3)

回国之后,晋国内部开总结大会,荀首因为其战功被升为下军将,正式进入晋国的六卿行列,而知罃也开始了他为期十年的俘虏生涯。

在这十年中,发生了很多事情。楚国因打赢了邲之战,正式获得霸主地位,楚庄王先是侵郑,降陈、伐宋,再联合齐鲁,把晋国压得喘不过气来。

另一方面,荀首也在积极要求进步,从下军将,到上军佐,再到上军将,从五把手一步一步地爬到了晋国的三把手。然而他就是进步地再快,他也改变不了当时楚强晋弱的局面。想来,虽然他心里一直想把儿子从楚国救回来,但是人家楚国根本就不给你平等对话的机会。

直到公元前591年,一代雄主楚庄王死了,留下了一个年仅十岁的儿子,也就是楚共王执政。一个十岁的孩子,怎么可能能应付得了楚国的复杂局面呢?于是,在楚庄王死后,楚国立刻就陷入了内乱局面,无暇北上,之前收服的小弟又纷纷倒戈。晋国也抓住了机会,在公元前589年,晋国发动了鞍之战,重创了齐国,这让晋国在中原恢复了一定的实力。楚晋之间的强弱开始易位。

古文观止人生(古文观止楚归晋知罃)(4)

与此同时,荀首也成为了晋国的二把手——中军佐。他终于获得了足够的权力,可以去动用整个国家的力量去换回他的儿子了。

经过了将近十年的等待,他终于等到了可以救他儿子回来的窗口期。公元前588年,晋国正式向楚国递交国书,请求用楚国公子穀臣与连尹襄老之尸换回知罃。


【原文2】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白话2】

楚王在送知罃时,对他说:“你怨恨我吗?”

知罃回答说:“两国交战,我没有才能,不能胜任自己的职务,因而成了俘虏。您没有把我杀掉,使我能够回到晋国去受刑,这是您对我的恩惠。我实在是没有才能,还敢怨恨谁呢?”

不甘心的楚共王

此时的楚国君主,楚共王刚刚十三岁,正在准备开启他跌宕起伏的一生。别看人家现在还属于未成年,但是他已经知道要在两国谈判的环境中,为楚国谋取最大的利益了。然而形势比人强,面对晋强楚弱的大环境,他并没有太多的筹码。于是,他准备在知罃身上下功夫,想让他露出破绽,为楚国争取更大的空间。

古文观止人生(古文观止楚归晋知罃)(5)

客观来说,楚共王下手的点很准,上来就是一个非常有诱惑性的问题: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

我们常说,读历史要将自己带入到人物当中去体会其中的奥秘。现在就请各位看官想象一下,如果你是知罃,在十年前,你就已经是晋国的一颗冉冉升起的年轻将星了,就在你即将飞黄腾达之时,突然间变成了他国俘虏。这十年,是你一生中的黄金年龄,本来应该去建功立业,大展宏图,然而此时的你却被困在枷锁之中,动弹不得,备受凌辱。

我相信,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早已经意志消沉了吧,

这还没完,当你得知你父亲正在积极运作帮你回国时,你突然间又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你左等右盼,心急如焚,如履薄冰,最终等到了两国交接的这一天。就在你马上走了的时候,俘虏你十年的国家君主,问了你一个如此戏谑的问题,你会是什么感受?

古文观止人生(古文观止楚归晋知罃)(6)

我相信,在这一切都已经几乎“尘埃落定”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忍不住会将这十年来的愤懑与不甘宣泄出来,不吐不快了吧。或者说,想赶紧说点漂亮话,想马上回到祖国的怀抱了吧。

然而,知罃并没有因这些年的境遇和遭遇失去他人间清醒的本色,他还保持了他作为一个杰出政治家应有的素质。面对楚共王的刁难,他冷静客观了分析了形势,看穿了楚共王这个幼年君主极其身后群臣的目的。

按理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无非就两种——怨(楚共王)或者不怨(楚共王)。然而我们可以看到,按照常规思路,无论知罃怎么答,都会露出破绽让楚国抓住。

就在这危机时刻,知罃想出了第三种答案——保持中立。我怨,但是我不怨你,我怨我自己能力不行,跟两个国家无关,跟你楚共王或者你爹楚庄王无关。

知罃的这个回答,出乎了楚共王的意料,似乎让他乱了阵脚。

古文观止人生(古文观止楚归晋知罃)(7)


【原文3】

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

【白话3】

楚王又说:“那么,你感激我吗?”

知罃回答说:“两国交战,都是为了谋求各自国家的利益,解除百姓们的苦难。现在双方克制了自己的愤怒,因而达成互相的谅解。双方释放战俘,建立了友好关系。两国友好,这和我个人并无关系,我能感激谁呢?”

非黑即白的陷阱

按照楚共王的思路,你既然没有证明回答我的问题,那实际上可以认为是“不怨我”,那你“不怨我”,就是“感激我”。

这是典型的一个非黑即白的逻辑陷阱,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受到这种逻辑陷阱的“绑架”,不是黑就是白,不是好就是坏。然而,我们总是忘了还有第三种可能,除了灰色地带,还有可能是这个“假设”本身就跟事实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古文观止人生(古文观止楚归晋知罃)(8)

然而,一般人是反应不过来的。人们总是习惯过于高看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仿佛我们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事情都跟自己有关,从而采取“正面硬刚”或者“甩锅抵赖”的方式,跟着别人的节奏跑,露出了破绽,最终被割了韭菜。

事实上,绝大多数事情,其实跟你没啥关系。咱们要清楚自己能力范围的边界,咱们影响不了所有的事情,反而要学会让那些事情不要影响你,很多时候,你真的不需要“太过自责”。

回到本文,楚共王提的这个问题:

王曰:“然则德我乎?”

其实也是一个两头堵的问题,你回答“感激”或者“不感激”都有毛病。知罃是何许人也,他直接开启了“上帝视角”,启动了“大局模式”,直接了当地说:“这是国家行为,不是我父亲营救我的个人行为,我只是一个随波逐流的工具人,我蒙受的不是你的个人恩典。所以,不是说我感激或者不感激你,而是我不需要去感激你。

古文观止人生(古文观止楚归晋知罃)(9)


【原文4】

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白话4】

楚王说:“你回到晋国,怎样报答我呢?”

知罃回答说:“我没有什么被人怨恨的地方,您没有什么让人感激的恩德,咱们互相是既无怨恨,又无恩德,我不知道应该怎样报答。”

甘拜下风

楚共王看到他出的两个难题,都被知罃化解。就开始打“明牌”了,他说出了自己的真实目的,那意思就是:“你在我这待了这么长时间了,我对你也不薄,怎么着也得给我留点面子吧?”

这其实就有点开始打感情牌,搞“道德绑架”的意思了。按照正常人的想法,你看人家对面国君已经如此“不明就里”了,你说点漂亮话,哄哄人家,给人家点面子,你好,我好,大家好就过去得了。

然而,无数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当你操之过急地想用一些“漂亮话”将此时的尴尬局面应付过去时,你说的这些“漂亮话”就会在关键时刻找上门来,你甩都甩不掉。人情这个东西,是不能瞎认领的。

古文观止人生(古文观止楚归晋知罃)(10)

知罃还是保持了一如既往的强硬态度这样做,一来,是为了保证晋国的尊严;二来,是为了不给自己以后在晋国的仕途之路留下隐患。

但是这样的行为,让楚共王很没有面子。


【原文5】

王曰:“虽然,必告不穀。”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修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

【白话5】

楚王说:“即使如此,你一定还有话跟我说。”

知罃回答说:“托您的福,我还能回到晋国,假如我们国君把我杀掉了,即使死了也是不朽的。

若是由于您的恩惠,我们国君免我一死,把我交给您的外臣荀首,荀首再请命于我们国君,然后在宗族内将我处死,那我的死也还算是不朽的。

如果荀首的请求没有获得允许,而且又让我继承宗族世袭的官位,轮到我担任军职,率领一部分军队去保卫边境,那时我即使是遇到了您,也不会回避。我将竭尽全力直到战死,没有二心,以此来尽到臣子之礼,这就是我对您的报答。”

古文观止人生(古文观止楚归晋知罃)(11)

气急败坏

楚共王有点急眼了,他的这句:

王曰:“虽然,必告不穀。”

其实是已经有点威胁的意思了,那意思就是,你今天如果不低头说给所以然出来,你就别回去了。

知罃当然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但是他并没有被威势吓到,他知道他身后有强大的祖国做后盾,现在是木已成舟,楚共王只不过是在“装腔作势”而已。但你能说知罃是真的不怕死吗?我觉得也未必,生命这个东西是没有多少人敢拿出来做赌注的,万一楚共王真的撕破脸了呢?

这时,知罃才真正面临着左右为难的境地。

首先,客观来说,楚共王有可以威胁其生命的能力和资本,如果不服软,是存在楚国撕破脸的可能性的。

其次,如果现在服软了,先不说前面“硬刚”的努力都白费了,气氛会很尴尬。就说知罃回到晋国,他的处境也会很危险——因为他的身份。楚共王需要为楚国争取更多的利益,晋国外交使团寸步不让,于是,他就想撬开知罃的嘴,获取一定的承诺,这在楚国是有先例的。当年晋文公重耳颠沛流离,流亡到楚国,在离开之时,面对楚成王的追问,晋文公无奈地做出了承诺:

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古文观止人生(古文观止楚归晋知罃)(12)

但晋文公之所以可以承诺,是因为人家回去是要当国君的,而且人家是受了你楚成王的恩惠。现在情况可不一样,知罃是没有地位的战俘,即使他爹现在是晋国的二把手,他也没有资格去代替晋国做出任何承诺。一旦你说多了,你让晋景公怎么想?小子,你想的有点太多了,活腻歪了吧。

知罃自己当然知道他现在的处境,弄不好的话,横竖都是死。所以,他才会说:“我不怕死,无论我怎么死,我都值了,你别想着吓唬我,你就是逼死我,我也啥都不能说。”


【原文6】

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

【白话6】

楚王说:“看来是不能同晋国争斗啊!”于是为知罃举行隆重的礼仪,送他回国。

楚共王的预言

讲道理的话,楚共王这位少年君主还是很有水平的。他清晰地看到以后的晋楚关系,也看准了知罃这个人。

知罃回国之后,就继承了他父亲的爵位,迅速地进入到了晋国政坛,因其父子被封到了“知”这个地方,他和他爹荀首正式从荀氏家族拉出来分支单过。

古文观止人生(古文观止楚归晋知罃)(13)

再后来,因为晋厉公想要想要罢免世家大夫,恢复晋国公室的地位和权力,这引发了晋国内乱。晋厉公八年,他被掌权的大夫带领党途囚禁致死。知罃看准机会,抢先一步到成周将晋国的公子周接回国,立为晋悼公。知罃凭借拥立之功,以及赫赫战功在晋悼公一朝扶摇直上,成为了晋国的军政一把手(中军将),知氏也成为了晋国首屈一指的大族,这也为后来的“三家分知”奠定了基础。


【感悟】

按照惯例,抛开那些军国大事不谈,读罢此文之后,我们能获得什么呢?

首先,就要看“看得开”。我们芸芸众生其实都是一个个“工具人”,我们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很多事情的运作其实跟我们没有关系,我们只是船上的蚂蚁而已,这艘船要开到哪,什么时候停下,这不是我们能决定的。而至于我们是被浪拍死,还是坚持到最后看到最美的风景,这就取决于我们的能耐。记住,只要上了船,就只能愿赌服输,别抱怨,怨天尤人除了会让别人看不起,别无他用,还不如抓紧时间“反求诸已”,充实自己的才能。

古文观止人生(古文观止楚归晋知罃)(14)

其次,就是要“拎得清”。现在有很多人都想着PUA或者CPU我们,他们试图用一些跟事实不相符的逻辑去驾驭或者说驱使我们,他们就是想在咱这儿玩空手套白狼,这咱们可不能干啊。遇到事情的时候,先别慌,冷静的分析一下他们说的对不对,你的成功或者收获到底跟他们有没有关系。一旦咱们把关系捋顺了,你会发现,其实生活中有很多都是“不必要”的烦恼。

最后,就是要“守得住”。咱们得明确自己的角色是什么,知道自己的行为边界在哪。知道那些事情可以干,哪些事情不能越界,一旦越界就可能会“万劫不复”。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生活中那些“好心办坏事”的经验教训比比皆是。同样,这话反过来说也一样,我们既不能触碰别人的底线,也不能让别人越界,因为咱们一旦没守住,再想夺回来,那可就难了。

以上,感谢您的阅读。


本文同步发布于公众号:小吕爱叨叨

关注我,一个为女儿寻找历史教材的不靠谱父亲。

读书使人明智,这本《古文观止》中的所有文章都值得花时间去思考,建议大家让孩子们读一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