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嵩,字降神(一作降臣,又字雄飞),长溪赤岸(今霞浦县松港街道赤岸村)人。约生于唐宣宗(李忱大中二年(848年)。

林嵩自幼聪明,胸有大志,年十二在太姥山西脉灵山搭建草寮读书,刻苦自学,精通经典,成为饱学之士。27岁时跋涉千山万水,远赴长安应试。所作《王者之道如龙首赋》策论,因立意高远,词采华美而考中进士,誉满京师,也是继“开闽进士第一人”的薛令之后最负盛名的及第者。

唐朝天宝年间何履光任都督(唐代刺史礼部尚书)(1)

唐刺史林嵩纪念堂

林嵩及第翌年返家省亲,将节余的赴考资金作为基金,率众兴建蓝溪桥。蓝溪道阔水深,阻隔两岸往来。溪桥建成后,缩短两地距离,方便通行,为百姓造福。时任河南尹兼福建道观察使李晦,全面考查林嵩后,赞为“气擅琳琅,学勤经纬,禀山川之秀气,占闽省之全材”,特上表朝廷以表彰。经僖宗李儇恩准,将赤岸改称“劝儒”,出生地改称“擢秀”里。敕令长溪县给其“蠲免一门征徭”,子孙同享殊遇。随后,县令还遵旨组织工匠在林家东、南两门竖华表,在宅西200步建“桂枝亭“,亭內立碑刻林嵩业绩,还刻李晦亲作碑记,以昭光宠。

改文从武

林嵩省亲假满回朝后,授职秘书省正字。越三年,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从小目睹民众困苦的林嵩,不愿与起义军为敌,还与起义军叛徒朱温抗争,愤而辞官归梓,并赋联“大丈夫不食唾余,时把海涛清肺腑;士君子岂依篱下,敢将台阁占山巅” 以明志,返乡隐居灵山谷中。又三年,时任福建道观察使陈岩,为稳定社会秩序而招募军事人才。林嵩改文从武,聘为团练巡检官。他勤勉努力,克尽职守,不久升为度支使,更加精心管理,成绩裴然。

唐朝天宝年间何履光任都督(唐代刺史礼部尚书)(2)

林嵩草堂遗址

黄巢起义军撤离长安局势稳定后,林嵩又被僖宗召回任《毛诗》博士,专为讲解毛公所传诗经。不久转任金州刺史,上任后倾听呼声,积极作为,“解乱世民众于倒悬之中”,深得民心,备受拥戴。提升礼部尚书后,忠于职守,勤于吏治,“秉公赞理,举贤翊化”。此时已近晚唐,宦官专权,军阀割据,国力衷退,内外交困。一向廉洁事公、正直为民的林嵩,已无法挽回江河日下危局,奏请朝庭提前退休,急流勇退。

林嵩回乡后,先在岱村居住,后迁梨溪。在溪畔种梨植树,搭盖“梨花草堂”,过着与世无争、纵情山水生活。但人闲心不闲:倡办学馆,当章家村私塾先生为童稚启蒙。修建山下上龙亭村的石头台阶道,人称“林嵩岭”。后终老山村,墓葬岱村境內,后人还建“林嵩庙”以资纪念。

林嵩学识渊博,工诗善赋,有《华青官》、《蓬莱山》、《九成宫避暑》等代表作,作品皆“性情淡然,意蕴深远”,为一时之冠,备受学者士大夫赞赏。有《诗集》、《赋集》各一卷,后散佚,仅个别篇章传世。隐居处亲书的“天光云彩”大字刻石,毁于文革。

据考,太始祖比干第101世孙林赋,生林崇、林嵩两子。林嵩生于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卒于五代后晋开运元年(944年),享年96岁。林嵩生林可萃、林可聚、林护三子,一子曾当顺昌第一任县令。林嵩后代蕃衍十几万人丁,在霞后裔大体分布在柏洋、崇儒、长春等村落。其中一脉曾迁徙浙江横阳荪湖里,今苍南县望里镇。

林嵩为古长溪境內品学兼优、德高望重的第一位进士,为后代树立了典范,在历代学宫和乡祠中首享祭祀。2004年评为“霞浦县十大历史文化名人”,2013年福宁文化公园內竖林嵩铜像。

来源:名城霞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