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游萝岗香雪,了却20余年新客家人夙愿。广州有雪?非真雪,为梅花。盛开之时,洁白晶莹,芬芳盈溢,风拽花舞,宛如飞雪。流连其中,想到红楼薛宝琴“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一节,印象至深,值春节得闲,遂留文以记。

踏雪寻梅指红楼梦中哪个人物(宝琴踏雪寻梅红楼岂止大观)(1)

87版红楼电视剧,宝琴踏雪寻梅拍出了原著韵味

薛宝琴被称为“大观园迷一样的红梅”,着墨之多,甚于秦可卿、元春、妙玉、巧姐,却未入金陵十二钗正册。其性格、诗文、命运、角色担当,颇值玩味,催生了红学分支“琴学”。她出场较晚,已是第49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惊为天人,亮相即引起大观园轰动。

当称红楼五化境之首

这段描写从侧面入笔,勾勒出宝琴形象。宝玉阅美无数,不禁大发感慨“老天,老天,你有多少精华灵秀,生出这些人上之人来!”大美人晴雯亦赞“(宝琴、邢岫烟、李纹、李绮)倒像一把子四根水葱儿”,又笑道:“他们说薛大姑娘的妹妹更好,三姑娘看着怎么样?”探春道:“果然的话。据我看,连他姐姐并这些人总不及他。”袭人听了,又是诧异,又笑道:“这也奇了,还从那里再好的去呢?我倒要瞧瞧去。”贾母留宝琴同住,逼王夫人认做干女儿,还要把她许配给宝玉。最能“装”的宝钗也半真半假对堂妹表达了妒意,“你也不知是哪里来的福气!我就不信我那些儿不如你。”

宝琴几近完人,堪称黛钗湘合体。相貌绝世姿色,性格集黛钗湘优点于一身:聪慧、练达、爽朗,又无三人缺憾:小性、世故、粗疏。宝琴踏雪寻梅一节,宛如仙境:一看四面,粉妆银砌,忽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背后遥等,身后一个丫鬟,抱着一瓶红梅。贾母喜的忙笑道:“你们瞧,这雪坡儿上,配上他这个人物儿,又是这件衣裳,后头又是这梅花,象个什么?”众人都笑道:“就象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画的《艳雪图》。”贾母摇头笑道:“那画的那里有这件衣裳?人也不能这样好。”贾母看得呆住了,连叹宝琴比画上的人还美,叫惜春画下此景。

红楼有五处至美“画景”,为曹公倾力营造,寄托意境追求。与翠栊庵宝琴踏雪寻梅并列的,还有泣残红黛玉葬花、滴翠亭宝钗扑蝶、搏一笑晴雯撕扇、芍药圃湘云醉卧。踏雪寻梅的情景之美意蕴之深,当为五画之首,后世诗词描绘不绝于缕。及至当下,还有郭天王主演的香港电影以此为片名,当然不图诗情画意,取其傲立寒霜的倔强品格。

踏雪寻梅指红楼梦中哪个人物(宝琴踏雪寻梅红楼岂止大观)(2)

画作《踏雪寻梅》,丹青咏叹此景,不绝于缕

薛小妹大丘壑压诸芳

宝琴的脱俗气质绝非偶然。她自小随身为皇商的父亲游历华夏,还到过“西海沿子”、“真真国”(疑为里海沿岸和高加索地区),见识远在大观园诸芳之上。她的诗才不如黛钗湘圆熟,但其年幼,自有一番豪气,在闺闱脂粉中卓而不群。她的十首怀古诗,内隐十件俗物,俗物背后又有谜,为谜中谜,几百年来试图破解者众,尚无定论。作为红楼关照世界和历史的窗口,它们却是没有疑问的。诗中宝琴游历之地:赤壁、交趾、钟山、淮阴、广陵、桃叶渡、青冢、马嵬、蒲东寺、梅花观;提及历史人物:周瑜、马援、周颙、韩信、隋炀帝、桃叶、王昭君、杨贵妃;涉及历史事件:赤壁之战、马援平定交趾叛乱、周颙钟山出仕、韩信受漂母一饭之恩、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王献之迎送桃叶、王昭君出塞、杨贵妃自缢马嵬坡。有两首非由历史典故而起,出自《西厢记》和《牡丹亭》,由“拷红”和“游园惊梦”而起。纵横八荒,气吞古今,非博览群书不能为也。

且看一二:

赤壁怀古

赤壁尘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青冢怀古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

汉家制度诚堪笑,樗栎应惭万古羞。

不敢相信出自“薛小妹”之手,气魄胸襟,诸芳无出其右,胜过“英豪阔大宽宏量”的湘云。大观园诗社诗作的高频词,有“花”、“草”、“树”、“风”、“雨”、“雪”、“竹”、“萧”、“冷”、“凝”等,皆是园内景物或感知,公子小姐们在园子里打转转,外面的世界只来自书本。宝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笔端独具大丘壑,使红楼有了广阔的背景。名为怀古,实为寓意现实:战争、触鳞、劳民、宫斗、归隐、和亲。只把十首诗当作谜语,猜十件物品,如法船、喇叭、风筝、团扇,格局太小,为皮相之见,枉费了曹公苦心。

踏雪寻梅指红楼梦中哪个人物(宝琴踏雪寻梅红楼岂止大观)(3)

宝琴一入大观园,惊为天人,贾母喜欢得不得了

怀古诗隐喻红楼格局

红楼的大部分篇章,都在写荣宁府和大观园,这是显微镜看到的最细致圈层。还有两个圈层,构成了完整的红楼世界。第二圈层中观圈层,是四大家族的政治场,以贾府为重心,元春、贾赦、贾政、贾琏形成的庇护层,包括相关的王子腾、北静王、贾雨村等。第三圈层宏观圈层,是“隐喻场”,全为虚写,却与人物命运密切相关,包括诸钗判词、人名关系命运的暗示、草灰蛇线的伏笔。十首怀古诗也属隐喻场,提供了无限的联想空间,使红楼超越了儿女情长人情小说的范畴,不是一人一园一族的悲剧,而是时代的悲剧。甚至宝琴这个人物也是一种隐喻,有论者认为是完美主义者“雪芹”的自我代入,确有几分道理。

宝琴出场惊艳,离场无声,前八十回中不知不觉消失。高鹗续本中王夫人只交待了一句:“那琴姑娘,梅家娶了去,听见说丰衣足食,很好。”对这个结局,几百年来又争论不休,“违背曹公本意”说颇为流行。有两处力证:其一,宝琴早与梅翰林订婚,进京待嫁,一呆数年,没有下文。第78回宝玉向王夫人提及,梅翰林送给他礼物,表明梅已从任上回京,却未提宝琴婚事。其中必有缘故,梅家或许悔婚。“梅家”暗含“没家”之意。其二,十首怀古诗中《梅花观怀古》首句“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表明宝琴未随“梅”而随“柳”。柳者,柳湘莲也。这是刘心武老师的破解。

乍一看是惊喜,细一想是穿凿。其一,宝玉娘俩说话,为什么一定要谈宝琴的婚事呢?宝玉去了一趟梅府,一切正常,梅家若悔婚,走动起来没这么自在。其二,“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为用典,出自《牡丹亭》杜丽娘和柳梦海的爱情故事,关柳湘莲何事?书中宝琴和柳湘莲没有任何交集,以曹公心思,要撮合的话,也会有暗示,但这个真没有。宝琴和柳湘莲都有侠气,他们能在一起,符合看官的心理期待。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梦呓。以此推论,为什么不可以把踏雪寻梅,理解为死心踏地嫁入梅家呢?

所以,宝琴在高鹗续本未再出现,是一大遗憾,但其“丰衣足食”的结局,符合曹公的安排。这也是宝琴未入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原因:不在薄命司,终有好归宿。红楼女子多薄命,也有一些亮色:宝琴、邢岫烟、平儿、小红,她们的共同之处,都有踏雪寻梅般的高洁品格。这又从另一个角度寓意:红楼的视野,远不止大观园的写写画画、吃吃喝喝、卿卿我我,以及荣宁二府的争争斗斗、营营苟苟。

踏雪寻梅指红楼梦中哪个人物(宝琴踏雪寻梅红楼岂止大观)(4)

诸版宝琴。87版被吐槽“太老”,其实挺好,要的就是异域气质

踏雪寻梅指红楼梦中哪个人物(宝琴踏雪寻梅红楼岂止大观)(5)

徜徉萝岗香雪,梅花世界,亦有踏雪寻梅之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