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三弄古琴曲演奏最好的(古琴曲梅花三弄)(1)

梅花三弄古琴曲演奏最好的(古琴曲梅花三弄)(2)

在炎炎夏日,听一曲《梅花三弄》,雪与梅花共舞的画面、明快利落的节奏,总能带来一丝清凉感。《梅花三弄》作为十大名曲之一,在于其清幽淡雅之表,技法纯熟,更在其古老苍劲之骨,还有一路走来的承载的文化意义。

《梅花三弄》之来历:魏晋名士风骨

东晋时期。有一次,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离开都城建康打算外出游历,他的船行到南京清溪码头,正好遇到大将军、豫州刺史桓伊的船也停在此处。桓伊擅长吹长笛,因此闻名江左。而作为琅琊王家一员的王徽之也精通音律,对乐曲颇有研究,所以他非常想听桓伊吹奏一曲。于是,他差人去跟桓伊说:“闻君擅吹笛,试为我一奏。”

桓伊是东晋名将,曾经参加过淝水之战,娶的是谢家之女,身份高贵,精通乐理,是当代十分尊贵的人物。面对对面船上素未谋面的王徽之的无理要求,桓伊并未嗔怪,而是携笛下船,来到王徽之的船上,自顾在凳子上坐了,调整气息连吹三段,然后飘然下船而去。桓伊的笛声清越悠长,让人心醉,如素雪凝玉树,暗香满琼枝,两条船上的人都听呆了。

桓伊吹奏完便登舟远去,王徽之被美妙的笛声折服,拍手相送,二人全程没有交谈,也没有寒暄。

桓伊为王徽之吹奏的三段实为一曲,名为《梅花落》。《梅花落》在汉乐府中属横吹曲,汉乐府中横吹曲一共二十八首,传到魏晋还剩十八首,其中便有《梅花落》。南朝诗人张正见的诗《赋得垂柳映斜溪诗》“不分梅花落,还同横笛吹”,写的也是这支笛曲。

《梅花落》早有记载,但并不流行,经桓伊渡口一吹,王徽之拍手答谢之后,这支曲子就广泛流行起来了。为了纪念两位名士的潇洒与不拘小节,后人将这个渡口改成邀笛步渡口。

《晋书》提及此事,说桓伊吹:“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

《世说新语》中也写道桓伊受到王徽之的邀请:“……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

可见二人全程真的并没有一句交流,王徽之名士风流,率真放任,一生追求灵魂自由;桓伊大将风度,不拘小节,二人一场相遇,留下稀世名曲,恰如梅花遇雪,舞动千年。

《梅花三弄》之发展:改编过程不乏时代特点

因为桓伊与王徽之的因缘际会,《梅花落》得以流传。

唐代初期,国泰民安,万朝来贺,音乐也多元化、精妙化,著名音乐家层出不穷,《梅花落》更是家喻户晓。

著名儒生颜师古,觉得笛曲《梅花落》还有不完美之处,于是他将这曲著名的笛曲改编成了古琴曲,并更名为《梅花引》(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名字)。

古琴曲与笛曲不同,笛曲言心,曲调悠长,多有忧思,而古琴曲“沧古”、澹远、从容和顺,为天地正音,与唐代的音乐氛围相合。

到了明代,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深得朱元璋喜爱,手握重兵,英勇善战,同时又通晓音律,痴迷古琴,留下古琴曲谱集《神奇秘谱》。

朱权的《神奇秘谱》首次收录了《梅花引》,因曲子有三段相同的泛音,他将此曲正式更名为《梅花三弄》并重新打谱。在朱权的整理和梳理下,《梅花三弄》整曲音色干净,节奏利落,泛音宛如水晶,纯净透彻,跳音又清脆,起落如珠,三段泛音寒雪梅香,逶迤而来,先是幽幽淡淡,继而凛冽扑鼻、冷香惊艳,一层层推进,白雪、梅花在一曲中如诗如画。

《梅花三弄》开启了大放异彩时光。

朱权之所以将《梅花引》二次创作后改名为《梅花三弄》,是根据曲子特点而改的。

宋陈旸的《乐书》说明了其古琴曲中“引”和“弄”的区别:“引则引说其事……弄则习弄之。”

古琴中,命名为“引”的曲子引申、陈述,娓娓道来一段佳话,而名为“弄”的曲子,则是性情和畅,更注重内心感受,精神内涵更丰富。

曲子与时代气质相合,魏晋多洒脱不羁的名士,乐曲以排解个人情绪为主,有忧伤之调。唐代大气端正,所以有了颜师古改编后的《梅花引》。到了明代,音乐美学与生活美学都出现了一个小高峰,也更注重内心表达,所以朱权将改编过的《梅花引》更名为《梅花三弄》。

从《神奇秘谱》开始,后来的《谢琳太古遗音》《西麓堂琴统》等著名琴谱都收录了《梅花三弄》。

以魏晋的口口相传为基础,到唐代笛曲到古琴的改编,直到明代的朱权的整理与记录,《梅花三弄》终于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与完美曲调,在古琴史写下了重要的一笔。

《梅花三弄》之技艺意境:新声奇变,以梅拟人

《梅花三弄》三弄的意思是三段清澈明丽的泛音叠加,在不同的徽位重复三次,只是每一段泛音速度不同,第一段,舒缓悠长,有暗香飘来,似有还无;第二段,清清爽爽,加快了速度,梅花、雪花开始同舞,如精灵,琴声与香气都由远及近;第三段,极限手速,快乐,喜悦……一层层叠加,精彩绝伦。

《梅花三弄》成熟后,技法也相当不俗。《太音希声》中写《梅花三弄》:“按梅花之谱,是为最妙,其中叶韵吟猱,确合体用……”。唐代著名琴人曹柔有《指诀四言》:“左右吟猱淖注,右手轻重疾徐。更有一般难说,其人需是读书。”

《梅花三弄》,是一曲技巧与底蕴并重的曲子。三段泛音之外,还有技法连缀,曲子以一段清丽泛音打开序幕,到中间部分,则开辟了古琴曲中新的境界,运用了撞、逗、掩、滚拂、长锁、轮指等指法表现雪落与花影的动态感与动态中的不稳定性,表现梅花的坚韧与乐观,并转向高音区,曲调流丽高亢,明快爽朗。配合左右吟猱不绝,气韵贯穿始终,不绝于缕,一韵到底。然后尾声又回归轻松自如,宛如跟随梅花傲视了一场大风雪,和谐一舞后,化解了所有的突发状况,雪落下,花依然盛开,天地归于寂静。

《梅花三弄》备受推崇,还有一层原因是梅花文化。

在古典文化中,梅花是作为君子存在的,文人志士都爱以梅花自喻,《梅花三弄》中的梅花也被人格化了。在这里,梅花是美好、坚强的。也是大自然造物奇绝的见证,百花凋零的隆冬时节,一树梅花,漫天白雪,使整个世界都鲜活起来。

宋代,姜夔由此曲写下了《疏影》《暗香》两首传颂千古的梅花颂歌。

明代古琴家杨伦在《伯牙心法》这样写《梅花三弄》:“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亦其有凌霜音韵也。”

表现梅花之态,琴是最好的承载、最完美的演绎。两者合一,此曲见情见境见心见技,是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的巧妙圆融。

在指之舞与花之舞的转换间,《梅花三弄》完成了文化沉淀、节奏完善、技法至臻等必要条件,成为古典十大名曲之一,在音乐史上有了一席之地。

最重要的是,《梅花三弄》还有一层导向美——人生一世,苦乐悲欢,名利欲望,流年易逝,都不重要,唯随时随处欢喜最难得。文/月满天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