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媳妇在追剧,追的还是《大明风华》——追剧嘛,每天两集自然会有意犹未尽之感,经常会跟我唠叨几句,当然更多的是追问,比如主人公后来怎么样啦之类的。有个对历史略懂的老公,媳妇自然懒得去问度娘。

耐心解答媳妇的疑问理所当然是身为老公应尽的义务。问题是大明朝那一堆姓朱的大佬我勉强还能掰扯明白,可那些莫名其妙的女人到底是怎么回事?什么孙若微、张妍,还有一群没头没脑的这妃那嫔的……除了那个叫胡善祥的,这个名字似乎还有点印象。

大明风华孙若微和胡善祥谈话(不一样的孙若微与胡善祥)(1)

这部剧如果是历史剧,瞎编孙若微的身世似乎全无必要;如果是宫廷剧,胡善祥似乎更应成为第一女主

要知道闺名可是古代女性隐私中的隐私,除了最亲近的家人以外轻易不会吐露,所以在史书中提到的女性,我们大多只能看到诸如张氏、王氏、李氏这样的文字。少有的例外,大体只会出于以下原因:一是太有名或太没名,二是意外,三是从事特殊职业。

所以在一部宫廷剧中出现孙若微、张妍这些名字,显然就是编造出来的。至于胡善祥为啥就成了个例外,我还真没搞明白……

因为没时间追剧,又要满足媳妇的八卦之心,我只好斗(wei)志(qu)昂(ba)扬(ba)的狂翻了一通资料,勉强将剧中的几位女主跟真实的历史人物对上了号,但也就仅此而已。毕竟真实的历史中没有万能的编剧,所以没有那么多的狗血剧情,但其中的曲折、复杂程度,一点也不逊色于影视剧。

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该剧中的两位女主角孙若微和胡善祥的原型人物——孝恭章皇后孙氏和恭让章皇后胡氏,以及虽未在剧中出现但身世更加传奇的孝翼太后吴氏。因为明代宗朱祁钰的亲妈根本不是剧中的胡善祥,却是这位吴氏。


先来说说“孙若微”,也就是孝恭章皇后孙氏平庸而又不平凡的一生。

在《大明风华》剧中,孙若微是建文忠臣景清的孤女,被其副将孙愚收养,长大后致力于谋刺朱棣复仇。在这一过程中她与朱瞻基相爱相杀,最终因为各种高大上的理由放弃个人仇恨,还嫁给了朱瞻基,并数度拯救大明于危难之中,终成一代贤后。

这种传奇的剧情,在现实中出现的概率为零,连“大概”、“基本”这样的修饰副词都用不上。

如果孙若微就是孝恭章皇后的话,那她与景清之间根本不可能有半毛钱的关系,因为朱瞻基他爷爷朱棣简直快恨死这货了。

大明风华孙若微和胡善祥谈话(不一样的孙若微与胡善祥)(2)

在真实的历史中,景清因当朝谋刺朱棣被碎尸万段、诛九族,家人根本没有可能活下来

而且景清之“忠”也颇值得怀疑。朱棣靖难攻陷南京,朱允炆焚宫之后或死或逃,景清这个大忠臣并未随之而去。此后方孝孺、练子宁、齐泰等人纷纷死难,景清照旧默默旁观,还接受了朱棣赐予的高官厚禄。如果事情继续这样发展下去也没什么奇怪,毕竟有大把的建文旧臣继续老老实实的给朱棣卖命,可是景清却莫名其妙的身藏一把小刀子,打算在朝会的时候干掉朱棣——他以为他是荆轲?更何况荆轲身为一代大侠都事败身死,景清一介手无缚鸡之力的无用书生想刺杀朱棣?大兵出身的朱棣就算自缚双手双脚,弄死他也跟玩似的。

朱棣本来很欣赏景清,结果却被后者糊了一脸的狗屎,他的心情可想而知。暴怒的朱棣在用磔刑处死了景清,并将其剥皮楦草后仍不解气,又搞“瓜蔓抄”夷其九族——在连景清的老师、亲戚、朋友、学生都被杀个精光的情况下,如果孙若微真是景清的女儿,绝对难逃一死,没有任何意外的可能。

就算孙若微有漫天神佛保佑逃过一劫,朱瞻基也绝不敢跟她发生半毛钱的关系。

大明风华孙若微和胡善祥谈话(不一样的孙若微与胡善祥)(3)

朱高炽很大程度上是“父凭子贵”才当上了太子,最终继承皇位

朱棣在立储的问题上曾经犹豫过很久,毕竟相比体态痴肥、身有残疾,而且政见跟他颇有冲突的长子朱高炽,他更宠爱英武善战的次子朱高煦。可是废长立幼毕竟不是小事,而且后患无穷,幸亏解缙一语点醒朱棣,朱高炽才当上太子:

“先是,储位未定,淇国公邱福言汉王有功,宜立。帝密问缙。缙称:‘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帝不应。缙又顿首曰:‘好圣孙。’谓宣宗也。帝颔之。太子遂定。”(《明史·卷一百四十七·列传第三十五》)

朱高炽靠儿子才当上太子,地位其实很不稳固,尤其是在朱高煦迟迟不肯就藩的情况下。于是朱瞻基成了维系太子一系在朱棣心目中的地位、甚至是保住性命最重要的一枚砝码,拼命拍爷爷马屁还来不及,岂敢跟朱棣深恨之人的女儿勾勾搭搭?

这事要是被朱棣发现了,“好圣孙”肯定会变成“坏圣孙”,朱瞻基会为了一个女人,拿自己和父亲的锦绣前程、无限权力甚至是身家性命去冒险?

不爱江山爱美人的人物肯定有,为了美人不要命的家伙也可能有,但朱瞻基绝对不是。

大明风华孙若微和胡善祥谈话(不一样的孙若微与胡善祥)(4)

朱瞻基跟他爹、他爷爷一样都是大黑胖子,哪有朱亚文那么帅……

剧中的孙若微在入宫、尤其是宣德朝以后的人生轨迹与孝恭章皇后孙氏大体一致,只是我们的编剧似乎都喜欢设置一些十分狗血却完全背离历史常识的情节,搞得我越来越不爱看现在的历史剧……

在真实的历史中,孙氏是山东邹平人,生父孙忠曾在永城当过县主簿这样的九品小官。恰好朱高炽的丈母娘也是永城人,知道这个姓孙的小姑娘是个美人胚子,正赶上朱瞻基选妃,就把她介绍进了宫。

不过此时朱棣还没死,朱瞻基又深受他的宠爱,朱高炽的丈母娘话语权不足,所以孙氏没当上正妃,只能做嫔。

宣德元年,朱瞻基即位后,孙氏被册封为贵妃。这里需要提一句的是,按照明制册封皇后赐金册宝印,剩下的妃嫔有册无宝。不过孙氏受宠,朱瞻基破例让她享受皇后待遇,从此以后册封贵妃并赐金宝才成为惯例。

大明风华孙若微和胡善祥谈话(不一样的孙若微与胡善祥)(5)

“孙若微”的一生,其实只在北京保卫战时爆发了一回,其余的时间其实就是一个宫廷里的平庸女人

在古代宫廷中,除了像吕后、武曌这样几千几百年才出一个的怪胎以外,女人别说争权,就连争宠之类的宫斗其实都很难上演。她们大概唯一能较量一下的,就是生儿子了——尤其是在皇帝子嗣艰难的情况下,谁能生出儿子还能养活,谁就是理所当然的赢家。

孙氏的运气显然不错,先后生下一儿一女,而且儿子就是后来的明英宗朱祁镇。而正宫胡皇后就比较悲催,只生下俩丫头片子,结果被朱瞻基无情的废掉,孙氏成功上位。

在历史中的大部分时间里,宫廷生活其实都乏味得如同一团死水。伴随着旧一代老去,新一代接班,皇帝成了先帝,皇后成了太后,太子成了先帝,一切按部就班。而孙氏作为中国两千年多王朝史中曾出现过的几百位(或许过了千)皇后中的一员,无论在才智、能力、手腕上都没有显示过什么过人之处。也许再过一些年岁,当她住进那座宏伟但却冰冷的帝陵与早逝的朱瞻基睡到一起之后,只会在史书上留下寥寥几笔平凡的记录,便再也不会被人提起。

哦对了,在宣德朝孙氏除了在废后的过程中因为演技不佳被《明史》讽作“伪辞”外,剩下的就是因为心胸不够开阔,跟胡废后斤斤计较再次被记录在案。

仅此而已。

不过人生无常,孙氏本以为她因为幸运的生了个儿子、母凭子贵已经走上了巅峰,却不知道是因为更加幸运或是更加不幸,她那个恐怕是史上最善于作死的儿子又在她的身后使劲推了一把,终于让孙氏成为了一名不能再用普通形容的皇(太)后。

大明风华孙若微和胡善祥谈话(不一样的孙若微与胡善祥)(6)

土木之变堪称明朝的一个转折点,从此对外只能由攻转守

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爆发,不但使得大明朝最善战的将帅、最骁勇的精兵近乎全军覆没,连皇帝朱祁镇都成了瓦剌人的俘虏。话说从夏商周到元明清,华夏王朝虽然不断更迭、时盛时衰,但是连皇帝都被异族活捉的事例出现过几回?反正我能想到只有西晋的怀帝、愍帝和北宋的徽钦二帝,而这四位都是如假包换的亡国之君。

难道大明朝这是药丸?瓦剌大军兵临城下,群龙无首的北京城内乱成了一团。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刻,身为皇太后的孙氏站了出来。

首先她筹措了一批珍宝试图赎回朱祁镇。但是她并未将希望完全寄托于瓦剌人的愚蠢和天真,而是强硬的拒绝了徐有贞等大臣名为“还都南京”、实为畏战逃跑的建议,任命郕王朱祁钰监国,同时将备战御敌的重任全部交付给了主战派的于谦。在当年九月赎回皇帝的努力宣告失败后,她更是毫不犹豫的批准了群臣请立朱祁钰为帝的建议。

要知道朱祁钰跟孙氏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在事关祖宗基业存亡的关头,孙氏一改以往那些平和日子里的“伪辞”和狭隘的形象,义无反顾的为了大局牺牲了自己的一切,包括她的儿子。

北京保卫战最终打赢了,本以为挟天子可以号令天下的也先狼狈的逃回了塞外,于谦也因此名垂青史。可是当时北京城中的所有人都知道,要是没有孙太后无条件的信任与支持,其实于谦什么都做不成。

大明风华孙若微和胡善祥谈话(不一样的孙若微与胡善祥)(7)

看了这几组对比照,是不是会感慨影视剧的失实不仅表现在剧情上?

仅凭这一点,孙氏就毫无疑问的可以与长孙氏、马氏等一代贤后相提并论了。

不过生死大关一过,孙氏不仅迅速恢复了以往那个平庸的宫廷妇人形象,而且宏大的胸怀和格局也一去不复返。

朱祁镇被掳去塞北以后,孙氏像一位普通的母亲一样,数次给儿子寄去御寒的棉衣。等到儿子还朝、被朱祁钰幽禁在南宫时,她除了多次去探望并护住被废去太子之位的孙子朱见深的性命以外,没有其他任何反应。

景泰八年,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废掉朱祁钰,朱祁镇复位。这次行动得到了孙氏的默认,但是她依旧没有任何其他的表现。

天顺六年 ,孙氏去世,上尊谥“孝恭懿宪慈仁庄烈齐天配圣章皇后”,与朱瞻基合葬于景陵,祔太庙,结束了她稍显平淡但绝不平凡的一生。

另外《明史》中所谓“(孙)妃亦无子,阴取宫人子为己子,即英宗也”的说法,完全经不起推敲。应是后人出于对朱瞻基废后事件中胡皇后悲惨遭遇的同情而引发,并被清人著史时非常恶趣味的引用而已。


在《大明风华》中被扭曲的胡善祥,才是那段历史中真正的正面形象。

在《大明风华》剧中,胡善祥被设定成一个为达目的毫无底线的极度自私和功利者的形象——她同样是景清遗留下的孤女、孙若微的妹妹,为了能入宫不惜与朱高煦苟且,为了能够掩盖流产的事实,导致对她有养育之恩胡尚仪自杀等等。尽管她终于当上皇后还诞下了皇子朱祁钰,但是她的秘密终被朱瞻基所知,于是废后、幽禁也成了她必然的命运(为了让观众解恨?),并导致朱祁钰也跟着遭人恨。

这也太扯了吧?

先不说胡善祥跟朱祁钰根本没有半毛钱的血缘关系,也不用啰嗦她根本不可能是景清的女儿、更不可能是孙氏的妹妹——历史剧当然可以戏说,但是这种完全颠覆史实、严重污蔑形象的改编,是不是有些太过分、太不尊重先人?

大明风华孙若微和胡善祥谈话(不一样的孙若微与胡善祥)(8)

真实的胡善祥非但不是个反面人物,相反倒是那个冰冷宫廷中少有的几抹亮色

真实的胡善祥自幼便“以贤闻名”,并因此被选为皇太孙妃,朱瞻基即位后即被册立为皇后。胡善祥虽然身份尊贵,但是为人忠厚善良、举止庄重,深受朝野宫廷内外的爱戴,偏偏有一个人却不怎么喜欢她,那就是皇帝朱瞻基。

要知道胡善祥在《大明风华》中的那位姐姐孙若微、也就是孝恭章皇后孙氏在真实的历史中长得也十分美丽,所以深受皇帝的宠爱。相比之下,我翻遍了我能找到的所有正史野史,也没有找到关于胡善祥相貌的描述,也许这就是她不受朱瞻基宠爱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孙氏生下了朱祁镇,而胡善祥只给朱瞻基生下了两个女儿。

对于皇帝来说,能与他手中的江山和权力相提并论的东西不多,儿子恐怕是唯一的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在生儿子这问题上最困难的莫过于两宋,除此之外就是明朝。

在明朝16帝中,除了英明神武的老祖宗朱元璋雄风大振一口气生下了26个儿子,而且神奇的养活了24个以外,只有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宪宗朱见深生下的儿子超过了两位数。反倒是有明代宗朱祁钰、明武宗朱厚照和明熹宗朱由校3位皇帝干脆一个儿子都生不出来,或是生下来也养不活。而《大明风华》中的那位男主角、明宣宗朱瞻基也没强到哪儿去,费了老鼻子劲才生下了俩儿子。

大明风华孙若微和胡善祥谈话(不一样的孙若微与胡善祥)(9)

生不出儿子或是养不活儿子的皇帝,宋朝有5个,明朝有3个

生不出儿子,当然不可能是至高无上的皇帝陛下的错,那么错的只能是皇帝的女人,尤其是皇帝不太喜欢的女人。如果这个女人恰好是皇后的话,那么千错万错自然只能都是胡善祥的错。

于是朱瞻基要废后。可没想到非但他的老娘张太后(就是剧中的那位张妍)坚决反对,就连他的心腹重臣如张辅、蹇义、杨荣、夏原吉、杨士奇等人也是各种阳奉阴违。最后朱瞻基进退两难,只得逼杨士奇出主意,而后者受逼不过,于是出了个让胡善祥主动辞职的馊主意:

“上不怿罢……最后乃独召士奇于文华殿,屏左右谕曰:‘朕丐卿,必欲卿处之如何?’士奇曰:‘此非臣所能处也。’上曰:‘虽然,以丐卿。’如是者三。士奇俯久之,仰而曰:“中宫与贵妃无嫌乎?’曰:‘无之,顷中宫病逾月,而贵妃日过视,且倍殷也。’士奇曰:‘若然,曷若乘中宫有疾,而陛下导之使辞让焉。’上曰:‘善,卿第勿言,俟朕入导之。’数日复召士奇曰:‘如卿言,中宫果辞让,虽太后不许,贵妃亦不受,然中宫意决矣。’士奇曰:‘若此,愿陛下待两宫均等,无厚薄、无崇庳,终之始之。昔宋仁宗废郭后而恩意弥笃,可监也。’上曰:‘朕不食言。’明日以谕议等,议等皆曰:‘善。’”(《胜朝彤史拾遗记·卷二·宣宗朝宜德》)

于是在宣德三年春,胡善祥以多病无子为由,“主动”辞去皇后之位,废居长安宫为道姑,赐号静慈仙师。朱瞻基随即册立贵妃孙氏为皇后。

不过贤德仁孝的胡善祥依然深受张太后的喜爱,不但经常召她来同住,而且在内廷宴会上让她位居那位正牌皇后之上,让颇有些小肚鸡肠的“孙若微”非常生气。

大明风华孙若微和胡善祥谈话(不一样的孙若微与胡善祥)(10)

这两个女人,前者得到了皇帝的宠爱,后者获得了除皇帝以外所有人的爱戴

可是在四年后,张太后病逝,胡善祥悲痛异常,本就多病的身体再也支撑不住,很快在次年追随张太后而去。在她死后,冷漠的皇帝仅用嫔御(指皇帝的侍妾或宫女)之礼安葬,谥号“静慈仙师”。

然而一个人最终能让世人记得的永远不是那副臭皮囊,而是高尚的品德,胡善祥即是如此:

“后无过被废,天下闻而怜之。宣宗后亦悔。尝自解曰:‘此朕少年事。’天顺六年,孙太后崩,钱皇后为英宗言:‘后贤而无罪,废为仙师。其没也,人畏太后,殓葬皆不如礼。’因劝复其位号。英宗问大学士李贤。贤对曰:‘陛下此心,天地鬼神实临之。然臣以陵寝、享殿、神主俱宜如奉先殿式,庶称陛下明孝。’七年闰七月,上尊谥曰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修陵寝,不祔庙。”(《明史·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

所以在真实的历史中,起码在大明朝的那座内廷里,真正给人留下正面的印象并予以缅怀的,其实不是“孙若微”,而是胡善祥。


明代宗朱祁钰的身世很传奇,但更传奇的其实是他的亲妈。

在《大明风华》剧中,明代宗朱祁钰的亲妈是胡善祥,而且后者跟朱高煦的关系还不清不白,这当然是瞎扯。不过事实上朱祁钰的亲妈跟朱高煦似乎也颇有渊源,而这种说法来源于一本私修史书《罪惟录》。

大明风华孙若微和胡善祥谈话(不一样的孙若微与胡善祥)(11)

朱祁钰是个好皇帝,起码比朱祁镇强得多

《罪惟录》的作者明末清初的学者查继佐——据说他还是金庸先生的宗族先祖。这是一部纪传体史书,原名《明书》,后受庄氏明史案影响改名。该书所记始于洪武迄于南明弘光、隆武、永历、鲁王朱以海、韩本铉各代,是比较有影响的明史资料。

但该书最终未能定稿,而且书中颇多自相矛盾和道听途说,取材考证失于严谨。比如说关于朱祁钰的亲生母亲吴氏,清人所著的《明史》只载有寥寥几十字:

“吴太后,景帝母也,丹徒人。宣宗为太子时,选入宫。宣德三年封贤妃。景帝即位,尊为皇太后。英宗复辟,复称宣庙贤妃。成化中薨。”

而在《罪惟录》中,吴氏则化身传奇故事中的传奇女主角:

“贤妃吴太后,代宗生母也,都督彦名女。初为汉王(朱高煦)宫人,汉王以叛诛,宣宗赦其罪,顾不敢携入宫,养宦官陈符家,赐宫女数倍奉之。实生景皇帝,中外未知之也。年七岁,而上疾革,语太后:‘更一哥哥陈符家,急呼来。’太后遂取其母子入宫,帝抱持哭。未岁,封郕王。郕王代立,尊生母为皇太后,天顺中见削。弘光初追复,谥为孝翼温惠淑慎慈仁匡天锡圣皇太后。”

《明史》说吴氏是朱瞻基当太子时的侍女,因后者一时发情被临幸,后又幸运的生出了一个儿子,于是吴氏顿时麻雀变凤凰,一下子从一个小宫女晋位贤妃。而《罪惟录》则说吴氏本是朱高煦的女人,等朱瞻基将他叔叔干掉后被充入宫中为奴,结果侄子看上了婶子,还搞出了个朱瞻基不知道该叫儿子还是该叫兄弟的孽种,也就是朱祁钰。

吴氏母子这样尴尬的身份自然不能留在宫中,只能藏在宫外当小三。等到朱瞻基要死的时候,可能是再不畏惧洪水滔天的心理,当然更大的可能性是能够继承他的万里江山和无限权力的只剩下朱祁镇这一根独苗,他觉得不够保险,于是在临终前玩了一出父子相认的戏码,倒是非常有影视剧的狗血味道。

大明风华孙若微和胡善祥谈话(不一样的孙若微与胡善祥)(12)

朱元璋、朱棣留下的精兵强将完全毁于朱祁镇之手,从此明朝对外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直至亡国

正史理论上比野史靠谱,可不管啥史其实都是个没有丝毫自保之力的可怜小姑娘,所以我们到底该信哪个?

不管怎么说吴氏当上了贤妃,儿子成了郕王,能够如此富贵平安的度过一生,对这对母子其实是个更好的结果。

可惜人生多不如意事。一场土木之变让往日平庸而且狭隘的“孙若微”突然性情大变,于是本该当一辈子富贵闲人的朱祁钰被莫名其妙的推上了那个代表着至高无上权力的座位,而吴氏也母凭子贵与孙氏并列太后之位,连她的父亲也跟着鸡犬升天当上了安平伯。

权欲可以让人迷失本性。若是没有土木之变恐怕朱祁钰一辈子都胆量窥视那个座位,可是当他一旦坐上去,就再也不想离开。非但他自己不想离开,还想自己的儿子、孙子永远的坐下去。

于是朱祁钰把自己的儿子朱见济扶上了太子之位,废掉了侄子朱见深、幽禁了哥哥朱祁镇。可是好景不长,仅仅过了不到八年,他又迎来了一场夺门之变。

朱祁镇复位后不到一个月,朱祁钰离奇死去,还被废去帝号,赐谥号为“戾””,称“郕戾王”。而吴太后失去了最大的靠山,自然也被反攻倒算,降为“宣庙贤妃”,父亲吴安也被降为锦衣卫指挥使——事实上此时的吴氏就是在等死而已,她也于4年后在宫廷中大部分人的期盼中默默死去。

大明风华孙若微和胡善祥谈话(不一样的孙若微与胡善祥)(13)

最好的明朝历史剧,唯有《大明王朝1566》,没有之一

对此,朱祁镇仅辍朝一日,赐谥也是仅有两字的“荣思”。后来的南明弘光帝眼看没几天好日子过了,开始给祖宗先辈们搞荣誉大批发,吴氏才被改谥“孝翼温惠淑慎慈仁匡天锡圣皇太后”,简称孝翼太后

由此可见像影视剧那样传奇的人生并不一定是好事,平平淡淡才是真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