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文不对题”是写作的一大忌讳。

就说语文考试吧,若是题目和内容对不上,就算写得再好,也难得高分。

可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有一首诗,离题万里,却依然成了千古名作。

这首诗是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最出名的10首诗(杨万里的这首诗)(1)

按照标题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

从先秦时期《诗经》中的“燕燕于飞,差池其羽”到民国李叔同的“长亭外,古道边”,送别是个永恒的话题。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唐诗宋词中的“送别佳作”真的是太多了。

而杨万里的这首诗,若是不看标题的话,根本没人想到这会是一首“送别诗”。

杨万里最出名的10首诗(杨万里的这首诗)(2)

不说别的体裁,单就七言绝句而言,看看唐人都是如何写送别的就知道了。

例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典型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抒情;再比如王昌龄的《送柴侍御》,开头一句写景,中间叙事抒情,结尾两句又是写景;还有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

无论是王维还是王昌龄的亦或是李白的诗,都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但是杨万里的这首诗,除了西湖之景,几乎读不出任何送别之情。

按如今的写作标准来看,杨万里的这首诗绝对是脱离标题了,但是为什么它还是成了千古名作呢?

杨万里最出名的10首诗(杨万里的这首诗)(3)

我觉得有两个原因。

第一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其实是组诗,前面还有一首诗,“出得西湖月尚残,荷花荡里柳行间。红香世界清凉国,行了南山却北山”,其一虽然也是偏写景,但是至少它点明了时间,而且从“出、”“行”这些字眼,可以想象诗人送别友人的情景。

他和友人走出西湖的时候,天边还挂着一轮残月,他们穿过了荷香阵阵的池塘,走过了杨柳依依的林间小路,穿过了南山又绕到了北山。

所以第二首“毕竟西湖六月中”,可以看作是他们一路所看到的风景。

第二只要诗歌内容写得好,标题其实真的无所谓,像李商隐的《无题》,就是没有题目,但是依然千古流传,还有虚的《阙题》,在流传的过程中,遗失了题目,但它依然入选《唐诗三百首》。

杨万里最出名的10首诗(杨万里的这首诗)(4)

而杨万里的这首诗从写景的角度上来说,真的是太经典了。

前两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很直白,这样写有两个好处,一是开门见山,二是引人入胜,西湖的六月到底有多美?

接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前一句用夸张的手法极写荷叶的碧绿,后一句用烘托手法将荷花的娇艳写到了极致。

短短14字,描绘了一幅极其绚丽的盛夏美景 ,令人心醉。

杨万里最出名的10首诗(杨万里的这首诗)(5)

所以即使这首诗看上去离题万里,它依然成了千古名作,无论是说到西湖,还是荷花都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杨万里的这首送别诗。

这应该算是古代最不像送别的“送别诗”,短短28字,惊艳了整个夏天。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就点个关注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