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篇第21章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求:皮衣也,“裘”的初文,象形字,甲骨文像一件毛朝外翻的皮袄,小篆中加了义符“衣”以突出衣服之意。

求的原义就是皮衣,兽皮是人求取的,所以求有“索”的意思,后延伸指寻求、谋求、追求,如《吕氏春秋》:“入水求之”。

又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求人可使报秦者”。意为:寻求能出使秦国的人。

诸葛亮的《出师表》:“不求闻达于诸侯”,其中的求指“谋求”。

求也指贪求、乞求、请求、需求,如:“供不应求”。又如《孟子·告子上》:“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求也指探索,如《孟子·公孙丑上》:“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

求也指招徕,如“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如《学记》:“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xiǎo)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本文的求指“责求”。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言而有信 论语史鉴君子求诸己(1)

诸:形声字,从言者声,本义为辩。如《尔雅》中“诸诸便便,辩也。”

“诸”是从“者”分化出的一个形声字,西周金文中“者侯”即“诸侯”,“者”、“诸”义也相通。

《说文》:“者,别事词也。”朱骏声以为所谓“别事词”也就是“辩词”,诸,辩也。《礼记·郊特牲》:“不知神之所在于彼乎? 于此乎? 或诸远人乎? ”其中的“诸”就相当于“别事词”者。

“者”、“诸”原本一字异体,后来异体分化,各表其义,语音也渐渐发生变化,就成了形、音、义各异的两个字了。

者为象形字,像一棵树,即槠树,后被假借为其它意思。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言而有信 论语史鉴君子求诸己(2)

“诸”形体出现较晚,现知材料中最早只见于秦陶、秦诏版等秦文字中。

“诸”在古代汉语中是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常用词,意义众多。其中众多义还在我们熟知的“诸侯”、“诸位”等词语中留有残迹,其他虚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都消失了。

诸也作代词,相当于“之”,如《论语·学而》:“告诸往而知来者。”

诸也作语气词,相当于“啊”,如《诗·邶风·日月》:“日居月诸,照临下土。”

诸也指“之于”,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穆公访诸蹇叔。”也之“之乎”?如《孟子·梁惠王上》:“王尝语 庄子以好乐,有诸?”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言而有信 论语史鉴君子求诸己(3)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苛求别人。”

关于本文的解读,很多人会把孔子说的另外一句等同起来,即:“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其实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躬自厚”指自己要强大。“薄责于人”指少向人求助。本文的“求”不是求助,而是“责求”、“苛求”。

如果把本文的“求”解读成“求助”,那么,君子不需要“求助”别人吗?“求助”于人就是小人吗?显然是没有道理的。

人一定要多反省自己,出了问题,不要逃避,先从自身找问题,不能把责任都推给别人。

现实生活有很多这样的人,工作出了错,自己不肯承担,全部推卸给别人,自己学习不认真,成绩不好,就说老师没教好。

常言道:“君子常错,小人无过”。人一定要敢于面对挫折,敢于承认错误,有承担责任的勇气。这样,其德行自然可以感化他人,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赖。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言而有信 论语史鉴君子求诸己(4)

小人郭图

战国时期有个叫郭开的小人,亲手把赵国毁掉,三国时期出了个郭图,亲手把袁绍的江山断送。

郭图(?-205年),字公则,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袁绍帐下谋士。初平二年(191年),辛评、荀谌及郭图共同说服韩馥出让冀州牧予袁绍,郭图受邀成为袁绍谋士。

董卓被杀后,他的部将李傕(què)杀回长安,击败吕布,杀死王允等人。兴平二年(195 年)冬天,汉献帝在曹阳被李催等人追逼,谋士沮授劝说袁绍:“将军世代担任朝廷宰相,历代以忠义辅助国家。现在天子四处流离,宗庙被破坏,何不去西边迎接皇上,将邺县作为皇宫,挟制天子而号令诸侯,畜养兵马来讨伐不向王庭朝拜的人呢?”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言而有信 论语史鉴君子求诸己(5)

袁绍准备听从沮授的计策。这时,郭图和淳于琼阻止说:“汉朝王室衰败,为时很久了。现在想振兴王室,不也太难了吗?现在接来天子,动不动就要上书奏闻皇上,服从则权力太小,不服从则违抗皇命,这不是一种好办法。”

沮授说:“现在接来天子,在道义上是合理的,在时机上是合宜的。如果不早决定,必定有其他人先去迎接。权变不可失去时机,成功不可嫌其快速,希望您考虑。”汉献帝的登基本来不合袁绍的意愿,所以袁绍竟然没有采纳,机会让给了曹操。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绍消灭公孙瓒,吞并了四个州的地盘,拥有几十万军队,于是挑选出十万精兵、一万骑兵,准备攻打许都。

沮授说:“近来攻打公孙瓒,出兵长达一年,百姓疲惫穷困,仓库没有积余,赋税劳役正多,这是国家使人深为担忧的事情。最好先派使者向天子进献俘虏和战利品,致力于农耕,使人马得到休息。若是不能通达天子,就上奏说曹操阻隔我通达天子的路径,而后进兵驻守黎阳,逐步经营黄河南面,多造船只,整修器械,分派精良骑兵,抄掠对方的边境地区,使其不得安宁,而我得到安逸。这样就可安坐而定天下。”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言而有信 论语史鉴君子求诸己(6)

郭图、审配又出来反对说:“兵书上的方法,比敌人多十倍就将其包围,比敌人多五倍就进攻敌人,力量相当就可以交战。眼下凭藉明公的神明威武,会合河朔地区强大的军队,用来讨伐曹操,其势易如反掌。现在不及时攻取,将来就难对付了。”

沮授说:“消除祸乱,诛除强暴,这是符合道义的军队;仗恃人多,凭藉强大,这称为骄傲的军队。仁义的军队没有敌手,骄傲的军队先就灭亡。曹操拥戴迎接天子,在许都建造皇宫。现在发动全部兵力南攻曹操,就违背了义。而且克敌制胜在于谋略,不在于力量的强弱。曹操法令已经施行,士兵精强干练,不是公孙瓒那种等着被包围的人。现在丢弃万分安全的谋略,发动没有正当理由的军队,我私下为您感到恐惧。”

郭图等人说:“周武王讨伐商纣,不算不义;况且派兵攻打曹操,还怕找不出理由!再说,主公的部队精强勇猛,将领士兵都想着奋力,如果不抓住时机早早决定大业,就成了人们所说的上天赐给而不去获得,反而受到上天的谴责。这是越国所以称霸,吴国所以灭亡的原因。”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言而有信 论语史鉴君子求诸己(7)

袁绍采纳了郭图的意见。郭图等人借此机会说沮授的坏话:“沮授监管内外,威权震动三军,如果他逐渐强盛,用什么办法控制他呢?臣下与君主权力一样,国家就灭亡,这是《黄石》书中所忌讳的。再说,统率外面军队的人,不宜参预内政。”

袁绍于是将沮授统管的职权分为三个都督,让沮授和郭图、淳于琼每人主管一军,但未来得及实行。

公元200年,郭图、淳于琼与颜良攻白马,遭曹操轻兵掩袭,仓猝逆战,主将颜良被斩,军队遂溃败。接着哀绍亲帅大军渡过黄河,在延津的南面构筑了营垒。

沮授上船时叹息说:“主公志骄意满,部下追求功利,悠悠黄河水,我还能渡过黄河吗?”于是借口有病向袁绍要求辞去,袁绍不同意,但内心对他很恼火,就减少他统率的部队划给郭图指挥。

官渡对峙期间,曹操率军偷袭乌巢,郭图建议攻击曹营而非张郃建议的援救粮仓,结果张郃攻曹营不下,郭图惭愧其建议失败,于是诬陷道:“张郃对我军的失败感到高兴,并且出言不逊。”

张郃、高览等将领惧怕被追究,于是烧掉了攻城橹,投降了曹洪 ,袁军土崩瓦解。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言而有信 论语史鉴君子求诸己(8)

公元202年,袁绍忧愤而死。袁绍以袁尚美貌及后妻刘氏所喜爱而欲立为继承人,但未正式表态。

众人欲以袁谭为长子而立为继承人,但逢纪、审配一派与辛评、郭图、袁谭一派不和,审配等因为惧怕袁谭即位后加害,私下改袁绍遗命,立袁尚继位。袁谭不能继位,自称车骑将军,驻扎在黎阳。

公元203年,曹操进攻黎阳退走后,袁谭要求铠甲及士兵,袁尚拒绝。袁谭大怒,郭图、辛评借此机会对袁谭说:“先君(袁绍)把将军过继给其兄(袁基)做后代的,都是审配用来构陷您的。”

袁谭觉得有道理,就率兵攻打袁尚,双方在外城城门交战,袁谭战败,就率领部队退回南皮。之后联合曹操攻打袁尚,不久叛变。

公元204年十二月,曹操率军把袁谭包围南皮。第二年,在曹操的急攻下,南皮被攻破,袁谭在逃亡时被虎豹骑所杀,曹操进城后,杀了郭图等人,将他们的妻子儿女也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