筠连县蒿坝镇有座清朝嘉庆年间修建的古墓,墓主是黄峄夫妻合葬墓。黄峄在世时曾任浙江江山县知县,江山县也就是现在浙江省衢州市下辖的县级江山市,宜宾筠连县的黄峄为何跑到遥远的浙江去就任知县,至今仍然是个谜。黄峄的身世或许带有很多的疑问,其庞大又壮观的阴宅留给后人和社会的是一笔巨大的文物财富。

四川宜宾清朝建筑(四川宜宾筠连县清朝知县牌坊式古墓)(1)

墓碑上刻有修建的年份,嘉庆17年,墓主是黄峄及其夫人文氏的合葬墓,正碑上记载着黄峄的平生以及任官的记载,曾就任这浙江江山县知县。黄峄,知县正堂,这几个字或许就是墓主人所记录文字最显眼之处,知县在明清时期对等七品官,相当于现在的副处级或者正科级。清朝的知县是最低级别的行政主管,但当时设置的县份不多,对比于现在的县长含金量可要高得多。

四川宜宾清朝建筑(四川宜宾筠连县清朝知县牌坊式古墓)(2)

清朝以前的官员大部分死后都修建豪华的阴宅,来主显其身份和地位,黄峄曾经就任过浙江江山知县,所修缮的阴宅也相当的庞大。清朝的知县说多有钱也不见得,明面上的年奉银45两,外加22石的奉米。一石米等于现在的60斤,奉米1300斤再加45两银子的年收入,也不算多。家底本来就不厚,黄峄为何能够修起这么豪华的阴宅,当中还隐藏着大埋伏。

四川宜宾清朝建筑(四川宜宾筠连县清朝知县牌坊式古墓)(3)

清朝官员还有隐藏收入叫养廉银,养廉银收入的多少取决于就任县份的大小,万户县养廉银是2000两,最小的是百户县也有400两的养廉银。养廉银大体上就是地方税上交朝廷后截留下来的税银,养廉银就是地方官的灰色收入,特别是远离京城的县份,养廉银的收入比奉银还要多出几十倍。明清时期的知县能够修建豪华阴宅也就不足为奇,有些九品闲散官修建的阴宅比知县还要豪华也是正常。

四川宜宾清朝建筑(四川宜宾筠连县清朝知县牌坊式古墓)(4)

古墓坐东朝南,占地的面积40余平方米,牌坊式4柱3门结构,墓碑高4.7米,长5.5米,宽5.3米。墓碑为石质仿木结构,庑殿顶,殿檐下雕刻有窗纹以及花鸟禽兽,精工雕琢相当的华丽。庑殿两侧有施抱石鼓,门柱上刻有文字对联,碑刻外横额“毓秀钟灵”,内横额刻“通明启后”。远远看就像一栋居民房,若不近看还真不知道是一座古墓。

四川宜宾清朝建筑(四川宜宾筠连县清朝知县牌坊式古墓)(5)

黄峄就任过江山县知县,查看过很多资料并没有相关资料,知县的身份感觉有点水。碑文上还记载黄峄在江山县知县上退下之后就从浙江江山县迁徙到筠连县蒿坝镇隐居,文字中还记载有关反清复明的文字,想来黄峄在浙江任职期间对清皇朝有极大的不满,之所以前来千里之外的筠连隐居,也有可能是厌倦清朝官场而来。

四川宜宾清朝建筑(四川宜宾筠连县清朝知县牌坊式古墓)(6)

查找不到黄峄的官员身份资料便查找黄峄的祖籍地江山县的黄氏族谱,结果还是没能查找到黄峄的相关信息。生活在川渝两地的黄氏大多是崤山公后裔,不过崤山公的后裔大多生活在两广两湖一带,小部分黄氏是湖广填川而来到四川。浙江江山县的黄氏是鼎公后裔,鼎公于唐朝上元年间由光州固始迁入福建蒲城县永吉里,永乐年间鼎公21代孙文填迁居浙江江山县秀峰,这一支黄氏也称秀峰黄氏,迁居始祖为文填公。

四川宜宾清朝建筑(四川宜宾筠连县清朝知县牌坊式古墓)(7)

黄峄由江山县迁居而来,是鼎公后裔不假,秀峰黄氏的分支。黄峄是蒿坝镇齐心村黄氏迁居始祖,字辈为:登安芝定凤、山德时锡元,永述先人泽、长开亿世祥,位中承泰运、佑后绍书香。字辈可能是黄峄迁居筠连县蒿坝镇后排的字辈,寻根可能跟秀峰黄氏关联不上,但是查找黄峄支脉后裔还算很轻松,毕竟也就清朝嘉庆年间,距今也不过200年的历史,脉络分支依旧很清晰。以前发表过关于黄氏来源的文章,四川的朋友都留言来自崤山公后裔,浙江的是鼎公后裔,广西的是胜奇公后裔,除了广西黄峒蛮善璋公为少数民族启用汉姓外,其余的黄氏都是来自黄帝的后裔。

四川宜宾清朝建筑(四川宜宾筠连县清朝知县牌坊式古墓)(8)

黄峄的墓碑上刻有知县字样而没能查找到有关消息,极有可能是清朝请的不认可,有反清复明的倾向,又想吃清朝皇粮哪有这么没的事。不过也有一种可能就是后人为了能够在当地不被人小看就将祖上的身份抬高,黄峄刚迁居来到蒿坝镇时受到周围大户人家的欺负,经过多年奋斗成为当地有名的富裕之家,黄峄死后后人在墓碑上刻有知县的字样,好在当地炫耀祖上的身份和地位。小时候三叔公病逝,做法事的阴阳师为三叔公的墓碑上写有梧州府知县字样,这是死人去阴间就任的官职。黄峄的知县身份可能是阴间文化里的官职。知县是朝廷命官,朝廷命官的墓葬碑顶都有官帽,黄峄夫妻墓的墓顶上没有官帽,所以这座古墓不能称为官墓。

四川宜宾清朝建筑(四川宜宾筠连县清朝知县牌坊式古墓)(9)

黄峄夫妻墓是拥有两百年历史的古墓,墓葬的规模,墓碑的雕刻都堪称一绝,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只是地理位置过于偏僻,不好开发利用,若是有能力,以黄峄夫妻墓为中心,打造蒿坝镇黄氏文化园,对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和提高蒿坝镇的知名度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当然这只是个人的肤浅认知,打造一个主体文化园岂能是纸上谈兵。本人姓黄,每到一处有黄姓的地方都会问来自哪个分支,还念对口诗认祖,不知道蒿坝镇的黄姓村民也会不会有这个习惯,往后有时间再来聊黄氏的文化及来源。

本文是记事性文稿,见物说物,见其所想,所想所写,如有不对的地方,敬请大伙谅解。谢谢广大读者阅读本文稿,敬请给予建设性意见。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