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四种家庭再累也养不出好孩子(这三种家庭养出来的孩子)(1)

我已经习惯了说“好”

最近,微博上一条#讨好型人格有多缺爱#的热搜引发了4万网友热议。

这四种家庭再累也养不出好孩子(这三种家庭养出来的孩子)(2)

一位网友讲述了自己平常而又扎心的童年经历。

我记得从小到大,父母说过最多的话,就是“你要听话,要懂事”。

家里有小孩来玩,看上我最喜欢的遥控赛车,妈妈立马从我手中夺走“献上”,一开始我也会哭闹抗议,妈妈就说:“你再不听话,妈妈生气了。

我心里很怕,瞬间就焉了。

有一次话剧演出,我排练了很久的女巫表演,可老师问都没问,直接让我演魔镜。

我心里很委屈,想争取又不敢,回家和妈妈商量,她指责道:“真不懂事,听老师的!

那一刻,那句话,像一盆冷水浇灭了我最后的希望。

慢慢地,按照他们的要求,我终于习惯了凡事都说“好”。

同学找我借漫画书,我心里不舍,怕又被撕坏,但妈妈说“以和为贵”,我只能借;

同事让我帮忙做策划案,我虽没事但也不想加班,但妈妈说“要乐于助人”,我只能帮;

结果她被老板骂粗心,同事直接拉下脸不理我,我便觉得是自己害了她,立马低头道歉;

……

父母说,吃亏是福。我只知道,自己活得十分压抑,也抑郁了!

一位心理咨询师曾说过:

“中国式教育中,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懂事,不要给大人添麻烦。但往往太懂事的孩子,也将自己封闭在孤独中。”

在父母的眼中,听话懂事的孩子,永远都是最不需要操心的。

因为在我们还没说教时,他已经自觉地成为我们“期待的样子”,我们也沾沾自喜于自己的“教子有方”。

殊不知,这样的“听话懂事”,是孩子以牺牲自我的讨好,也是孩子崩溃的开始。

这四种家庭再累也养不出好孩子(这三种家庭养出来的孩子)(3)

这四种家庭再累也养不出好孩子(这三种家庭养出来的孩子)(4)

“我只是想让爸爸高兴

这样他就会爱我”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就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

人生的前20年,她靠扮鬼脸来获得父亲关注,讨他欢心,努力成为她心目中的女儿,读书学校、工作职业都听从父亲喜欢的选择。

任教班级的学生被发现偷钱,让她出面协调,结果学生拒不认错,为了息事宁人,松子不惜顶罪,因此丢了工作。

在她一生的几段感情中,每一段她都在全心地为爱付出,一直在讨好别人,但等来的却是抛弃和背叛。

为了圆男友的作家梦,她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得到的却是拳打脚踢;被要求当浴池女郎,赚到的钱却被男友拿去养别人;在发现自己被背叛后,她失手伤了男友入狱。

可即使在监狱中,松子依然高唱:“I’m living for love”。

正如她所说的,就算被打,就算地狱,两个人也总比一个人孤孤单单的好。

她不断讨好的背后,藏着她对爱与认可的渴望。

而这一切都源于童年的缺爱,父母把更多的关注给了体弱多病的妹妹,忽视了她对爱的渴望。

这四种家庭再累也养不出好孩子(这三种家庭养出来的孩子)(5)

卡伦霍妮曾多次在《我们内心的冲突》中提到:

“讨好者对于温情和赞赏有极度需求。”

习惯讨好的人最本质的问题,就是把一切自我价值感都建立在外部世界。

他们无法从心底里认可真实且不完美的自己,不相信自己可以给予自己肯定;

他们极度依赖他人的认可,只有从别人口中得到“你是好人”、“你很棒”、“我很看好你”的评价,才会感觉自己是好的、有能力的、值得被爱的。

可一旦他们的讨好得不到期待中的赞赏和认可时,他们可能会进入攻击的状态,也可能继续更加用力地讨好,不惜牺牲自我去成全他人利益,从而一步步走向丢失自我的深渊。

心理学家布莱恩•利特尔把这种行为比喻为“洋葱型人格”:

习惯讨好的人,其实就像一个洋葱,当你一层层剥开时,你会发现他们没有内核,没有自我。

内心像一个巨大黑洞,无法填补,只能用一生的讨好,去向他人索取。

最后的结果,是掏空了自我,只剩一具躯壳。

这四种家庭再累也养不出好孩子(这三种家庭养出来的孩子)(6)

这四种家庭再累也养不出好孩子(这三种家庭养出来的孩子)(7)

什么样的父母

最容易养出“讨好型人格”的孩子

著名心理治疗师海灵格在《这不是你的错》中说:讨好行为模式的出现,源自童年创伤。

而这几种父母,最容易养出“讨好型人格”的孩子。

1. 控制型的父母

一知乎网友说:从小到大,在她们家没有“不”这个字。

从穿衣打扮、吃饭,到人际交往、择校、工作,父母都会给“意见”,而他们都只能答“好”,哪怕这个“意见”再不合理,都不能反抗,否则非打即骂。

在这种家庭里,孩子的一切必须围着父母的需求转,孩子不能有主见和自我,必须“言听计从”。

直至内心的声音被完全泯灭,成为任人摆布的傀儡。

孩子变得胆怯畏缩,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觉得只有自己讨好父母,才会被爱。

当他们长大后,讨好父母的模式就变成了讨好朋友、同事、爱人的模式。

2. 否定型的父母

日剧《风平浪静》中,阿凪从小都在被否定中长大。

她天生卷发,被妈妈嫌弃:“见不得人。”为了得到妈妈的认可,她每天早起偷偷拉直头发。

工作后,听到同事嘲讽她穿着,模仿她的回答,她也脑补出各种回答,却遭到更严重的蔑视。

在被否定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形成一种心理:通过抬高别人,贬低自己,来把自己放在一种弱者的位置上,以此获得安全感。

也就是说,他们的心里认为:“我都这么弱了,这么自我贬低了,我不会攻击你,只会捧着你。你就会放过我,我就安全了。”

所以,他们不敢表现自己,怕太强大和美好时,会引发别人的攻击性。

为了避免冲突,他们提前缴械投降。

3. 本身就是“讨好型人格”的父母

很多父母都会犯过这种错:在对待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时,总会牺牲自己孩子的需求,去满足别人孩子的要求。

比如:“还是你家孩子乖,不像我家小子天天调皮捣蛋”、“你怎么把孩子养得这么白胖可爱,不像我不会照顾”……

父母在委屈孩子、牺牲自己,去“讨好”别人父母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让孩子形成“不配被爱”的低自尊感,自觉低人一等。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什么样,孩子就什么样。

讨好,像是一种“遗传病”,一代又一代,没有尽头。

这四种家庭再累也养不出好孩子(这三种家庭养出来的孩子)(8)

这四种家庭再累也养不出好孩子(这三种家庭养出来的孩子)(9)

父母如何避免养出一个讨好的孩子

1. 父母无条件的爱与信任,是孩子最大的底气

岸见一郎在《被讨厌的勇气》中提到:“人不是缺乏幸福的能力,而是勇气。”

这一勇气源自于父母无条件的爱。

6月7日,四川一考场外,一位爸爸面带微笑,举着牌子等孩子出场:“不管考得怎么样,爸爸妈妈都爱你。”

这四种家庭再累也养不出好孩子(这三种家庭养出来的孩子)(10)

作为父母在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我爱你,无论你考100分还是90分,无论你是耀眼夺目还是平凡无奇。

当一个孩子处于爱的环境,他的成长才能带着莫大的力量,因为背后,有父母托底。

他不再惧怕人际关系的破裂,不再害怕他人的眼光与评价,有了被讨厌的勇气,便能自由的为“做自己”争得了一分田地。

2. 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心理学家认为:在成长过程中,孩子最重要的就是获得价值感和满足感的需求,这样可以避开“讨好”。

讨好者在潜意识里是不接受自己的,认为自己没有价值和意义,对自己形成了一个错误的偏差,而产生严重的自卑情结。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父母们要“多肯定、多鼓励、少指责”,更多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出发,少说“你要听话,大家就会喜欢你”这种话,多肯定孩子的自我价值,适当满足孩子的需求。

一个自信心足的孩子,他的自我价值感高,不会太过在意他人评价,更不会寻思着如何讨别人喜欢。

3. 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

一位妈妈也曾提到女儿在幼儿园的一件小事。

她说,自己女儿在幼儿园里给同学玩过家家,有个小朋友总是要当妈妈,要女儿当宝宝,虽然女儿心里不乐意,可她又不敢拒绝。

此时,她才意识到:原来自家的“乖孩子”,已经习惯了牺牲自己,去迁就别人。

她开始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家模拟各种“拒绝”场景,认同孩子的感受,及时给予反馈。

这样她不会觉得自己不重要,也不会成为一个只懂讨好他人,而没有情绪的人。

愿我们的孩子,能遵从自己的内心,无惧风雨,无需讨好,一路向前,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