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会发现,有的看着很优秀的人,怎么容易犯常识性错误,还有的人觉得嗯,也不过如此嘛,甚至有一种错觉,他还不如我呢。

其实这是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就是觉得优秀的人应该是各方面都应该特别好的,普通人都能懂得这么简单的问题他怎么就不知道呢?这是一种追求完美,全才的观念,补短板的思维,中庸,平衡是主流,但生活中偏偏是那些在某一方面特别突出的人容易做出突出的成绩。

甚至有一种错觉,大学毕业后咋就不如一个理发店剪头发的理发师。一些科学家可能生活中就比较简单,甚至需要照顾的比较多,有的公众人物私德就一般,尤其是网络的放开。

现实是,无论到哪里,都要做到领域的前面,都有机会的,只是有的领域涵盖的面广,有的领域涵盖的人少,但只有到最前面才有机会。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就像是很多人给大衣哥朱之文出主意,这不对,要这样做,他就是凭借了自己独特的一个才华,得到了很多的积累,而且这些积累,足够对抗他的一些不足,有不断试错的资本,有的问题就不是问题。只是把一个特长发挥到极致。

但首先是要有真本事,其次是不是每个人都像朱之文一样能遇到一个伯乐,一个好的平台,好的机会。

这是生活中的,其实现在网络的发达,让信息了解的越来越多,就能发现很多兴趣特长可以改变很多生活方式,不再是一种模式。

其实从考试中也能看出来,以前考试是追求总分高,有些偏科的人看似吃亏,但到了大学按专业兴趣分,这些偏科的人在各自领域按兴趣发展依然是行业的佼佼者。

而现在的教育方向其实可以看出来,更加注重于对于顶尖人才的选拔,真正的学霸不是那些状元而是在某一方面特别拔尖的学生,甚至不用参加高考,在学习上是碾压式的。还有一些学生在某些领域,可以给同班同学讲课了,另外还有一些同学甚至比老师知道了解的都多,有一些高水平的运动员。

其实背后就是两点,一是发现兴趣爱好,二是刻意练习。有时候平庸看似平稳,但上限特别低,能发掘某一方面兴趣,刻意练习,却能够培养出差异性、独特性还有稀缺性,不了替代性。

越是稀缺的,越是垄断的,越是不可替代的,得到的回报会越高,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待教育的话,其实就不是为了模式化统一,而是要培养这种不了替代性。而目前的情况,还是主要靠家庭教育来完成。

难点在于规划,在于识别兴趣,在于刻意练习。对于很多小朋友小时候其实就是要两条腿走路,既要保证最基础的教育,同时还要完成自己的个性独特性的培养。而我们往往容易把独特性当做问题,如临大敌,其实这些慢慢化解,长期积累,刻意练习,就形成了独特性。

一个人如果从小到大十几年坚持一种训练足够长的时间累积,就可以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就是刻意练习,一万小时理论和时间置换空间的问题。

其实不用等到十几年,有时候随处可见,在小区里看孩子们玩,看那些攀爬特别厉害的小朋友,惊讶问他你怎么这么厉害,他说我三岁时候留在这里爬呀,练了三年,问一个跳远荡秋千特别厉害的小朋友,你怎么能荡那么高,她淡然的说,我就是玩呀,从小班就开始玩,玩到了现在4年级。这些是有形的能看到的,当然还有那些无形的,看不到的,那些阅读量惊人,随时随地爱问,爱思考,爱计算,爱写,爱画,爱观察的小朋友,每一个都是刻意练习。

在管理中系统中要追求完美,追求平衡,要补短板,但在个人方向上追求差异化,比追求完美也许更有意义。就像任正非说的,用人才的标准不是补短板,而是用长板。

教育质量方面有哪些短板?教育中补短板还是发扬长板(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