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记者 郑琳 陈素萍

大学生春招日期(应届生调查①)(1)

大学生就业市场上,应届生受宠,历届生遇冷,这样的事你遇到过吗?

在即将到来的9月开学季,2023届毕业生的秋招也即将启动。

“通常,我们学校每年以华为的首场宣讲会开始启动秋招,前几年从10月甚至11月开始,这两年他们提前到9月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招生就业处叶琛琰老师说,近年来明显感觉到用人单位争抢优秀应届生的脚步提前了,而同时,历届生往往被“晾”在了一边。

应届生,作为高校毕业生某一时间段的身份,越来越被用人单位重视。应届生身份有多重要?叶老师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位学生从1月开始和某个企业达成了意向,但迟迟没有签协议。直到6月份这位同学拿到了毕业证书,依然没有签约,此时他再去求职,许多用人单位已经把他当作社会招聘人员对待了。

应届生这一说法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20年前,2002年3月2日,国务院出台了一份《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文件提到:对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户口可转至入学前户籍所在地或两年内继续保留在原就读的高校,待落实工作单位后,将户口迁至工作单位所在地。

2020年3月5日,教育部文件中再次强调:对离校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可按规定将户口、档案在学校保留两年,并为落实单位的毕业生按应届毕业生身份及时办理就业手续。

虽然根据政策,应届毕业生身份能保留2年,但在实际招聘中,用人单位的标准往往更严格。

这里讲述的故事,就是应届生、历届生的亲身求职经历,也许能为未来的高校毕业生认清“身份”及时就业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应届生小姚:

从大三开始锁定就业

他总结出应届生三大优势

今年毕业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姚嘉琦是自动化专业的,毕业后在中兴通讯就业,目前是未转正的实习生,年薪约20多万。不仅如此,姚嘉琦寝室四人也都成功就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身份:应届生。在“就业难”的大环境下,姚嘉琦是如何做到的?

在面临选择的大三,姚嘉琦了解过“考公”,在考研上也做了不少功课,但最终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己的道路——直接就业。做出决定后,他迅速地开始行动。“大三上学期我就开始有意识地去调整课表,然后去相关的岗位实。”

姚嘉琦在大三进入两家公司实习,分别实践了软件测试和嵌入式开发。正是因为这两段实习经历,姚嘉琦的求职过程比较顺利,实际找工作只用了两个月时间。

大三暑假和大四开学,姚嘉琦就已经开始真正动手找工作投简历。向一些心仪的公司投了简历后,他按照流程中规中矩地面试、入职。

提到目前的工作,姚嘉琦比较满意。在中兴通讯,应届毕业生有一对一的导师,手把手带入职场。

在姚嘉琦印象中,他认识的朋友中就业和考研比例五五开。班上的同学有考研本校的,也有考武汉大学的,就业的同学有的去了中兴、联想、海康。他认为寝室氛围决定了他们成为一个“就业寝室”。“一开始我就决定了要找工作,准备实习、投递简历,大家都不由自主地被带动起来。

小姚觉得,作为应届生有三大优势,首先在有实习经验的助力下,求职面试过程会相对比较顺利,HR比较注重学业方面的基础问题,而社招进来的同事们就会遇到各种角度的刁钻问题,对工作经验的考察很细致;其次入职以后,应届生有导师带是最大的福利,导师会悉心帮助自己顺利适应职场;再者,新员工独有的四级培训也让自己获得很大收获。

历届生小楼:

毕业两年的历届生

竞争力并不拔尖

“如果可以重来,我应该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不再死磕一定要考公。”说完这句话,楼明(化名)沉默良久。

楼明说自己也算是幸运的,“毕业两年后,坚持考了三次公务员,全国一次,“省公”两次,第三次的时候,笔试、面试都压着线进了”。

和楼明一样死盯“面向应届生招考”岗位的同届同学中,很多人考了两年也没有考上,直至“应届生身份”到期作废。两年后,随着这些在择业期选择考公考编而不去就业的同学们再进入就业市场时,处境就很尴尬。

楼明说:“他们被很多企业明确拒绝,有些单位只要当年的应届毕业生,对于毕业一两年还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他们普遍认为专业技能生疏,且职业目标不明晰,并不是合适的招录对象。”

记者也咨询了多家企业HR,他们明确告知: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工作团队建设中,年龄层次的分布也很重要。毕业2年后才开始就业的学生,年纪比当年应届生大2岁,这样的学生对于团队中的年龄梯队建设来说,不是他们的意向人选。

对楼明而言,入职之后对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职业规划产生了迷茫:“同一批进单位的人里面,我的年龄比当年应届生大了两岁,同时和一次就考上的人相比,能力也不拔尖。体制内选拔干部鼓励年轻化,所以从职业发展上来看,真的没有优势,这十多年来也没有多少晋升的机会。”

此外,楼明发现,很多岗位都是给有基层工作经验的人准备的。基层工作经历,是指在县、乡党政机关,村(社区)党组织或者村(居)委会,以及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工作过。

对于新一批年轻毕业生,作为老学长,楼明有一些心里话想说:“大学刚毕业,成年时代才开始,尽量直面各种可能性,别只盯住世俗的成功。毕业两年不就业,如果一心考公考编,不管最后考没考上,‘应届生身份’到期后,更大的难题在后面。”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