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的文艺宣传队(半个世纪前农村文艺宣传队的难忘经历)(1)

1968年10月14日是个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和千百名同学一起乘专列从本溪来到辽西建昌县下乡插队。尽管过去半个多世纪了,但那段知青岁月终生难忘,回首往事一幅幅情景历历在目,其中参加农村文艺宣传队的一段经历更是历久弥新。

那是1971年的冬季。我插队所在的牤牛营子公社要组织全公社文艺汇演,我们樱桃沟大队的团支部书记张庆武与樱桃沟小学的王晓廷等青年教师便组织起了文艺宣传队,演员选自樱桃沟小学的四年级以上小学生。组织者邀请我们知青参与,于是袁玉兰作为导演,我和方国庆同学做二胡伴奏。

经过一段时间集训后,宣传队首先为本大队的老乡们演出。到了汇演当日,我与方国庆一起(袁玉兰因去做民工已离开)随宣传队全体队员乘马车赶到县城的电影院参加汇演。

中午,大会提供了免费午餐,难得地每人发两个白面馒头,小学生们都只吃了一个,剩下一个小心包好,带回家去。

由于我们大队宣传队的主要演员是以付丹等为骨干的省城五七干校的老干部的子女,她们在省城沈阳处于良好的学校教育与家庭环境熏陶,具有优秀的文艺素养。所以我们樱桃沟小学的演出很成功,在全公社属于名列前茅。因此汇演结束后公社指定我们樱桃沟小学宣传队赴各个大队汇报演出。

那是春节前的一段时间,每天晚上冒着凛冽寒风我们坐着车老板李中坡的马车赶赴各个大队演出。很多大队有十几里路远,因此很晚才能赶回青年点。

春节临近了,因为方国庆家中唯一的亲人爷爷在期盼着他团聚过年,因此未等演出活动结束他便提前回本溪老家过年了。我不能再扔下这些孩子们了,只好一个人孤军奋战了。每天演出结束回到青年点都过半夜了。四面透风、窗户纸漏洞的房间与冰窖无异,根本无法睡觉。只好把大锅从锅台上拔起,直接把劈柴塞进炕洞,点燃劈柴烧炕。这样能够把炕烧热的快些

记不得这样夜复一夜去了多少个大队,寒风中夜半归来。到最后演出全部结束已经是腊月二十九了。回本溪过年来不及了,就在青年点过年吧。

虽然我一个人过年,也要像个过年样子,于是按部就班地买了点猪肉包饺子。但包饺子我从来不会擀皮,这下就得赶鸭子上架了,我像烙春饼那样把两块面团落在一起擀,就这样擀了40个饺子皮,把饺子包好吃了个精光。

三十晚上几个老乡给我做伴,到青年点来打扑克。但当客人散去,只剩下我一个人孤零零地躺在炕上,不由得浮上了想家的念头。每逢佳节倍思亲,说得恰如其分。其时我才20岁。

三十年之后,携妻儿故地重游,张庆武、王晓廷、付常繁、李中学分别在家中设宴款待我们一家,畅叙友情,其乐融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