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九大神山是哪九座(王天师施茶募捐)(1)

南岳衡山

南岳衡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道观众多。据清代李元度《南岳志》记载,南岳自西晋初即有栖真观、南岳观,以后各代多有兴建,唐代最盛,多至28所。红墙碧瓦,绿树浓荫,名山小筑,风物极佳。

南岳道观中,规模最大的当属九真观。九真观又名九仙观,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年)。相传自西晋至南朝时期,先后有陈兴明、施存、尹道全、徐灵期、陈慧度、张昙要、张如珍、王灵舆、邓郁之等九位真人在此飞升成仙,故而得名。南朝梁元帝曾御赐《九真观碑》,九真观由此在道教界声名远播。

不过,到了唐代开元年间(713-741年),由于南岳道教蓬勃发展,道观数量大增,观宇陈旧的九真观逐渐丧失了先前的突出地位。开元元年(713年),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司马承祯云游至南岳,未住九真观,而是在九真观北一里处结庵修炼,不知道是不是嫌弃九真观过于破败。

佛教九大神山是哪九座(王天师施茶募捐)(2)

南岳衡山

眼看九真观日趋没落,九真观中一位叫王仙峤的行者忧心忡忡。行者是指在道观中服劳役而未正式出家的人。也就是说,王仙峤当时还不是道士身份,可他却在为九真观的前途担忧。唐代李冲昭所著《南岳小录·九真观》中说,王仙峤“道性冲昭,有非常之志”,意思是他具有虚静、明显的学道性格,并且志向远大。九真观后来能够摆脱困境,走出危机,全靠这位行者不辞辛劳,无私奉献。

要振兴九真观,当务之急是修缮观宇。可修缮观宇需要一笔巨大费用,经济拮据的九真观根本无力承担。怎么办?王仙峤决定独自外出募捐。

唐代佛道两教兴盛,不仅民间乐于捐助,朝廷也经常向寺庙和道观拨款赐物。由于民间募捐金额小且筹款慢,远水难解近渴,王仙峤决定将朝廷作为重点募捐对象。然而,想得到朝廷的捐助或赏赐,通常需要丰富的人脉关系,要么是得宠于皇帝,要么是机缘巧合。这些条件王仙峤都不具备。不过,在王仙峤眼里,办法都是人想出来的,没有条件那就创造条件。

南岳衡山终年云雾缭绕,茶树生长茂盛。南岳出产的茶叶是当时的贡品。唐代茶圣陆羽《茶经》中有“茶出山南者,生衡山县山谷”的记载。王仙峤进京募捐前,特意收购了200余壶南岳茶,作为募捐活动的敲门砖。《老子》中有“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之说,意思是要想获取,必先给予。不知道王仙峤是否受了这句话的启发。

佛教九大神山是哪九座(王天师施茶募捐)(3)

南岳衡山

到了京城长安,王仙峤每天携带茶具,于城内免费施茶。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天遇上了唐玄宗身边最得宠的宦官高力士。高力士发现这位施茶人行为举止超然脱俗,不同凡响,甚觉好奇,便问他从何而来。王仙峤回答说:“我是南岳衡山九真观的行者,只因所住的九真观殿宇破落,特带南岳山中茶进京募捐。”高力士大概是被王仙峤的执着精神感动了,便将这事告诉了唐玄宗。

唐玄宗是一位崇尚道教的皇帝,听说有行者对道观如此用心,立马召见。王仙峤长得眉目清秀,风度超逸,想必很符合唐玄宗的审美观,一见面就颇有好感。唐玄宗问他有何愿望。王仙峤乖巧地回答说:“愿郁郁家国盛,济济经道兴。”意思就是,希望国家繁荣昌盛,道教兴旺发达。唐玄宗一听龙颜大悦,当即让他在宫中内殿披上道衣,正式出家,并厚赐金帛,令其回南岳衡山修缮九真观。

几年后,九真观被修缮一新,慢慢恢复了在南岳道观中的优势地位。王仙峤则师从司马承祯,道行越来越高,后被唐玄宗封为天师。天宝十二年(753年),唐玄宗又诏令衡州府铸造重达4000余斤的铜钟一口,上刻御制钟铭“铸於郡,悬於观,天长地久福无算”,另加大笔银两,捐赠于九真观。

唐代以后,九真观曾多次重修,观宇不断扩大,气势愈发雄伟。一直至1949年,九真观仍是南岳规模最大的道观。遗憾的是,1958年南岳修水库,水位止于观前。1966年水库加高水坝,道观被淹没。千年道观从此不复存在。(文/谢志东)

佛教九大神山是哪九座(王天师施茶募捐)(4)

【参考文献】

1、(唐)李冲昭《南岳小录·九真观》

2、(清)李元度《南岳志》

3、《衡阳市志·九真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