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你们的四爷雍正和他的皇阿玛康熙又火了。台湾网友整理了一批官员奏折,有要送芒果的、有汇报天气的、还有一门心思专注请安的。

你去上朝我去给太后请安(奏折请安不是尔想请)(1)

你去上朝我去给太后请安(奏折请安不是尔想请)(2)

假如以为这些奏折都是垃圾奏折、这些官员都是颟顸智障、皇帝都是在傲娇卖萌,那实在是图样图森破。那些权倾一时的封疆大吏,智商怎可能比几个写自媒体的还低?你看康熙拒绝了闽浙总督满保要送上的芒果之后,一转身就给他加了尚书衔位极人臣。

况且奏折这种东西,唐宋元明都是没有的。就算清朝刚刚入关坐定皇位,沿袭的也还是明朝的制度:有话要跟皇上交心?公事的话称为题本,要盖官印;私事的话称为奏本,不用盖印。不管题本奏本,统统先上交通政司,通政司再上交严嵩张居正们把持的内阁,内阁“票拟”(给皇帝提供初步建议)后皇帝过目,皇帝本人用红笔“朱批”后下发实行。

你去上朝我去给太后请安(奏折请安不是尔想请)(3)

到了康熙时有了密折奏事制度,就是没有中间商先过目,奏事者本人的书信直接由皇帝本人拆开。现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最早奏折是康熙三十二年苏州织造李煦的奏折,当时还只有少数亲信像韦小宝韦爵爷这样的红人有专折奏事权。所以不要以为你是芒果经销商,就有资格写信问皇上要不要尝尝。直到雍正上位之后,才把密折奏事权下放到了参将等中下级官员。

奏折分为请安折、奏事折、贺折和谢恩折。清代的请安折不仅是一种等级待遇的表现,还是皇帝驾驭臣下、臣下逢迎上级的主要社交媒体。有资格上请安折的不是全国各地的将军、督抚,就是皇帝派出京城办事的钦差大臣,或是皇帝外出之后留守京师的皇二代。再不然,就是像普陀山主持这样的大人物。官员等级不够,随便上请安折是要挨批的。给皇帝请安不是你想请,想请就能请。

把握上交请安折的时间间隔,是一门高深的学问。间隔太短、示爱频频,皇上会不耐烦,甚至会批评你形式主义、按部就班;间距太长、如隔三秋,皇上会觉得你不够忠君爱主,觉得你的心里没有他。

你去上朝我去给太后请安(奏折请安不是尔想请)(4)

拿捏上请安折的时间分寸,最重要的是认清你自己的位置:你跟皇帝究竟有多深厚的交情?一般而言,深受皇帝倚重和宠幸的官员,请安频繁一点也不会引起皇帝的反感,反而觉得你眷恋他亲近他。比如杭州织造孙文成——就是反复向雍正问好的这个,至少每隔一二个月就要上请安折,有时一月多达两三次。

如果皇帝生了病,就更是需要用请安折密集轰炸的时候。皇帝不需要你是药神,需要看到的是你一听说领导生病就茶饭不思焦急不已的这种态度。康熙四十七年皇帝偶感不适,直隶巡抚赵弘燮在一个月时间内连发六篇请安折,直到皇帝朱批下去“朕已大安了”才感动落泪地收工。

请安折的快递也有学问。这上请安折的制度本就是皇帝发明颁布的,但他又明令禁止不可使用国家公费快递系统(驿递),官员只能派遣亲信心腹和家奴自费送到首都北京,理由当然是不能耗费国家资源,比如乾隆自己就语重心长地提醒官员“未知朕心以天下为重?”在可能的情况下,更是鼓励多份请安折打包集体派送。后来终于随着时代进步,可以发电报了,帝国的官员和驻外公使们就纷纷利用电报请安,表达对皇帝的即时关注。

你去上朝我去给太后请安(奏折请安不是尔想请)(5)

请安折是清代规格最高的奏折之一,装帧十分精致。寻常请安折面版同底版均用云龙黄绫裱褙,折身表里用黄粉笺,封套外用云龙黄绫、内用黄粉笺。给太上皇和皇太后要写“太上皇圣躬万万安”“皇太后万万安”,给皇帝就写“皇上圣躬万安”,给皇后写“皇后金安”就够了。虽然都是皇帝一家,但级别是一定要有所体现的。

许多请安折除了写“恭请皇上圣安”之外,还附带或讲述自己的生活、工作状况,或汇报当地雨水、粮价、民情,或奏报案件,或传递小道消息,或评论参劾他人,可谓包罗万象——这也是皇帝特意要求的。请安折不仅是必不可免的官样文章,更是皇帝的情报来源。雍正时代许多本来没有资格请安的臣下都可以请安了,就是看重了这一点。

奴才们的请安折格式虽然千篇一律,但皇帝们的朱批回复却基本不拘一格。虽然一般而言,只是简单地回复“安”、“朕安”、“朕躬甚安”、“知道了”。但康熙和雍正都有写长回复的习惯,康熙就给陕西肃州总兵路振生的请安折“无能躬亲犬马,一片愚衷莫可如何”句旁打上了一连串的叉叉,骂他你写的什么作文,连文理都不通。

你去上朝我去给太后请安(奏折请安不是尔想请)(6)

雍正更是青出于蓝言无不尽,他在位13年,光回复奏折就写了1000多万字,相当于10套《平凡的世界》叠在一起。比如在他跟年羹尧的蜜月期,就情话绵绵不绝:

“西宁兵捷奏悉。壮业伟功,承赖圣祖在天之灵,自尔以下以至兵将,凡实心用命效力者,皆朕之恩人也。朕实在不知怎么疼你,才能够上对天地神明。尔用心爱我之处,朕皆都体会得到。我二人堪称古往今来君臣遇合之榜样,也足可令后世钦慕流涎矣!”

雍正的儿子乾隆就懒得多了,大多数时候只写“朕安”了事,把节约下来的时间都用去荼毒珍贵书画,比如在《富春山居图》的空白处盖满了章写满了字。乾隆的孙子道光要保持母语传统,喜欢用满语批示,但也就一两个字而已。

你去上朝我去给太后请安(奏折请安不是尔想请)(7)

虽然帝国一把手日理万机,越回复越敷衍,但请安折其实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它承载着重要的仪式感的作用:君臣上下高低尊卑。

对于君上而言,接受请安折是权力和身份的象征,所谓的一折在手江山我有。比如慈禧搞辛酉政变上位之前,兵部侍郎胜保给她上请安折,就遭到了慈禧政敌肃顺的强烈抗议。接个无关紧要的请安折事小,借此名正言顺地巩固权力事大。

对于臣下而言,对皇帝的爱戴不能光放在心里或嘴上说说,必须要能让领导看见。而且也要混到一定的身份等级,才有上请安折的资格。请安折同时还是臣下的一种义务。比如钦差办完事回京,按惯例应该马上立即迅速递上请安折,向皇帝汇报:奴才到家啦,接下来干啥?

请安折是君臣沟通人际关系的重要工具。臣下表示对皇帝的衷心拥护和誓死捍卫,自然是亘古不变的主题;而皇帝或是出于真心想增进君臣关系、或是出于假意想利用笼络人心,都免不了嘘寒问暖呵护备至。不仅问候臣下本人,还会问候“你妹好不?”“你妈贵姓?”——也就是问候臣下的全家。臣下自然只能再一次表示对皇帝厚爱的感恩涕零,“跪捧卒读,感痛失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请安折更是皇帝体察民情、监视群臣的辅助手段。不要觉得赵弘燮奏报下雨是陈芝麻烂谷子,不奏报是会让皇帝不开心的。比如康熙就给浙江巡抚黄秉中的请安折批示道:“给你这个上折子的特权,本来就是要让寡人知道地方上什么情况的,比如大米多少钱一斤、入室盗窃发案率这些大数据。总之关系民生的消息都不上报,你请个毛线的安。”

你去上朝我去给太后请安(奏折请安不是尔想请)(8)

请安折还是外来统治者维护本族旧俗的重要方式。例如清朝规定驻防各地的满洲军队,上奏的请安折一律以满文书写,而且鼓励本人亲自手写、不要师爷捉刀。但乾隆以后,满人的满语水平就急剧下降。到了道光年间,广州五千满洲官兵没一人能写满文请安折。

有鉴于此,皇帝特别提出要求:满洲官员上请安折时应该自称“奴才”,不要像公事奏折一样自称“臣”。皇帝的意思很清楚:他需要的是亲密无间的奴才,而不是吃着我的狗粮却不过来蹭我的大臣——还好世上没有特立独行的狗。

你去上朝我去给太后请安(奏折请安不是尔想请)(9)

在皇权体制下,一切大臣的终极目标都是能在皇帝本人面前跪得靠近些。皇帝规定请安折制度的出发点,绝不是为了让后人把他视作亲和可爱的表情包。透过请安折,如果只看到芒果、下雨、卖萌,看不到专权、人治、奴性,那头脑就仍然还活在天朝上国的康雍乾盛世,跟如今的二十一世纪还隔着三百年距离。

参考:强光美、陈鹏《清代请安折初探》

你去上朝我去给太后请安(奏折请安不是尔想请)(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