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是《红楼梦》里形容王熙凤的一句话。其实我们身边不乏王熙凤这样的女人,这类女人天生命苦福薄,且年纪越大越凄凉,这一切皆因她们身上的一个特质:贪婪。

贪婪是人之本性,每一个人都贪婪,但不同程度的贪婪最终导致的结果不同。适度的贪婪可以促使我们追求更好的生活,但过度的贪婪则会将一个人推向深不见底的黑洞,终其一生纠缠于自己欲望,难得善终。

《道德经》第九章里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这世上,有一种女人天生命苦福薄,年龄越大越凄凉,而王熙凤也算其中之一。

女人一辈子命苦的表现(有一种女人天生命苦福薄)(1)

任何事情都得有个度,一旦超过,就会有倾覆的隐患。王熙凤如果能够把控自己的贪婪,或许最终不会落得个草席卷尸的下场。

现如今我们生活里随处可见,一些年轻貌美的女孩为了奢华的物质生活,用自己的原始资本做违背社会道德秩序的交换。

她们不在乎社会评价,相比较而言她们更看重物质享受带来的满足,然而深陷欲望的他们真的能得到满足吗?

并不会。她们只会在无尽的欲望中迷失自己。

女人一辈子命苦的表现(有一种女人天生命苦福薄)(2)

庄子说,“其嗜欲者深,其天机浅。”如果一个人的欲望过强,与之相应的,她能获得的智慧和灵性就会减少,并因此错过真正有益于自己人生的机会。

而随着时间原始资本的价值(既美貌)逐渐降低,她们能够依靠交换获取的回报越来越难以支撑其需求,最终凄惨地走完自己的一生。

《红楼梦》还有一句话“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用以形容晴雯想要通过依附主子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无奈天公不作美。

曾经女人的命运受控于社会制度、观念、男权,但现下女性有和男性拥有同样的机会,完全可以通过个人奋斗实现自己的欲望。

女人一辈子命苦的表现(有一种女人天生命苦福薄)(3)

当然过程注定会很艰辛,可得到和付出原本就是成正比的,你想要你就得付出,如果你不想付出努力就不要埋怨自己得不到,可若你既想得到又不想付出,因此走了旁门左道,就不要怪命运的无情。

茨威格(Stefan Zweig)说:“命运给予的礼物,早就暗中标好了价格。”我们每个人所能得到的一切都有定量,付出多少得到多少

如果在生命的某个阶段得到的比实际付出得多,那么在生命另外一个阶段,命运会将其以更大的代价收回。

当然人性的贪婪无法取缔,我们唯一能做的是与其抗争,通过把控自己的贪婪,掌控自己的人生,杜绝被世俗的欲望拖着走。

女人一辈子命苦的表现(有一种女人天生命苦福薄)(4)

世间万物都建立在因果的联系上,我们现下种下的因,就是未来我们要面对的果。我们不能改变自己的来处,但可以决定自己的去处。

那些命苦福薄的女人,通过觉察、洞悉人性,洞悉自己,其实也可以选择正确的途径,其实也能改写自己最终的结局。

很多女人走上导致自己命苦福薄的道路的原因是认知能力的问题,她们只看到了,铤而走险能够得到巨额回报,却没看到这条路上有多少人摔得头破血流、粉身碎骨。

心理学将之称为“幸存者偏差(Survivor bias)”,这是一种逻辑谬误(“谬误”而不是“偏差”),它导致人们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从而忽视了导致结果。

女人一辈子命苦的表现(有一种女人天生命苦福薄)(5)

幸存者偏差是我们当前社会最严重影响最深远的一个问题,翻来各大媒体平台,我们都能发现这类“幸存者”,什么20岁直播带货年入百万;24岁嫁入豪门改变人生;30岁理财实现财富自由。

当然我们不能说这些全部都是假的,但真的毕竟只是少数。这频繁出现在我们眼前的事例除了刺激我们内心的欲望、贪婪,没有任何借鉴

其实任何行业或人事都是这样,人们只能看到少数成功者大谈特谈自己成功的经验,而对失利者的话充耳不闻。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能侥幸成为个例,然而现实恰恰相反。所以女人们,修炼技能谋生虽然辛苦,但这绝对是一条能够看到尽头的路。

女人一辈子命苦的表现(有一种女人天生命苦福薄)(6)

就拿《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来说,其实女人的“命苦福薄”,都是自己选的。

从现在起面对、审查自己的贪婪,和它们谈判,给它们划定界限,不要让其随意跑出来干扰你的人生。

然后选择一条道路沉下心勤勤恳恳的努力,可能你不会立马就飞黄腾达,但随着时间流逝你的认知能力技能都会得到沉淀积累,这些才是你可以用来依傍的财富,它带给你的福气不会随着时间流逝。

- The End -

作者| 汤米

编辑|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第一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