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印度,种姓制度最早叫做瓦尔那制度,作为印度古代奴隶制社会时期的种姓制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等级制。这种制度非印度所独有,但在印度存在的时间却非常久远,并最终发展到最完整最森严的程度。不过,作为完善的瓦尔那制度只是在晚期吠陀时代、甚至是到了奴隶制发育完善的列国时代才出现的,早期吠陀时代,只是瓦尔那制度开始出现的时期。

印度的种姓制度说明了什么(印度的种姓制度是怎么回事)(1)

瓦尔那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时期,它的形成同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起初,它只是一种早期吠陀时代部落社会的组织方式。马克思在《资本主义产生以前各形态》一书中,曾经阐述了这样一种见解——“部落之最极端的,最严格的形式是种姓制度。”这一观点对我们准确把握瓦尔那制度的雏形也许会有一定启发意义。

“瓦尔那”一词在梵文中原义为“色”,由此可知,瓦尔那制度与居民的肤色差别有关。而雅利安人最初侵入次大陆时,也正是用瓦尔那将白肤色的雅利安人与黑肤色的土著居民区分开来的。通过这种种姓划分,雅利安人实现了将被征服的土著居民纳入到雅利安人社会中来的目标,同时又保持了雅利安人自己的血缘一致性,以及文化上的固有特点。

印度的种姓制度说明了什么(印度的种姓制度是怎么回事)(2)

这么枯燥的学究文,应该看妹子,我说他是雅利安妹子,管她是不是。她名人影星还是名模来着

到早期吠陀时代后期,雅利安人随着在西北印度河流域定居生活的稳固并向恒河上游的扩张,以及与土著居民的频繁接触和劳动社会分工的发展,其内部的阶级分化开始出现,并逐渐形成了四种瓦尔那,于是,整个社会也就相应出现了四种社会等级。起初,只有雅利瓦尔那(雅利安人)与达萨瓦尔那(土著人)。随着由雅利瓦尔那分化成的三种瓦尔那的出现,瓦尔那制开始趋于完善,而印度的社会等级也日益明朗化了。新的瓦尔那包括:由原有的达萨瓦尔那改名的首陀罗瓦尔那及雅利安瓦尔那分化出的三种瓦尔那,分别为,从事祭司职能作为社会僧侣阶级的婆罗门;以部落军事首领罗阇为首的社会军事行政贵族集团——刹帝利;以及作为雅利安人一般平民大众的吠舍。其中,婆罗门与刹帝利分别掌握着宗教与军政大权,逐渐成为早期吠陀时代末期统治吠舍瓦尔那与首陀罗瓦尔那的两个优越社会等级。

将四个瓦尔那的划分最早固定下来的印度古典文献是《梨俱咕陀》中较后的部分——《普鲁沙赞歌》。学者R·S 沙尔马研究认为,《普鲁沙赞歌》是后来由婆罗门僧侣插入《梨俱吠陀》中的章节。婆罗门僧侣为了巩固自己与刹帝利军事贵族的特权地位,就逐步通过编造故事,并利用神的旨意把现实中四种瓦尔那的等级地位确定下来。这一努力正反映了雅利安人三种姓的界限在最初并不是不可逾越的事实。例如:不属于刹帝利种姓的,如果当了

王,便可以通过宗教仪式,而取得刹帝利身分;如果本是婆罗门种姓,还可以用婆罗门、刹帝利的双重身分取得合法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