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如何从众多的信息中凸显自己,同时要让别人接受自己的道理或者方法,都是从这样一句话开始:“不,不,您这样的认识是错的”。甚至是说:“不,不,您所一直觉得对的那个道理是不对的,而您居然还如此的执迷不悟。”

说到这里,想到了读大学时,第一堂《政治经济学》的课,开篇老师的第一句话,到现在记忆犹新,老师说:“你们认为中国存在经济学家吗?不,并没有!”。然后他开始了通篇的自己的认识。所以,只要你是去听课,听讲座,都会发现主讲人第一部分的内容,就是告诉你,你以往所有的认知都错了。

按照心理学的讲法,要让一个人佩服你,信任你,第一件事就是要打碎那个人的心理模式和框架,打碎他的所有的信心,捏碎了,然后用你的系统去架构一个新的他的出现,这样后面的事情就容易了。

为什么低维无关高维也无关(高维打击低维的原因)(1)

于是这个世界就出现了这样一个词,“降维打击”。什么是降维打击,就是从认知角度的高低不同,从高维度向低维度冲击你的全部。这种高度,基于认知的全和偏,多和少,干过与没干过。知识的全和多,可能决定了对基本逻辑的认识,以致于对事物规律的把握。规律的把握就基本决定了,能否做正确的事和把事做正确。干过与没干过,就是实践中的反馈和认识提升,是一种活的知识。

我把知识分为死知识和活知识两类,前者是我们未尝实践的,是通过文字和信息所获得的;后者是我们自己做过的,亲身感受到的。很多书籍把它分为一手知识和二手知识,意思也差不多。回过头看前文提到的降维打击,无非就是别人的知识掌握得比你多,甚至多得多,于是在同一件事上,别人成功的概率要比你大很多。


这里就出现一个问题了,那么居于“低维”的人如何实现突破呢?

首先,我觉得就是要学会“正视”这样一个问题。

正视,是对自己过往的认可,是对自己未来的信心。是认识到自己的缺憾,认知到自己的现状,重新理清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千万不要妄自菲薄,如果遇到一个上来就说你错了的人,先想一想为什么?梳理好情绪去对自己做一个全面的自省,搞不清楚的地方记下来,对照着别人的说法,一点一点去薅明白。如果实在搞不清楚,就按照下面的步骤去做。

其次,就是要让自己的“死”知识多起来。

学习知识是不能停步的,以往可能还可以学一点,然后慢慢地用多少,而现在信息爆炸,知识点充斥在网络,但真的你能从网络学到真的知识吗?我的回答是,如果你没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剖析问题的基本框架,那很难。因为网络的很多知识是碎片的,偏颇的,和被切割的。真正要学习的,还是要去看书,当然书的选择很重要,不过一般能写成一本书就有其基本的系统架构,可能这种架构本身也有问题,但你能从一个宏观的、以上观下全面的角度去做认知,去做判断。

很多基础理论性的内容,其实在很早以前的书籍里都有了,在那些原创的书籍里都有了。为什么这里要说一个“原创的书籍”,是因为现在有很多书都是为了稿费,而不是为了真理。要找到最早提出理论的那个作者的书来看,然后按照这种理论发展的逻辑点,去找到这些写作点上的原创作者的书来看。这些知识虽然“死”,事实上是有营养的。

第三,让自己的“活”知识用起来

“活”起来,就是要用。用的角度有几种,一种是按知识的内容去实践,去干事;一种是按知识的逻辑去思考,思考自己做的事,然后去干事;还有一种就是用知识来提升自己的思维逻辑,认知方法。总结一下就是,第一种就是照葫芦画瓢,第二种是提升思维再去干,第三种就是让自己整体的思维能力提升,从而带动行为能力的提升。

谁比谁能力强在结果层面来看,其实就是谁事情做得多,做得多了,就会了,会了就能做得好了。所以事情不是要追求先做得好,而是要敢做,先做得多。

为什么低维无关高维也无关(高维打击低维的原因)(2)

最后,要找到一个能够彼此尊重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陪伴者

人最终都是孤独的,但社会人就是在不断地寻求同心同德同志的人。要突破自己,核心是靠自己,外核是找到自己的陪伴者。对于陪伴者来讲,无非两个词,“对位”和“对味”。

对味是首要的,这个“味”就是价值观。价值观一致才能走得远,有些人可能一见如故,却往往只是某种“首印效应”,随着光圈去除,发现根本就不是一路人。

对位是重要的,这个“位”就是匹配感。下棋只有和高手多下才能提高,但是太高了,就会打击我们的自信心,往往会放弃。所以多高的高手才是合适的,甚至棋力差不多,但下棋的风格不同,也能提高自己。那这个“位”,就是要和自己能匹配。

匹配的基础是什么呢?彼此尊重,这种尊重不是虚伪的敷衍,而是发自内心的。这种尊重是因为对彼此价值感的认同,对彼此人格的认同,无关于知识。

在此基础上就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你可以把自己的烦恼、困惑告诉陪伴者,并且能得到很好的反馈,不仅仅是心理的按摩师、慰问者。是能得到独辟蹊径的引导,或者说是猛然清醒的一剂良药。

为什么低维无关高维也无关(高维打击低维的原因)(3)

我始终认为,做事到一定程度,优秀是沉淀下来的,也许存在思维习惯和行事风格的固化,但只要是希望能发展的,能积极进取的,那么改变行为方式就是水到渠成的,而这种改变又是每个人可以自己去做到的。最多,需要的可能就是一个鼓励者,一个陪伴者,一个能够进行思维碰撞的平行者。

这就是我发起“懒人帮企业主俱乐部”的初衷,人是完全要靠自己的,只是你可能需要一个陪伴者,那为什么不和我们一起来做彼此的陪伴者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