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午后,暖阳照射着大地。

在石湾镇街道番村联星村小组,碧波微漾的池塘边,紫色的格桑花,正露出纯洁的微笑。格桑花,寄托了番村村民期盼幸福吉祥的美好情感。

华中涉外旅游乡村(崇文尚道民风淳家风美)(1)

番村有文化:番村下属三个村小组中,每个村小组都有保存完好的古祠堂。“发善良宽贤章华昌盛、德泽耀明仕广义生辉”……这样的槛联,成为世世代代番村人为人处世之道。

番村有民俗:番村最出名的民俗,便是每年农历四月十三的“禾花诞”。这一天,番村男女老幼欢聚一堂,醒狮起舞,大设村宴,祈求风调雨顺,一年更比一年好。

番村有素质:“穿上城市外衣、留在乡村状态”,这是之前人们对番村脏乱差环境最贴切的形象描述。从2014年开始,番村向物业公司购买城市管理服务。经过几年的发展,村民也越来越重视环境卫生,番村越来越漂亮。

番村有追求:眼下,番村正全力进行美丽文明村居建设。村里的绿化小公园、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栏、公厕等公共设施,“以旧换新”指日可待。

华中涉外旅游乡村(崇文尚道民风淳家风美)(2)

番村位于禅城雾岗路以东、绿景西路以南,村民人口为2149人,外来人口约5000人。番村是禅城区典型的城中村,可番村不满足于仅仅做个“城中村”。如今,番村上下,正齐心协力,全力实现由“村庄化”向“城市化”的蜕变。

文化兴

以“禾乐”教育理念育才育人

南宋末年,潘氏祖先从珠玑古巷辗转来到东平河畔繁衍生息,后黎姓、劳姓、招姓等家族陆续迁徙而来。几经融合后,几姓人决定将始迁建村的潘姓的“潘”字去掉三点水改成“番”字,给村子起名为“番村”。

华中涉外旅游乡村(崇文尚道民风淳家风美)(3)

历史延续至今,目前番村有三个村小组,分别为潘一村、红星村、联星村。

古民居多,是番村的一大特色,现在有21座。其中位于文林坊街五巷3号的一座民居,建于民国年间,占地面积约120平方米,基本保存完好。

流连于古民居中,手摸斑驳的旧木纹,你会感受到番村文化底蕴的厚重。与一些地区将“古民居”开发成景点不同,历经岁月洗礼,番村的古民居,仍然古色古香、原滋原味。“这是我们前辈的居室,看到它们,我们会有一种血脉贲张的感动。认祖归宗的意识,油然而生。”住在文林坊街的村民黎湛宗告诉记者。

华中涉外旅游乡村(崇文尚道民风淳家风美)(4)

除了古民居,番村还有古祠堂。有古祠堂的地方,记载着家族传奇与文化基因。除了祭祀祖先,祠堂还是教书求学、念古怀今的重要场所。番村的祠堂有些已经损毁重修,但大部分都保持原貌,比如潘一村的遗安潘公祠、红星村的利谦劳公祠。而利谦劳公祠更为特别,每学期开学,这里都要举行开笔礼,为新入学的孩子开蒙启智。

经历数百年风雨洗礼,崇文尚道成为番村村民心间的文化烙印。番村是禅城区为数不多的设立小学的行政村,而番村小学自然也就肩负着传承番村文化的历史使命。

记者了解到,番村小学的教育理念便是“禾乐教育”:“禾”来源于“禾花诞”,这是番村最负盛名的民俗;“禾”出自《广雅》,也称禾苗、幼苗,意喻朝气蓬勃的番村学子;“乐”取自《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经典文句,意指开心、快乐的心境。

蓬勃向上、开心快乐,“禾乐教育”理念教育出来的番村少年,又被称为“五一”少年,即能写一手好字、学会一门艺术、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有一副好身体。

华中涉外旅游乡村(崇文尚道民风淳家风美)(5)

秉承“禾乐教育”理念,如今番村小学的教育质量越来越好,尊师重教、崇文重学在番村蔚然成风。

除了追求蓬勃向上、开心快乐的心境,潘村人还崇尚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品格。联星村老人黎振英介绍,这与该村一个流传已久的故事有关。 “听以前的老人说,初来番村的黎姓太公,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后来儿子生了五个孙子,但儿子却不幸离世。后来,儿媳和姑子含辛茹苦,合力将五个孩子带大,孩子长大后便成为黎氏的五大支房。”黎振英说,黎氏得以开枝散叶,世代延绵,有赖于这位儿媳和小姑。村民为了纪念两位女子对黎氏的贡献,在黎氏六世祠门前写下一副对联“金荖玉荀泽绵延,绮日长云春浩荡”。

民俗浓

借“禾花诞 ”活动凝聚乡情

要问石湾镇街道的传统文化盛事,番村下辖的潘一村“禾花诞”绝对能排上号。禾花诞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而今每年四月十三,潘氏族人仍会相聚一起,凝结乡亲乡情,祈求风调雨顺。

传说中的禾花娘娘勤劳美丽,为村民保丰年、解械斗。每年农历四月十三,是番村的“禾花诞”盛日,村民都会舞狮庆祝,全村男女老少、潘氏族人欢聚一堂,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华中涉外旅游乡村(崇文尚道民风淳家风美)(6)

“小时候也有跟着长辈一起庆祝禾花宝诞,只是没有现在这么隆重。”年近90岁的潘理老人说。“禾花诞”祭祀活动从农历四月十二开始,上午村中有声望的长者带领族人到潘氏宗祠拜祭祖先,下午由妇女们组织在村头烧幽。禾花诞当天,则进行祭祀仪式;最热闹的还要数晚上一起吃宴酬神。

今年潘一村的酬神宴一共设了600多围,村里村外的亲朋好友共享。“禾花诞”还引入粤剧表演等文化元素,增加节日欢乐气氛。百人同贺同喜,锣鼓喧嚣、欢声笑语不绝于耳,这是独属于潘一村人的节日和幸福。

在不少村民看来,“禾花诞”不仅形式上热热闹闹,更起着村民关系“调和剂”的作用。潘一村村民潘学文告诉记者,有时候邻里之间有些小矛盾,互相很少走动了,这个时候如果恰逢准备“禾花诞”,大家就会不计前嫌,共同筹备,该出钱就出钱,该出力就出力。

华中涉外旅游乡村(崇文尚道民风淳家风美)(7)

番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徐灿金对此更有切身体会。他告诉记者,番村在上世纪90年代还很落后,当时只顾眼前利益,大力发展陶瓷产业,结果既欠了“经济债”,又欠了“环境债”。好在潘一村每年都过“禾花诞”,村民们会聚在一起,拉拉家常、吐吐苦水,然后团结一心,共同建设家园。“从2005年开始,番村逐步走上发展正轨,如今村里环境改善了,物业扩大了,村民们的生活过得美滋滋的。”

“禾花诞”习俗已走过数百载春秋。对于潘一村村民而言,“禾花诞”不仅是祭祀祈福风俗,更是村民团结和睦、凝结乡情、同喜同庆的盛日。

环境优

引入“城市保姆”巷美花香

走在番村的巷道,看不到占道摆卖的摊位、随意停放的车辆、胡乱张贴的广告、发臭乱扔的垃圾;在番村小学校门口,学生在佩戴着红袖章巡查员的引导下有序走出校门……

因为上世纪90年代民营企业的兴起,番村犯了“重经济轻环境”的发展通病,垃圾乱丢、汽车乱停、摊位乱摆等现象随之出现在番村的街头巷尾。跟很多城中村一样,番村因此被打上了“脏乱差”的标签。

为此,番村村委会想过很多对策:配合街道开展城市网格化进行“人海战术”;下属三个村民小组各自聘请保洁员打扫村道卫生,定时倾倒垃圾;加大投入改善村内的村道、垃圾桶、公告栏等硬件设施。可是,由于保洁标准不一样、清洁水平参差不齐、人手不足等问题,难以起到根本性作用,也容易引起反弹。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在石湾镇街道的统一规划下,深圳市鑫梓润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于2014年5月进驻番村,当起了番村的“城市保姆”,承担起了城管的服务职责,主要包括实行保洁“三班制”,开展除四害、劝阻乱张贴等相关工作。

这家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使出了“人海战术”:将番村村民小组分为三大片区,每个片区有主管、班长、保洁人员,每天凌晨4时就开始干活,对村里主干道、横街内巷进行大清扫;8时至12时不间断巡逻,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下午至晚上8时清扫与保洁交替进行……

城中村最难处理的不是堆放在一旁的垃圾,而是路面的24小时保洁。为此,物业管理公司还配备了“全副武装”的设备,如流动保洁车、特别定制的加大码手推垃圾车、适合穿梭在背街小巷的小型斗车、智慧城市管理智能终端手机等。

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番村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乱堆垃圾、乱张贴、乱摆卖等“老大难”问题得到了根本的遏制,村头巷尾的大榕树下、河涌边的绿化带又能看到村民拉家常、聚会休闲的身影。

华中涉外旅游乡村(崇文尚道民风淳家风美)(8)

如今,这家物业管理公司仍然是番村的“城市保姆”,而经过这几年的熏陶,村民们也愈加爱护自己的家园。谈起村里的环境卫生变化,灿烂的笑容写在村民的脸上。

优雅明净的农家小院绿荫掩映,宽阔整洁的水泥路直通家门,干净卫生的垃圾桶错落摆放在巷道……这一幅幅美丽的“村景”,成为番村村民过上“花香街美民安”宜居生活的生动注脚。

前景好

美丽文明村居指日可待

今日的番村,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美丽文明村居建设。挖机轰鸣作响,一个个项目破土动工,村民笑逐颜开……

番村牌坊处将新建一座小公园,潘一村十九巷公厕正在进行改造升级……“有上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有那么多的建设项目动工,未来的番村一定会更加漂亮。”红星村村民招康之高兴地说。

华中涉外旅游乡村(崇文尚道民风淳家风美)(9)

但是在徐灿金看来,这些只是番村未来发展的冰山一角。未来,经过污水管网建设和明渠改造之后,番村将更加水清树绿……番村还将继续秉承崇文助学的优良传统,将按照学校级别,对村里孩子进行升学奖励。

番村是一座老村,可如今,这座老村正焕发着“新颜”。石湾镇街道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党来明表示,番村在石湾镇街道所管辖的行政村中,无论是经济还是社会事务发展,均处于中上水平。得益于深厚的文化底蕴,番村民风淳朴,村民较明事理,村两委工作踏实、深得民心。番村正奔驰在村容村貌转型升级的康庄大道上,努力在向“城市化”看齐。

华中涉外旅游乡村(崇文尚道民风淳家风美)(10)

潘一村的村民公寓里,暖阳、绿树、高楼交相辉映;老人带着小孩,正在享受着天伦之乐。此情此景,丝毫不比城市中心的一些高档小区逊色。

而在清晨红星村的肠粉店里,村民们自觉排队取餐用餐,秩序井然。礼仪文明之风,又于番村茁壮开枝发芽……

就这样,家风民风乡风代代相传。

华中涉外旅游乡村(崇文尚道民风淳家风美)(11)


策划 | 珠江时报记者 李清平

统筹 | 珠江时报记者 王崇人

文 | 珠江时报记者 谢轲

图 | 珠江时报记者 谢轲

通讯员 | 黎金文 、李万里

编辑 | 思思、欣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