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广岐

2013年,豫剧巨殇之年。10月,徐艳琴先生离去;11月,王敬先老师离去;12月,吴碧波老师离去。大家们的一个个仙去,带走了民族艺术的那个辉煌时代……

豫剧演员吴碧波直播间(一株永不凋谢的艺术之花)(1)

吴碧波又名吴桂玲,祖籍开封县兴隆乡周彭寨村,出生于开封市,现在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河南省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剧协理事。她十岁学艺于开封和平剧院,拜老艺人赵清和为师,1949年正式拜著名表演艺术家陈素真为师,学习了陈派优秀剧目《宇宙锋》、《叶含嫣》、《霄壤恨》等,曾两次荣获全省戏剧调演演员一等奖,在电影《花木兰》、《七品芝麻官》中,成功地塑造了贤惠勤劳的花木惠以及心狠手毒的诰命夫人严氏的艺术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豫剧演员吴碧波直播间(一株永不凋谢的艺术之花)(2)

吴碧波同志在唱腔上以“祥符调”为主,但又不拘一格,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大胆革新,勇于实践,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了“祥符调”和陈派艺术风格,为革除旧豫剧“俗、土、粗”的弊端,使之向“高、精、细”发展,进行了不懈的探讨和尝试,为豫剧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她的唱腔既有祥符调的醇厚韵味,又有豫西调的优美声腔,她的表演泼辣,明快而细腻真实,使人物形象和性格生动而又鲜明。她善于根据剧情的发展、人物的性格,恰如其分地运用戏剧程式,以声带情,声情并茂,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她在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她的代表剧目《香囊记》、《穆桂英》、《宇宙锋》、《审诰命》早已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她的部分优秀唱腔已经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她是我省豫剧舞台上颇有造诣而又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演员之一。现在她虽然年逾半百,仍然精神焕发,战斗在文艺舞台上,像一株永不凋谢的艺术之花,散发着沁人肺腑的芳香。

豫剧演员吴碧波直播间(一株永不凋谢的艺术之花)(3)

1933年吴碧波出生在开封市一个贫民吴家周的家里。当时由于帝官封的三重压迫和剥削,加之军阀混战,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挣扎在死亡线上。富人家生孩子喜上喜,穷人家添口难上难。碧波的降生,使吴家本来就紧巴巴的日子更加艰难了,真是度日如年。碧波生命的足尖刚刚着地,像一株幼苗刚刚出土一样,马上就遇到了风霜严寒袭击,她是多么地不幸啊!但是,更大的不幸还在后边。碧波刚刚六岁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了,这对吴家又是致命一击,她和母亲哭的死去活来,叫天不应,喊地不灵,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呀!全家人只好靠母亲、姥姥给人家洗衣服挣几个钱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但是,后来连这样的日子他家也无法维持了,因为雇人洗衣服的越来越少了,她母亲一天不洗衣服,全家人就得饿着。姥姥眼看着她们几个饿得皮包骨头,怕她们饿死,就和她母亲商量把碧波的妹妹以三十块现洋卖到西安。当买主到吴家去领人盖指印时,她母亲眼看着自己的亲生骨肉就要被人家领走永远不能相见的时候,心如刀绞,难过的昏了过去。碧波一边护着妹妹不让人家领走,一边大声哭喊着:“妈!妈呀!俺不怕饿,别卖妹妹啦,我快会做事帮妈干活了,千万不能把妹妹卖了呀!”母亲醒过来,搂住她们哭作一团,泣不成声地说:“不……不卖啦!咱娘几个死就死在一块吧!”这时买主哪里肯依,他们全家就给买主磕头求饶,加上邻友们的相劝,才算解了这场风波。但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久碧波的姥姥因冻饿得病无钱治疗又去世了。这时碧波家连买一张破席的钱都没有了,怎么能忍心让这个劳累了一生的老人光着身子入土呢?碧波妈领着她们几个挨门磕头,在邻友们的帮助下,买了一张箔将老人软埋在乱坟岗上。老人勤劳一生,生无立足之地,死无葬身之处。这在碧波幼小的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是她终生不能忘怀。

豫剧演员吴碧波直播间(一株永不凋谢的艺术之花)(4)

姥姥去世后,全家的生活就由碧波母亲一人承担了。她没日没夜拼命干活也养活不了这几个孩子。这时,碧波逐渐长大了,她长得越来越俊俏、聪明、伶俐,懂事了。她知道领着妹妹帮妈妈洗衣干活,帮助家里熬日度年了。她们㧟着篮子去拾柴禾,冒着生命危险钻到火车底下扫散煤,她还领着妹妹给人家干童工剥花生挣几个钱给妈妈。一天,家里断了顿,她领着妹妹去扒榆树皮,准备回家熬饭吃,不料被人发现,榆皮没扒成反而挨了一顿鞭子。回家母女抱头哭了一场。她小小的年纪却饱尝了人间的艰辛,她幼小的心灵在暗暗发问:“难道富人就该富,穷人就该这样穷吗?天哪,哪里是俺受苦人的活路呀?!”

豫剧演员吴碧波直播间(一株永不凋谢的艺术之花)(5)

正当碧波母女走投无路,生活不下去的时候,邻居李自珍看他们实在可怜,就为碧波妈出了个主意,说:“我看爱莲(碧波小名)脸长得也好看,个头也不错,也聪明,干脆送她去学戏吧,混碗饭吃,讨个活命。”万般无奈的碧波妈听了觉得这也是孩子的一条生路,于是对他感激不尽,托他将碧波介绍到开封和平剧院投赵清和老师学艺。按当时的规矩去学艺每人得交五块现洋。钱虽不多,但一贫如洗的吴家母女怎能拿得起呢?他们母女只好向赵老师苦苦哀告,想求个免费学艺。赵老师是位忠厚善良、德高望重、受人称颂的人,他觉得他们孤儿寡母怪可怜的,就同意了。就这样碧波总算有了一条生路,这年她才10岁。

豫剧演员吴碧波直播间(一株永不凋谢的艺术之花)(6)

然而,旧社会戏子是下九流,三代不能入老坟。这种世俗偏见像乌云笼罩着她充满幻想的心灵,又像无形的巨石沉甸甸压在他的心头。她小小年纪哪里懂得妈妈的苦衷呢?妈妈盼她早日学成,挣钱养家糊口,于是母女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了。妈妈恨铁不成钢,望女早成名。每天鸡叫就起床,陪碧波到南城墙北面的水坑边练嗓子。母女俩从坑这边溜达到坑那边,又从坑那边溜达到坑这边,碧波就是不开口,憋气不吭声。一天是这样,两天是这样,三天还是这样,一连许多天都这样,气的妈妈责问碧波:“你到底是学戏不学戏?”碧波的犟脾气上来了,他不管妈妈怎样问就是不吭声。母亲被女儿气得发抖说:“叫你学戏,是为了让你讨个活命,全家人也有个指靠,你这样成天不开口,是个小虫也难喂活。”她越说越生气,抓住碧波推搡着说:“还不如把你淹死在这坑里,省得让我生气!”她一气之下失了手真的将碧波推下了水坑。万恶的旧社会真的要把碧波妈这个刚强正直的妇女逼疯了。她见女儿真的落了水又不由的大哭大叫起来。十月寒天,碧波在冰凉的水中拼死挣扎着,幸亏一位拾粪的老汉听到喊声急忙赶来,用粪叉将碧波救了出来。这次落水使碧波生了一场大病,浑身滚烫烧得昏迷不醒,妈妈搂着她痛哭不止,内疚的说:“孩子,不是妈狠心不疼闺女啊,是妈觉得咱无路可走呀!你再不好好学戏,咱就只有死路一条,死在一块了……”

豫剧演员吴碧波直播间(一株永不凋谢的艺术之花)(7)

妈妈的一席话对碧波触动很大,她知道了学不学好戏不仅是他自己的事,而且还关系到全家人的命运,严酷的实时迫使他不得不重新考虑对学戏的态度和认识问题。而最终使她下决心学好戏的却是另一件事情。由于碧波开始受封建思想的严重影响无心学戏,只是为了混碗饭吃,因此他就没有别的师兄师弟进步快,只能穿把子,演配角,当戏补丁。就有人讽刺他说:“她就这混一辈子吧,她要是学成了,把我的双眼剜了当泥蛋踢!”这辛辣尖刻的语言,像尖刀一样刺在他的心上,使她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她扪心自问:难道自己就不如别人吗?别人能学会,自己就学不会吗?难道自己就这样混下去吗?不!不!一定要学出成绩来让瞧不起自己的人看看。就这样,生活的磨难、倔强的性格和为母担忧拯救家庭的母女之情,使她振奋,使她奋进,终于冲破了学戏是下九流、三辈不能入老坟的封建枷锁,决心学好戏,演好戏,早日成名,养家孝母,雪耻消恨。碧波这株艺术幼苗终于破除无形巨石的重压顽强的生长起来了。

豫剧演员吴碧波直播间(一株永不凋谢的艺术之花)(8)

吴碧波搬掉了压在他思想上的无形巨石之后,她的聪明才智立刻就迸发出来了。她聪慧过人而又勤学苦练,学而不厌,使她的戏窍顿开,学啥像啥,博得老师和师兄师弟的好评。每天早上,她五更就起床自觉到水坑边练嗓子,她喊了一遍又一遍,唱了一段又一段,直到太阳出来了才回家。这样他坚持数年如一日的苦练,终于喊出了一个激越、嘹亮、奔放的金嗓子。她练基本功也是同样刻苦认真,能自觉的给自己定要求:跳腿、正腿、偏腿、十字腿,非要练够120下才罢休。数九隆冬,寒气逼人,她能练出浑身大汗。久而久之,她的腰、腿、肩膀功都大有长进,取得了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走有走相的良好艺术效果。为她以后进行多行当的演唱打下了坚实的唱念做打的基本功底。功夫不负有心人,吴碧波数年如一日坚持苦练唱腔和基功的结果,使她的演唱技艺突飞猛进,迅速提高,终于使她这株艺术幼苗成长起来展开了美丽的新蕾,散发出诱人的芳香。1944年,刚刚15岁的吴碧波,已经正式登台演出《香囊记》、《三上关》、《刀劈杨藩》等戏剧的主要角色,初步掌握了祥符调的演唱艺术,显示了她巨大的艺术潜力,成为开封同乐舞台上有一定影响的演员。

豫剧演员吴碧波直播间(一株永不凋谢的艺术之花)(9)

吴碧波小小年纪为什么能取得那么突出的成绩,除了她本人的刻苦努力外,环境的熏陶和感染也不能不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因素。曾是六朝古都的开封,当时是豫剧名老艺人云集的地方,人才辈出,各有千秋。这就使少年老成、潜心学艺的吴碧波大饱了眼福,开阔了眼界,大大丰富了她的艺术修养。通过观摩名家的演唱,她更加感到自己的不足,也更加激发了他学习名流勇攀艺术高峰的强烈欲望,更加坚定了他在戏曲艺术上早日成名,独树一帜的信心和决心。她多么渴望自己能够得到名师的指点,使自己的艺术上更上一层楼啊!当时,她对“豫剧皇后”、“河南梅兰芳”陈素真老师十分崇敬,但是不敢奢望拜他为师,因为自己只是豫剧界的一个无名小卒,只能是望梅兴叹,可望而不可即。

豫剧演员吴碧波直播间(一株永不凋谢的艺术之花)(10)

1948年开封解放了!人民得到了解放,文学艺术界也获得了新生。吴碧波这株艺术幼苗在党的阳光雨露照耀滋润下成长起来了。她扬眉吐气,精神焕发,像一朵瑰丽的鲜花向着太阳开放。她在和人民共同欢庆解放的同时,不辞劳苦、夜以继日的为群众演出,为解放军演出。她在演出中提高了艺术,赢得了广大群众和解放军指战员的好评,同时也锻炼了思想,在思想上对艺术事业的认识有了一次大的飞跃和提高。

豫剧演员吴碧波直播间(一株永不凋谢的艺术之花)(11)

最使她难忘的是这么一件事。在一次《白毛女》的演出中,她饰演喜儿,当演到杨白劳被迫服毒死去,穆仁智等狗腿子要抢走喜儿,喜儿悲愤交加,令人肝肠寸断的呼喊着:“爹!爹呀!……”的时候,大幕突然闭上了。她当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后来才知道原来是一位战士看到此情此景,联想到自己亲人同样的悲惨遭遇,难过得昏了过去。还有一次,当她演到喜儿愤怒控诉恶霸地主黄世仁这场戏时,台上斗黄世仁,台下的观众也高呼口号:“打到黄世仁!”“打倒地主阶级!”台上台下连成一体,分不清是在演戏还是在开斗争会。这些生动的事实深刻教育了吴碧波,使她对戏剧的认识在思想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现了一次大的飞跃和转折。她不再把戏子看做是下九流,认识到戏剧艺术具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演好一场戏,就是一堂生动的政治思想教育课,认识到戏剧艺术是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是党的一项重要而又十分崇高的事业。而从事这项工作的演员,不再是被人看不起的戏子,而是党的文艺战士了,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她还进一步认识到,人民需要艺术,艺术就要不断提高来满足人民的需要。她决心为人民努力攀登艺术高峰。如果说她过去学戏从艺只是被迫为了讨个活命,而想成名也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孝敬母亲,为了争个人之气,消个人之恨的话,那么她现在则是为了发展党的戏剧艺术事业,自觉主动的去攀登艺术高峰,努力使自己的艺术之花开放的更加鲜艳夺目。

豫剧演员吴碧波直播间(一株永不凋谢的艺术之花)(12)

解放了也为吴碧波学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1948年开封解放后,吴碧波十分崇拜的“豫剧皇后”、表演艺术家陈素真同志,几经周折终于又重返开封演出了。她在同乐舞台第一次同“豫剧皇后”同台配戏,感到是莫大的荣幸,受到了很大鼓舞。在一次《霄壤恨》的排练中,陈素真同志以她艺术家的慧眼发现了饰演“挖菜妮”的碧波接受能力强,一个动作教一两次就能准确掌握了,而且做的好看,表演逼真。觉得碧波颇有艺术培养前途,是个好苗苗,就很喜欢碧波。碧波也很羡慕和崇拜陈老师的艺术。吴碧波经常到陈老师家玩,看陈老师练功,受到陈老师的艺术影响,她们的感情更加密切。一次,陈素真同志对碧波说:“小妮,跟我上郑州吧,我教你学艺,你愿意不愿意呀?”吴碧波听了受宠若惊,拼命睁大眼睛,激动地望着陈老师,话也不知该怎么说才好,只是一个劲儿点头。他开始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因为跟“河南梅兰芳”、“豫剧皇后”陈素真学艺,是她早已梦寐以求的愿望,今天突然实现了,并且是陈老师亲口说出了她想说而又不好意思说出的话,她怎不感到十分激动呢?1949年吴碧波就跟随陈素真同志到郑州群星舞台演出。陈素真同志演戏她配戏,没有角色时就在台下观看陈老师的表演艺术。有时陈素真同志休息,她就演陈素真的戏,很受郑州观众的好评。有的说她演的睁眼看着像陈素真,闭眼听也像陈素真,还有的干脆说:“给她叫小陈素真吧!”群众越说吴碧波越热爱陈派艺术,她们关系就越融洽,就在这一年吴碧波正式拜陈素真同志为师。陈素真同志将她的名字由“桂玲”改为“碧波”,希望她的艺术像碧波荡漾,引人入胜。

豫剧演员吴碧波直播间(一株永不凋谢的艺术之花)(13)

常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吴碧波懂得这句话的道理,她并不因拜了名师而盲目骄傲,固步自封,而是把名师陈素真视为自己学习的楷模,立志要把陈派艺术的真谛学到手,变为自己的东西,逐步掌握戏剧表演艺术的规律,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演出服务。因此,她向陈素真同志学习的实践中,时时注意学习老师演唱中的一举一动,一招一式,一腔一调,重点掌握要领,从中细心观察,总结出规律性的特点来,又努力做到心领神会,融会贯通,学而不死,仿而有创。学生吴碧波学习认真刻苦,老师陈素真同志艺高德也高,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艺术精心传授给碧波。他亲自为吴碧波排演了她的优秀剧目《三上轿》、《叶含嫣》、《霄壤恨》、《宇宙锋》等。在排演中,陈素真从严要求,指点有方,吴碧波一丝不苟,心领神会。吴碧波同志通过和艺术大师陈素真同志长期共同排练和演出,通过他刻苦努力的学习和陈素真同志的精心传授,逐步学习和掌握了陈派的一些艺术特点,粗略的概括起来就是“魅”、“美”、“甜”、“真”几个字。魅不魅在眼上,眼神是演员的窗口,眼睛不能传神,就打不动观众;美不美在身上,常言九龙口一站就知道演员的功夫有几年;甜不甜在嘴上,唱念白都要清、准、圆;真不真在心上,演员对于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性格、处境要有内在的体会,要心中有数,尽可能准确表达出来,要含而不漏,含而不过,排练时要宁过勿欠,功夫练到家,舞台上表演时要宁欠勿过,不要为了换取廉价的掌声而故意卖弄。陈素真同志将那些台风不正的演员的轻狂卖弄,讽刺为“洒狗血”。他要求要有艺术的真实感,演龙像龙,演虎像虎,不要欺骗观众,要对得起观众。吴碧波把陈老师多年的艺术体会和谆谆教诲,视为珍宝,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身体力行,学以致用。

豫剧演员吴碧波直播间(一株永不凋谢的艺术之花)(14)

吴碧波不但认真学习陈素真同志高超的艺术,而且注意学习他刻苦好学、不断进取、忠于艺术的精神。吴碧波看到久负盛名的陈老师,每天四五点钟就起来练功,就是夜夜演出也从不间断。陈老师演《柳绿云》中有踢司带的动作,女扮男装要穿高底靴,为了演好戏,他整天穿着高靴走路,做无数次的踢司带的练习。陈素真同志对艺术严肃认真、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精神,对吴碧波启发、教育很大,使她认识到人生有涯,艺海无边,忠于艺术是演员的天职,决心以陈老师为榜样,在戏剧艺术事业上搞出一番成就来,来报答党的培养教育和陈老师的殷切期望。

豫剧演员吴碧波直播间(一株永不凋谢的艺术之花)(15)

在党的培养和教育下,吴碧波自觉成长为党的一个文艺战士,为工农兵群众辛勤进行演出活动,走过了一段艰苦而又光荣的曲折历程。1950年她和陈素真同志一起随军南下,到许昌、武汉一带演出。1951年,她参加了河南省军区后勤部“联艺剧团”。1953年她随省军区“联艺剧团”转到地方,改编成“河南省人民剧团”。1954年她所在的河南省人民剧团又与整编后的省歌剧团合并成立了河南省歌剧团。1956年河南省歌剧团又与香玉剧社合并建立了河南豫剧院,下设一二三团,这时吴碧波同志被分配到河南豫剧二团。不平凡的经历,提高了吴碧波的艺术,也提高了他的思想。1956年她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多次被评为劳模、先进工作者,出席了人代会、政协会,参与管理国家大事。在1956年全省戏曲会演中荣获演员一等奖。

豫剧演员吴碧波直播间(一株永不凋谢的艺术之花)(16)

吴碧波在她复杂的艺术实践中还体会到,艺术要发展,豫剧要革新。使她感受最深的是1950年,她随陈素真老师在武汉演出时,全国许多剧种的名流都云集武汉三镇,他们观摩了京剧名流尚小云、童芷苓、赵燕侠、李玉茹等人的精湛表演,深深感到豫剧“俗、土、粗”的弊端亟待克服和革除,否则就不能适应戏剧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形势。豫剧应该向京剧的“高、精、细”方向发展。戏曲表演艺术家陈素真同志,在克服豫剧的“俗、土、粗”的弊端,向“高精细”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被田汉同志称赞为戏曲表演艺术家。吴碧波效法陈素真同志,为豫剧的革新和发展,也进行了大胆尝试。

豫剧演员吴碧波直播间(一株永不凋谢的艺术之花)(17)

同时,吴碧波在复杂的艺术实践中,也较多接触了豫剧各流派的代表人物,真是群芳争艳,各有千秋。她为了豫剧的革新和发展,不拘泥于流派的局限,取各流派艺术的精华,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她在电影舞台艺术片片《花木兰》中,塑造花木惠这一勤劳善良少女形象时,就揉进了常派艺术的一些特点,同时他主张对前辈一人的艺术成就采取学习、继承、创新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既不生搬硬套,又不脱离传统,做到学而不死,仿中有创,从而形成了他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

豫剧演员吴碧波直播间(一株永不凋谢的艺术之花)(18)

那么,吴碧波的独特艺术风格究竟是什么?概括的说就是,她的唱腔既有祥符调的醇厚韵味,又有豫西调的优美声腔,既热情奔放又俏丽委婉。她的表演既泼辣明快、洒脱飘逸,又生动自然、细腻真实。她能准确把握剧情发展和角色的性格特点,恰到好处运用戏剧的程式和声腔,真实、自然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使观众的感情与角色的感情发生共鸣,融为一体,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吴碧波的这些艺术特点,她对祥符调和陈派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她对豫剧的革新与创造性发展、她的艺术成就,集中表现在他的代表剧目《穆桂英》、《香囊记》、《宇宙锋》、《七品芝麻官》的演唱之中。

豫剧演员吴碧波直播间(一株永不凋谢的艺术之花)(19)

在省豫剧二团改编、排演的《穆桂英》中,吴碧波饰演穆桂英,她经过不分昼夜的练功,终于突破自己青衣花旦的老行当,饰演刀马旦这一新行当。在唱腔上他克服不识谱的困难,大胆进行改革,将陈派传统剧目《三上轿》中“崔家女……”这一段的唱法,加上点跳跃性的旋律,运用到“穆桂英占高山”这一段唱中,显得激昂、奔放、喜悦、动听,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她在“劝小将”这一唱段中,虽然运用了传统唱法上的花腔,却恰如其分表达了穆桂英爱慕忠良之后杨宗保的少女之心,合情合理,使人听了毫无做作、轻浮之感,加上她泼辣明快、洒脱飘逸而又生动自然、细腻真实的表演艺术,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连演上百场屡演不衰,许多剧团要求排演这个剧目。在1959年全省戏剧调演中,《穆桂英》一剧获得了剧本、导演、演员三个一等奖,灌了唱片,拍了电视,至今一些戏曲学校的教材戏还是《穆桂英》。《穆桂英》的演出成功,极大鼓舞了致力于探索豫剧改革的吴碧波,为她增添了信心了力量。

豫剧演员吴碧波直播间(一株永不凋谢的艺术之花)(20)

在对传统戏《香囊记》的改编、革新中,吴碧波和编剧、导演以及其他演职员一起,大胆地大刀阔斧地剔除其色情、迷信的糟粕,保留其精华,并加以改造,使之成为一个活泼健康的喜剧。由过去突然冒出一个人坐轿改为周凤莲坐轿,又把二人抬轿改为四人抬轿,声势大,更符合实际。坐轿的表演也比过去曲折复杂了,增添了上坡、下坡,挑帘瞭望,轿内太热脱衣裳、扇扇子等,充分表达了周凤莲这个热情奔放、活泼开朗、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少女形象。在表演上,吴碧波还敢于打破传统程式不落俗套,大胆革新。如周凤莲一出场,她就利用手帕在手上转动,表现她天真浪漫的性格,改变了过去花旦出场整鬓、理衣等一般程式动作。她又吸取了《洛阳桥》中辫子功的表演,让周凤莲拿住辫子唱道:“二十岁的老闺女还未出门”,然后天真带气的把辫子甩出去。这样唱加表演,既不是为唱而唱,也不是为表而表,使唱表有机结合起来,使演唱更加合理,更能表达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过去的《香囊记》把周凤莲演成一个疯妮、泼妇、二百五,故意发疯、卖弄,换取廉价掌声。而吴碧波一反旧俗,把周凤莲演成一个天真活泼、性格开朗、奔放而又懂大礼的大家闺秀,使人觉得疯妮不疯,倒是个性情直爽、活泼可爱的妙龄女郎,获得了良好的喜剧效果。

豫剧演员吴碧波直播间(一株永不凋谢的艺术之花)(21)

电影戏曲片《七品芝麻官》中的诰命夫人,是一个复杂而又难度大的角色。有人说她是花旦,有人说她是正旦,更有人说她是个“混合旦”,众说纷纭,不一而足。吴碧波在导演杨兰春等人的热情鼓励下,迎难而上,大胆革新,努力塑造好这个崭新的角色——混合旦。为了演好诰命夫人,她细心琢磨剧本,把握角色地位、性格以及剧情的发展,将角色表演分为三个单元:一表现她“贵”,二表现她“恶”,三表现她“狂”。在表演情绪上,她按照剧情发展和三个表演单元,也做了相应安排:贵而喜,恶而怒,狂而泼。找到了这样内外两条线索,为她塑造好诰命夫人这个混合旦理出了路子,做到心中有数。在演出中,为了塑造好这一艺术形象,她煞费苦心,使尽浑身解数,结合前半生的实践经验,运用传统的唱念做表基本功和陈派艺术魅、美、甜、真的合理内核,同时大胆革新,打破行当局限性,运用各种行当的表演程式和唱腔特点,使诰命夫人的形象更生动、更鲜明,深受广大观众的赞誉,而且她自己也在艺术上得到很大提高,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又迈进了一大步。

豫剧演员吴碧波直播间(一株永不凋谢的艺术之花)(22)

吴碧波对豫剧的革新和发展,还表现在她是我省豫剧界最早演出革命现代戏《白毛女》、《刘胡兰》的主要演员之一,为豫剧现代戏的发展,树立了光辉的范例。

豫剧演员吴碧波直播间(一株永不凋谢的艺术之花)(23)

吴碧波对豫剧事业的贡献,不仅表现在她对豫剧传统艺术的学习、继承和创造,对豫剧的革新和发展以及她的辉煌艺术成就上,而且表现在他的高尚的艺术情操上。她常说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小角、配角都能演好才是一个好演员。他认为配角不是配搭、凑数,主角配角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每个角色都演好了,这一台戏才算成功了。她在《三哭殿》中饰演的西宫詹妃,并不是主角,而且戏不多。但是她在演出中唱、做、念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给观众留下了不可忘却的印象。

豫剧演员吴碧波直播间(一株永不凋谢的艺术之花)(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