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6 陈华 时拾史事

话说周天子大权旁落之余,只能坐困洛城,对四方诸侯争城占地、兴邦灭国全没脾气。不过,周天子虽没了君临万邦的威风,但其几百年天下共主的边际效应仍然可资一用。在横扫六合的力量尚未积聚的春秋时代,谁拥有了这种力量,谁就居于君臣大义的至高点,可以奉天子以讨不臣,哪怕是挂羊头卖狗肉,也挑出了一块晃人眼球的金字招牌。于是,本着拿来主义的最高境界,周天子被一次次“尊王攘夷”忽悠得感激并痛苦着。当然,每次忽悠的结果毫无例外的是周王朝的威权江河日下,方伯霸主的实力蒸蒸日上。

那么,第一个登上霸主高台的齐桓公是如何成就春秋首霸的赫赫功业的?

作为战国七雄中最后一个被秦国灭亡的大国,齐国历史上曾有过两任桓公。一个是武功卓著的姜姓吕氏齐桓公小白;一个是文成武德的妫姓田氏齐桓公午。有意思的是,这两个人如果从娘肚子里算的话,本来都与诸侯无缘,只是个公子命。但是偏偏时势造英雄,一个遇到君上哥哥被人杀了,一个干脆杀了君上哥哥,然后坐拥齐国。

齐桓公2.0上位伊始就遭遇了国内政局混乱和诸侯列国乘机干涉的内忧外患,不得已奋力抗争,直到夺取了燕国的桑丘后,才逐渐改变了被动挨打的局面。且田午最大的贡献是为了招揽天下贤才名士,集列国智慧应对天下诸侯,首创性地在齐都临淄稷门附近设立了中国第一所官办大学堂“稷下学宫”。如此文治武功,实属乱世里的一朵奇葩,本可被后世永远传唱的,可惜他到底不如“一招鲜吃遍天”的齐桓公1.0,毕竟人家春秋首霸的招牌太亮了,足以秒杀任何侵权的后来者。

齐桓公小白生于何年已无从考证,只知道其公元前685至前643年在位,为姜齐的第十五位国君,是姜子牙的第十二世孙,齐僖公禄甫的第三个儿子。

齐桓公重用管仲首霸诸侯(齐桓公的春秋首霸职场上位史)(1)

齐桓公像

僖公死后,那位英俊魁梧、仪表堂堂且无比迷恋妹妹文姜的诸儿顺利接位,史称襄公。襄公起初治国也算上心,特别是领兵灭了纪国(今山东寿光),一举报了齐国人念念不忘的九世之仇(传齐哀公为纪侯构陷被周夷王烹杀,齐人不敢报怨周天子,只好找冤家纪侯算帐,经过九代齐侯的努力才收全功),使拓土开疆的齐国更加强大。得胜后的襄公日益骄横,在妹妹文姜和妹夫鲁桓公回门时,指使公子彭生杀死鲁桓公,然后再杀彭生顶罪,之后与妹妹乱伦。这也为诸儿之死埋下了祸根。

诸儿与文姜情热之时,冷落了宫里的连妃。而连妃的哥哥连称正因为襄公失信于他而怀恨在心,于是宫中府中迅速结成倒襄联盟,计划事成后推举那位待遇等同公子的二世祖公孙无知上位。就在连称准备动手之时,襄公碰巧打猎时摔伤了脚(有说是他撞上了彭生的冤魂吓的),正在防卫不严的离宫歇脚(估计是连妃报的信)。一切都若合符契,连称等人摸黑杀进离宫,将襄公和忠心护主的仆人乱刀砍死后,扶无知做了齐侯。

不成想,无知只会给连妃暖被窝,却无法驾驭国中世卿国氏、高氏,加之连称等人搞阴谋是内行,治国却是外行,很快就被齐国的贵族集团灭了。城门失火,难免有池鱼之患。襄公的两个弟弟纠和小白生怕角力双方杀红了眼吃瓜落,就分别在自己老师鲍叔牙、管仲的保护下,逃到各目的外公家鲁国、莒国(今山东莒县)避难。

好不容易齐国内乱平息,国、高两氏召集贵族公议,因襄公无子,决定迎回纠和小白,从中选出侯位继承人。

国、高两氏族长本意是向着小白的,可又怕别人不服,只好偷偷让人先一步给小白送信。小白闻信,忙向莒侯借兵,带着鲍叔牙一起,间道回国。那边管仲也知道信儿了,忙建议纠从鲁国借兵,而自己则利用鲁近莒远的地利,先一步在必经之路上截住小白。纠愉快地接受了建议。

话说小白带着莒人正偷偷地向齐国进发,忽然前面管仲带人挡住了去路。管仲对小白说:“你的哥哥纠已经到齐国了,公子还是从哪儿来回哪儿去吧!”小白哪肯被管仲忽悠,坚辞不回。管仲索性一不作二不休,对着小白抬手一箭,看到小白中箭翻倒口喷鲜血后,掉头就走。先秦时没有文武之分,很多出将入相的人都有舞刀射箭的本领,管仲也是个中翘楚,平时对自己的射术很自信,哪知这次却失手了。

齐桓公重用管仲首霸诸侯(齐桓公的春秋首霸职场上位史)(2)

管仲像

原来,管仲忙中出错,箭射到了小白的青铜衣带钩上,虽然余劲犹在,却不伤人。而小白更是个急智之人,生怕管仲再补一箭,忙抓住箭杆并咬破舌头口吐鲜血顺势仰倒车中,整个动作一气呵成全无破绽,难怪管仲这样的高手都没看出来。小白手下自然忙乱,顾不上追杀管仲,都护在小白周围,忙着抢救。哪知小白觑到管仲走远,立起身来扔掉箭支,对着管仲的背影发誓,要杀了他报射钩之仇。鲍叔牙见状却说:“公子先莫谈报仇的事,想那管仲自诩神射,见公子中箭,必以为齐侯非纠莫属。我们正可趁其得意缓行之时,急回临淄,大事可成!”小白正有此意,于是二人撇下大队,只带了少数从人,向临淄城飙车而去。

国、高二氏接着小白,正中下怀,忙不迭地将小白扶上宝座。小白一上台,就命令鲍叔牙为将,率兵对抗护送公子纠的鲁国人。

公子纠和鲁庄公听了管仲的回报,认为大事成矣。鲁庄公虽是鲁桓公之子,却比鲁桓公有想法,他希望通过扶纠上位,借机要回失地。现在眼看就要大功告成,怎不喜欢?于是,点齐鲁军向临淄进发。

哪成想大军刚到乾时(今山东桓台),早已恭候多时的齐军猛地杀出,四面合围。危急时刻,大将梁子夺过鲁侯旌旗将齐军主力引开,鲁庄公在曹沫等将保护下仓惶逃回曲阜。齐军乘胜杀入鲁国境内。鲁庄公赔了夫人又折兵,只好向鲍叔牙求和。

鲍叔牙派大夫隰朋到曲阜对鲁庄公说,小白不想再见纠了,你们真要想求和的话,就帮我解决了纠和他的随从吧,只是管仲必须交给齐国,齐侯还指着他报射钩之仇呢。鲁庄公无奈只好杀了纠,纠的家臣召忽一见主子死了,二话不说就抹了脖子。管仲冷冷地看着这一切,默默地走入鲁国人为他准备的槛车。此时的他,已从没有杀死小白的遗憾中清醒过来,知道自己辅佐纠的使命完结了,另一个崭新的自我即将重生。他从隰朋的话里听出鲍叔牙的暗示,他相信他的未来仍在齐国。

就在管仲匆匆奔向齐国不久,鲁国大夫施伯就找到鲁庄公说:“管仲是大才,鲁国不能用则除之,若归齐国必为鲁患。”鲁庄公随即派军追杀。哪想到管仲逃跑的功夫一流,他让解差们在歌声中忘我疾行,早离开鲁境多时了。

果然,管仲在齐国迎来了第二春。小白经过鲍叔牙的开导,不仅不记仇,还任用管仲为相,命他主持国政。

齐桓公重用管仲首霸诸侯(齐桓公的春秋首霸职场上位史)(3)

管鲍之交

这里,咱们不得不为鲍叔牙点个赞。此公看人的眼光真是深入骨髓。因为管仲此前的表现就像扶不起的阿斗,做买卖赔钱还爱贪小便宜,打仗时逃的比兔子都快,对此,鲍叔牙却说,那是因为管仲家庭条件不好,还有老母要赡养,自己和他交朋友吃点亏没啥,别看管老二现在不咋的,总有一天会一飞冲天的。这一刻,鲍叔牙并不因为自己押对了宝而沾沾自喜,反而将落难的老朋友推荐给了野心勃勃的小白,这才造就了一段君臣际会的霸业传奇。管鲍之交也从此成为君子之交的代名词。

管仲知道齐国的优势在于毗邻大海,渔业、盐业和商业发达,因此他在主政改革中提出了最被后人漠视的“以商止战”的治国思想,主张国家内政的关键就是发展商品经济,让国民富裕而不致反叛。对于各诸侯国,则要扩大跨国贸易,并以军事威慑力相互制衡。在此基础上,他大搞四民分业以促进社会分工,均田分力以提升农业产量,整顿税传(提供给商人住宿的驿舍)以招商引资,藏富于民以刺激消费,甚至创设女闾(娼寮)以佐国用。别看他自家做买卖赔本赚吆喝,经营国家却日进斗金,齐国迅速“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国力大增。同时,管仲改革行政区划、以法治国,整顿军制,寓兵于农,使齐军做到了“守则同固,战则同强”。

管仲非常重视人才,他不仅让地方上推选“慈孝”“聪慧”“拳勇”出众者为官,还在朝堂上向齐桓公荐举隰朋、宁戚、王子城父、宾须无、东郭牙等人,说“举动讲规范、进退合礼节、言辞刚柔相济,我不如隰朋,请封他为大行,掌管外交;垦荒筑城以聚人口、辟田耕作以增收入、发挥土地最大效益,我不如宁戚,请封他为大司田,掌管农业;治军严明、带兵有方、统帅三军、视死如归,我不如王子城父,请封他为大司马,掌管军事;断案公平、判决适当、不诬陷杀害无辜,我不如宾须无,请封他为大司理,掌管刑律;犯颜进谏、忠于社稷、不避死亡、不挠富贵,我不如东郭牙,请封他为大谏官,掌管督察。这五个人的专长,我都比不了。君上若想富国强兵,就必须重用此五人”。桓公同意管仲的建议,并按照他的提名组阁。

经过管仲的不懈努力,齐国臻于大治,终于可以放心地走上争霸的星光大道了。当然,后来我们知道在以后的争霸事业中他同样智计百出,集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于一身,还被誉为“法家先圣”。

好了,言归正传。管仲改革成功后,就该退居幕后,让猪脚小白唱大戏了。

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改革初见成效后,就有些飘飘然地准备露一小手了。桓公二年(前684年),他不顾管仲操之过急的劝说,派鲍叔牙率军再伐鲁国。在小白心中,鲁国近在咫尺,是齐国称霸的直接障碍,必除之而后快。

齐鲁两军会战于长勺(今山东莱芜)。这次鲁人怀着对乾时之战的旧怨有备而战,且鲁庄公任用善于把握战机的曹刿为将,严阵以待。骄狂的齐军先后发起了三次冲锋都被鲁军逼退,士气渐衰,鲁军乘势反击,齐军败衄,望风披靡。这就是“一鼓作气”典故的由来。

齐桓公重用管仲首霸诸侯(齐桓公的春秋首霸职场上位史)(4)

这次失败给了桓公当头一棒,让他看清了形势,也认识到现在和鲁国摊牌时机尚早。于是,他更加信任管仲,君臣一起埋头若干,振兴齐国。其间,齐国以战代训,灭亡了曾经在小白逃亡途中给脸子看的谭国(今山东章丘),谭侯奔莒。可见,小白还是很记仇的。

桓公五年(前681年),小白觉得家底厚实了,拳头硬了,该拉出去操练了。

于是,小白广发英雄贴,邀请诸侯在北杏(今山东东阿)会盟。有周以来,并非没有会盟,但是以前会盟都是周天子主持或特批的,这一次北杏会盟,不知周天子是否允准,结果只有宋、陈、蔡、邾(今山东邹城)四国国君与盟,小白心里有些不爽,看来自己的号召力还不够嘛。为了刷存在感,他顾不上协力平息宋国内乱的初衷,而是将兵锋直指接了盟贴后不来赴约的遂国(今山东宁阳、肥城一带),国小力弱的遂国难当齐军雷霆一击,瞬间解裂,成为了齐桓公首开以诸侯身份主盟的祭品。

虽然,第一次会盟勉强成功,但小白和管仲知道天下诸侯未必心服,甚至还会腹诽齐国只会欺侮遂国那样的小国,会盟不过是齐国称霸的遮羞布罢了。然而不久后发生的一次齐鲁会盟却让小白的形象大为改观。

同样是桓公五年,齐国再次发兵鲁国,鲁国战败(经过管仲料理的齐国已非吴下阿蒙,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权谋都会黯然失色),鲁庄公请求割地息战,齐桓公愉快地答应了,双方约定在柯地(今山东阳谷)会盟。起初,双方谈的是鲁国割地事宜,孰料登台歃血那一刻,却风云突变,鲁庄公的陪臣曹沫趁人不备拔出暗藏的匕首劫持了齐桓公,要求齐国归还侵自鲁国的汶阳之田(今山东泰安)。小白憋屈地答应了。事后,小白觉得鲁人失信且挟制自己很没面子,就想不归还土地并杀掉曹沫。管仲劝谏说:“不给汶阳之田,只是逞一时之快。会失信于诸侯的!”结果,齐桓公爽快地将汶阳之田还给了鲁国。诸侯们知道此事后,都认为齐桓公讲信誉,靠谱,一些小国都想着依附齐国了。

此时的小白认识到,很多诸侯国都有实力,灭之不易,要想将他们拴在齐国的战车上,对自己顶礼膜拜,必须要擎起“尊王攘夷”这面大旗,借周天子的名义凌驾诸侯之上,借驱逐戎狄整合诸侯的力量,一者卫护华夏族的文明,二者实现自己的霸业。

桓公六年(前680年),曾参加“北杏会盟”的宋国背盟,齐桓公约请曾参加“北杏会盟”的陈、蔡二国共同出兵伐宋

与以前会盟不同,这一次为了获得周天子的支持,唱响“尊王”主旋律,齐桓公事先派人卑辞厚币地去朝拜周天子,说宋国不服王化,擅立国君,请周天子降罪。门庭冷落的周天子正想借齐国的力量来崇树天子威望,遂答应齐桓公的要求,派大夫单伯率王师,会同齐、陈、蔡三国合兵伐宋。宋国看到齐国打着周天子的旗号来讨伐,不想背负抗拒王师、与天子作对的罪名,请求归顺王室并与诸侯和好。齐桓公觉得这种“拉大旗作虎皮”的模式比自己直接出兵更有效,便在第二年冬天,又拉着单伯,约集卫、郑、宋三国国君一起在鄄地(今山东鄄城)会盟。各国看到连周天子都支持齐国,遂共推齐桓公执牛耳为盟主。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在“鄄地会盟”上开始确立,称霸之路从此一片光明。

桓公八年(前678年),齐又约集鲁、宋、陈、卫、郑、许、滑、滕等国在幽地(今河南兰考)会盟 。会上大家公推齐桓公为盟主。此时的小白在尊王的旗号下逐渐坐稳了霸主的宝座,而且手下的小弟也越来越多。

不仅各路诸侯看好桓公,就连各国权贵也将齐国作为庇护所。桓公十四年(前672年),陈厉公之子妫完因惧祸奔齐,桓公甚爱之,欲任为卿,妫完力辞,乃为工正,并改田氏。田完娶妻时,卜人说他“八世之后,莫之于京”,果不其然,他的八世孙田和完成了代齐大业,使姜姓吕氏齐国嬗变为妫姓田氏齐国。这是后话,按下不表。

此后,齐桓公的工作重心将转向“攘夷”。此时的中国,由于周天子势衰无法统合诸侯共抗戎狄,戎夷部落开始侵入中国,华夏族与戎夷部族的矛盾日益突出。既然周天子做不来攘夷统帅,小白先生迎难而上,主动扛起攘夷大旗,出兵放马,誓与戎夷血战到底。

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年),活动在今天河北北部的山戎攻打燕国,燕国向齐国求救,齐桓公出兵北逐山戎救援燕国,一直打到孤竹(今河北卢龙)才得胜凯旋。燕庄公亲送齐桓公回国,一直送到了齐国境内。桓公说:“诸侯相送不能出境,我不可以对燕无礼。”于是把燕君所到的地方割给了燕国,称燕留,还叮嘱燕君学习先君召公忠勤王事。诸侯听说此事,纷纷点赞齐国。其实,边境之地的归属在当时本就模糊,慷慨一下又如何?关键是叮嘱燕君时的口气俨然天子驾临。不过,当时没人在意,认为盟主就是这个范儿。

四年后,周公后裔建立的邢国(今河北邢台)被狄人攻破。军情危急,桓公率宋、曹二国之君各率兵马共同救邢。击退狄人后,桓公又把邢国都城迁到靠近齐国较为安全的夷仪(今山东聊城)

。不久,狄人又侵犯卫国,养鹤高手卫懿公死难,齐桓公考虑到卫国君亡国灭,须重新建国,便于翌年(前658)春在楚丘(今河南滑县)东帮助卫国修筑新都,使得卫国在黄河南岸得以

重生 。这就是齐桓公“存邢救卫”的赫赫功勋。孔子对齐桓公的霸业不感兴趣,却对管仲辅弼桓公攘夷的功勋赞不绝口,说“没有管夷吾(管仲字),我们这些人都要披发左衽,成为戎狄了。”后世儒家也跨越门户之见,对管仲严守“夷夏之防”,卫护华夏文明歆羡不已。

眼见的齐桓公打遍中原无敌手,颇有些志得意满。桓公二十九年(前657年),桓公和蔡姬泛舟湖中,年轻的蔡姬淘气晃船,在陆地上纵横捭阖的桓公在水面上却心虚得很,忙阻止蔡姬。蔡姬不听,仍晃个不停。桓公下船后大发雷霆,命人把蔡姬送回其娘家蔡国。蔡侯见妹妹哭哭啼啼地被从夫家赶回来,也不高兴,立马把蔡姬又嫁给了别人。桓公其实是喜欢蔡姬的,只想让她回家反省反省,过些时候再接回来,谁想蔡侯如此处置,太不给盟主面子了,不禁大怒,遂起兵讨伐。蔡国恐惧,知道中原诸侯都不是齐国的对手,就投靠了楚国。楚国觉得这是逐鹿中原的大好机会,就发兵攻郑救蔡。齐桓公知道,当时天下如果还能找出一个敢于和齐国叫板的国家,非楚国莫属。自己真要打遍天下的话,楚国是个绕不过去的坎,早晚要见个真章的。于是,桓公再次召集联合国军在阳谷会盟,商讨伐楚救郑。

桓公三十年(前656年)春,齐桓公率领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国联军先对楚国的盟国蔡国大张挞伐;接着,又率大军联合进攻楚国,迫使楚国在召陵(今河南漯河)订立盟约,楚国答应向周天子称臣和贡献苞茅,史称“召陵之盟”。由于楚国在当时中原各国眼里与蛮族无异,故此,迫降楚国也可算作攘夷之举。当然,实际上齐楚之间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战争,楚国人只是迫于齐国之强,暂时收敛,一旦中原势弱,楚人很快就会卷土重来。

齐桓公重用管仲首霸诸侯(齐桓公的春秋首霸职场上位史)(5)

葵丘会盟的塑像

桓公三十一年(前655),周王室发生更立太子之事。周惠王驾崩,其后欲废太子郑而立王子带,太子郑求助于齐桓公。天子废立,可是天大的功劳,齐桓公二话不说,约集鲁、宋、卫、许、曹、陈等国在洮(今山东曹县)会盟,重申首止(今河南睢县)会盟精神,扶太子郑上位,是为周襄王。此时的襄王对齐桓公的感激之情可谓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四年后,当齐桓公与各诸侯国在葵丘(今河南民权、兰考一带)会盟时,周襄王特派宰孔封齐桓公为方伯,赐周王室祭祀太庙所用的胙肉、彤弓矢及天子车马,这是周天子给诸侯的最高奖赏,说明周襄王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齐桓公的霸业已达到颠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盟会上,桓公代周天子发号施令,在盟辞中规定了“五禁”条款:

一是诛杀不孝之人,勿改变已确立的太子,不要以妾为妻;二是尊重贤能之人,培育人才,大力表彰那些有德行的人;三是尊重老人,爱护孩童,不忘来宾和旅客;四是士不能世世为官,官吏的事情让他们自己去办,不要独揽,取士一定要得到能人,不专杀大夫;五是不要故意设堤坝,不要阻止别国来籴粮,也不能不报告天子就封国封邑。

五禁作为见诸史册最早的国际公约,涉及当时诸多重大的内政问题,特别是禁止互相攻伐、废嫡立庶和提倡尊贤使能、尊老爱幼等,显然是对春秋以来各国内政外交的总结,其主旨是维护周礼,稳定“国际”秩序,这在当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同时,五禁涵盖了水利、粮食买卖等经济民生问题,鲜明地反映出日益发展的经济趋势正改变着各自为政的割据局面,逐渐打破了旧有的经济壁垒,也说明齐桓公主持的盟会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有趣的是,一向耻谈齐桓晋文之事的孟子对齐桓公的丰功伟绩不感兴趣,却将“五禁”收入书中,足见五禁的有关规定确实反映了时代的需求。

当然,齐桓公也难脱越俎代庖之嫌,干了或想干一些本该周天子干的事,谁叫这位伯舅手眼通天呢。据说,“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齐桓公搞会盟不过瘾,还想搞封禅大典,完全把自己当成了周天子,这可急坏了管仲。管仲只好糊弄说,封禅大典只有在风调雨顺、有凤来仪的时候才能举行,现在天下汹汹、豺狼纵横,搞不得的。齐桓公只好作罢。

管仲为齐桓公的霸业操持了四十年,自己也很会享受,不仅家资丰厚,拟于王室,而且在家中公然设有“三归”“反坫”。其中,“三归”是三座用来观景的高台;“反坫”则是供放置酒器用的土台,这两样东西是当时只有天子或诸侯才能使用的。管仲只是卿大夫,却如此僭越,不能不说礼崩乐坏,可见他所提倡的尊王归根结底只是个幌子。对于管仲的逾制行为,齐国人却不以为侈。难怪孔子会对此吹胡子瞪眼地说:“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把管仲的好处全忘了。

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年),革命了一辈子的管仲病笃,桓公问谁可以代他为相?“厨神”易牙如何?管仲回答,易牙杀掉孩子做成美味来讨好君上,不合人情,不可以。桓公又问卫公子开方如何?管仲答,开方背弃自己的亲人来讨好君上,亦不合人情,难以亲近。桓公最后问,“引刀自宫”的竖刁如何?管仲答,竖刁自宫讨好君主,更不合人情,难以亲爱。管仲知道桓公对易牙等人异常宠爱,可为了桓公好,希望他能够远离三侫。可惜,曾经奉管仲的话为圣经的桓公在三侫的事上,却听不见管仲的遗言,仍须臾离不得三人

桓公四十二年(前644),戎人攻打周王室,天子遣使告急于齐,桓公令各国诸侯发兵救周。翌年,齐桓公重病,公子无亏、昭、潘、元、商人各率党羽争位。在位四十三年的桓公竟然没能处理好继承人问题,不能不说管仲诸臣的失职,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好色的齐桓公多内宠,无法确定继承人,当断不断,最终遗祸家国。易牙、开方、竖刁三人各有所属,他们拥兵作乱,隔绝内外,使齐桓公活活饿死宫中,可怜桓公临死前才后悔不听管仲之言,自贻伊戚。桓公的尸体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尸虫都从窗子里爬出来了。在国、高等卿大夫的干涉下,新立的齐侯无亏才把父亲桓公收殓。

齐桓公开创了争霸格局,而且他在争霸过程中比较讲求信用,少用诡计,以至于孔子称美齐桓公争霸是“正而不谲”。齐桓公用管仲而正道成霸,信三侫而亡身不顾,千秋以降,用人成事,用人败事,旋踵之间,不可不察。

上一期:最近比较烦的周平王

齐桓公重用管仲首霸诸侯(齐桓公的春秋首霸职场上位史)(6)

关于时拾史事

搜索historytalking 关注时拾史事,了解正史中的八卦事。时拾史事是今日头条签约作者。时拾史事读者群号 535858375,欢迎喜欢历史的各位加入群一起交流。投稿请发historytalking@outlook.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