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伟大的祖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源远流长,传承不息。古人认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不学习《诗经》,在社会交往中就不会说话。不学习礼仪,在社会上做人做事,就不能立足。

哪得梅花扑鼻香下句(怎得梅花扑鼻香)(1)

在我国古代,诗人不是一个专门的职业,诗人们都是兼职的,他们大多是朝廷官员,有的是专家学者,还有的是僧人、道士等出家人。

哪得梅花扑鼻香下句(怎得梅花扑鼻香)(2)

僧人、道士等出家人他们有着高深的佛学、道学修养,他们将这些修养融入诗中,更是具有一种特别的风味。

“怎得梅花扑鼻香”、“吹面不寒杨柳风”、“得饶人处且饶人”这三句千古流传的佳句,您知道它们的作者都是出家人吗?请接着往下看吧:

哪得梅花扑鼻香下句(怎得梅花扑鼻香)(3)

一、《上堂开示颂》

唐:黄蘖(音:niè禅师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想要摆脱尘世间的劳苦,并不是一件寻常的事情。为了方便长久地念经,需要先将串佛珠的绳结打牢靠。就如同冬季盛开的梅花一样,不经过一番彻骨寒冷,哪会有梅花扑鼻的清香?

黄蘖禅师,别名黄蘖、黄蘖希运,他自幼出家,参谒百丈禅师而悟道,终成一位大乘佛教的高僧。唐宣宗大中四年(850),黄蘖禅师圆寂于宛陵(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的开元寺。

哪得梅花扑鼻香下句(怎得梅花扑鼻香)(4)

诗的题目《上堂开示颂》意思是指,黄蘖禅师在开坛说法时,准备向信徒们传授佛学知识之前,先说的一首开场诗。

诗的前了两句,意思是想要摆脱尘俗的烦恼,通过修禅悟道而到达金刚彼岸,并不是一件寻常的事情,要想修成正果,必须从小事开始,把基础做好。为了好好念经,你必须先把串联佛珠的绳子结牢靠。

诗的后两句是借梅花傲雪迎霜、凌寒独放的特点来比喻,梅花的“扑鼻香”从何而来?黄蘖禅师独具慧眼,他认为梅花是经受过一番“彻骨寒”。

“亚圣”孟子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由此看来,这两位哲人对于成功的看法是英雄所见略同啊!

哪得梅花扑鼻香下句(怎得梅花扑鼻香)(5)

黄蘖禅师用梅花顶风冒雪开放、发出芳香,来比喻经过艰苦摸索、禅机顿悟的境地,表达了禅师劝诫世人,对待一切困难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为人做事应有梅花这般坚贞的品性。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这一名句流传千古,成为激励人们不怕经历磨难、不断进取的动力源泉。

哪得梅花扑鼻香下句(怎得梅花扑鼻香)(6)

二、《绝句》

宋: 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在参天古树的绿阴下,我系了小船,拄着藜仗,缓缓走过小桥,悠然地一路向东而去。

杏花盛开时节,绵绵细雨轻轻落下,像是要故意润湿我的衣裳,柔柔地吹拂着我面庞的,是那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温暖春风。

哪得梅花扑鼻香下句(怎得梅花扑鼻香)(7)

古人把应花期而来的风,称为花信风。一年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总称“二十四花信风”。其中清明节时期的花信是柳花,所以称为杨柳风。

志南是南宋诗僧,志南是他的法号,生平事迹不详。 南宋人赵与虤(音:yán,意思是虎怒)在《娱书堂诗话》卷上曾记载:“僧志南能诗,朱文公(是指大理学家朱熹)尝跋其卷云:南诗清丽有余,格力闲暇,无蔬笋气。”

志南和尚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春风、春雨的柔和温暖,表达出他对大自然的喜爱。全诗娓娓道来,从容不迫,展现了出家人的悠然禅意。

哪得梅花扑鼻香下句(怎得梅花扑鼻香)(8)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咏春名句,志南和尚的事迹虽然现在已经不可考证,但仅凭借这一首诗,志南和尚就足以笑傲春风了。

志南和尚作为出家人,他物随心转,境由心生,不追求物欲的享受,唯有这大自然的杏花春雨、杨柳春风,他爱之不尽,享之无穷,这杨柳春风可以说是最悠然的了。

哪得梅花扑鼻香下句(怎得梅花扑鼻香)(9)

三、绝句

蔡州道人

烂柯真诀妙通神,一局曾经几度春。

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烂柯"是个著名的典故,据南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任昉在《述异记》记载,在今浙江衢州市的东南10公里处,有一座景色幽美的石室山。在晋朝时期,有一个人叫王质,他带着斧子,来到这山砍柴。王质遇到了几位童子,他们有的在下围棋,有的在唱歌。王质很好奇,就走到近前一边看棋,一边听歌。

哪得梅花扑鼻香下句(怎得梅花扑鼻香)(10)

其中的一个童子就把一个形状像枣核一样的东西给王质,他吞下去之后,竟然一点也不觉得饥饿。

过了一会儿,这个童子对他说:“你为什么还不回去呢?”王质这才起身,他找自己的斧子时,发现那斧子的木头斧柄早已经完全腐烂了。等他回到村里,了解到那些与他同时代的人都已经去世了。

“烂柯”这个典故的意思是指岁月流逝,人事变迁,也是围棋的代称。因为这个美丽的神话故事,石室山现在已经被称为烂柯山了。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曾经引用了这个典故:“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哪得梅花扑鼻香下句(怎得梅花扑鼻香)(11)

宋朝杰出的史学家、科学家姚宽在《西溪丛语》里记载了一位神奇的道人:蔡州(今河南汝阳县)有一位道人,他非常擅于下围棋。对于自己的棋术,道人非常自信,从出山以来,下棋从未遇到过敌手。道人下棋有个特点,每次与别人对弈,总是会让别人先走一步。

后来,这位道人在一个叫做褒信的地方去世了,临终前,他将自己的后事托付给村里的一位老者。几年后,这位老者遵照嘱托为道士改葬,当他打开道士的坟墓之后,却发现里面只有空空的棺材和一些衣服。

哪得梅花扑鼻香下句(怎得梅花扑鼻香)(12)

看到这个情况,众人都十分惊奇,他们想起了道士当年曾经有一首诗:“烂柯真诀妙通神,一局曾经几度春。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诗的前两句,说明了这位道士掌握了围棋的诀窍,他棋艺高明,已经到了通神的程度,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程度呢?他苦心钻研棋艺,曾经一局棋研究了好几个春秋。

后两句写出了道士的心得体会,为什么会“自出洞来无敌手呢?关键在于得饶人处且饶人”。

蔡州的这位道人虽然我们不知道他的名字,也不知道他的生卒时间和其他事迹,但是从这一首诗来看,这是一位有着深厚修养的得道高人。

哪得梅花扑鼻香下句(怎得梅花扑鼻香)(13)

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肯定会产生一些矛盾。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呢?其中的一个办法就是“得饶人处且饶人”。

即使在自己占理的时候,也千万不要咄咄逼人,要以宽容的心态,体谅别人、宽恕别人,事情千万不要做得太绝,一定要留有余地。这样做,别人才会愿意与你交往,才会避免很多矛盾,进而也会赢得别人对你的好感。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得理不饶人的例子,他们做事不留余地,咄咄逼人,最终是害人害己,得不偿失。

哪得梅花扑鼻香下句(怎得梅花扑鼻香)(14)

以上三首著名的诗,每一首都有流传千古的佳句,都是出家人所作,有两首告诉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有一首展现了出家人的悠悠禅意,您喜欢哪一首呢?欢迎好友们一起分享、讨论转发。

我是行健不息,一位古典文化的爱好者,一位古典诗词的搬运工,请关注我,让我们一同在古典文化的浩瀚海洋里自由翱翔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