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凤英大师生平(得伟人亲自题词)(1)

"艺术家是天生的……'天生'的意思,不是指所谓'天才',而是指他实在非要做这件事,什么也拦不住,于是一路做下来,成为他想要成为的那种人。"——陈丹青

01-少年学艺,勇敢追梦

1930年的一个春天,正是油菜花开的时节,安庆龙门口韦家巷严家,一个小女孩呱呱坠地。父母给她起了个小名叫做鸿六。

安庆是黄梅戏的发源地,那里人人都能哼唱几句,小鸿六也不例外。四五岁的时候,她就开始对黄梅戏产生兴趣,跟随着大人哼唱舞蹈。

严凤英大师生平(得伟人亲自题词)(2)

严凤英的幼时师兄严继淮回忆:

"严凤英在读书,她家离我们这里,有将近三里路。她每天白天看书,晚上看戏。晚上把书一念就跑来了,就喊我,继淮哥哥,你带我去吧。我就说,去你的。一个小女娃娃家,怎么带你去。"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兴趣往往能带来极大的热情和动力,让人可以坚持下去。

严凤英对戏的热情被当地一个唱黄梅戏的高人严云高注意到了,便收了严凤英为徒,正式开始教她学戏。

严继淮回忆严凤英的天赋时,说:"我们学戏起码要学三遍……她用不着,一遍就学成了。"

严凤英大师生平(得伟人亲自题词)(3)

当时,严凤英的家族是十分保守的,当得知严凤英在学戏时,爷爷勃然大怒,家族也要以"偷唱黄梅戏"为名将严凤英坠河。幸好,有人放了一把火,严凤英趁乱逃了出去,从此踏上了背井离乡,搭班跑码头卖艺的生涯。

在这一阶段,严凤英结识了很多黄梅戏著名表演艺术家,她自己也十分刻苦,每日勤学苦练,从不松懈。

严凤英的徒弟丁俊美在采访说说起那个时期的严凤英:

"只要有空,就对着镜子学唱,学表演。在我8岁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么小的心灵里面,我就觉得,真好看,这个姐姐怎么这么漂亮?眼睛都能会说话,唱的又都那么好听。"

严凤英大师生平(得伟人亲自题词)(4)

漂亮又努力的严凤英,很快就赢得了整个戏班的喜爱。那时的她,不过15岁,还是个天真烂漫的小姑娘。谁知道,生活的磨难和坎坷,都还在后头。

在安庆唱戏时,有一位自卫队队长看上了严凤英,要娶她回去做姨太太,严凤英不肯。这个野蛮的男人就直接带着兵围住了整个戏班,架着枪,严凤英哭得梨花带雨,最终还是被抢走了。

严凤英为了唱戏,想尽了各种方式从自卫队队长那里逃出来。她披上床单,在家高声唱戏,装成精神失常的样子,最终让对方打消了这个念头。

严凤英大师生平(得伟人亲自题词)(5)

被放出来的严凤英并没有就此平安。她辗转各地唱戏,各种土豪劣绅、军官等对她的垂涎都如影随形。

一个弱女子,在如此动荡的时局里,受尽了各种折磨和凌辱,却仍然没有放弃对黄梅戏艺术的执着追求。

有时候,梦想是生活这粒种子最神奇的营养,不论外部环境有多么的恶劣,它都会有无穷的力量,让一个人坚韧地绽放。

严凤英大师生平(得伟人亲自题词)(6)

02-个性强硬,爱情坎坷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流落到南京的严凤英,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大家族子弟甘律之。

甘家是京昆世家,名门望族,实力雄厚,甘律之长相俊美,多才多艺。不仅能唱老生,还能唱小生,更是拉得一手好二胡,是不折不扣的白马王子。

自从见过严凤英,甘律之便对她一见钟情,邀请严凤英加入了自己组建的"友艺集"。二人在一起时,严凤英跟着甘律之学习昆曲《游园惊梦》,还将昆曲特有的风格融入到黄梅戏中。

严凤英大师生平(得伟人亲自题词)(7)

在这一阶段,严凤英的艺术水平得以真正的成长,对比过去,简直是脱胎换骨的存在。

同样的艺术追求让二人惺惺相惜,引为知己。但一个是出身高贵的大家少爷,是一个是流落风尘的戏子,身份的悬殊使得严凤英始终无法从甘律之这里获得真正稳定的生活,除此之外,严凤英也更想继续追逐自己的戏剧梦,继续走南闯北的演出。

1951年,严凤英回到了安庆,加入了胜利剧场。在那里,她的事业开始逐渐迈入正轨。

"严凤英在安庆,名望还是比较大的。人们都喜欢看她的戏。她不止是唱的好,因为她的嗓子很甜润,另外她扮相很美,线条各方面都很好。她的唱腔,乡土气息比较浓厚,人们都喜欢听她唱。"严凤英的徒弟田玉莲回忆道。

严凤英大师生平(得伟人亲自题词)(8)

最初,严凤英为自己受到的追捧感到得意,但很快,她就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她开始观摩别人的表演,分析自己的问题,向竞争对手讨教。

这个时期,严凤英严凤英主演的《打猪草》、《兰桥会》、《柳树井》在华东戏曲汇上演,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黄梅戏第一次亮相上海舞台,严凤英甫一亮相,立刻赢得满堂彩。

22岁的她,名声传遍了整个华东地区。黄梅戏作为一个地方戏曲也在这一时期逐渐地发展和繁荣起来。

在一次交易舞会上,她认识了安庆军区的业务骨干王兆乾。王兆乾对戏剧艺术颇有研究,极富才华,不仅研究黄梅戏和傩戏,还不断对此进行改革,创作了现代戏。王兆乾和严凤英很快相爱了,开始了同居的日子。

严凤英大师生平(得伟人亲自题词)(9)

颠沛流离的那么多年,能够遇到一位知心爱人,此时的严凤英,幸福满溢。她为王兆乾写下深情的文字:"告诉你,爱人,我誓以一切来回答你不移的爱心。"

只可惜,再炽热的感情,也抵不过嫉妒和猜忌。

1953年,严凤英跟着安徽省黄梅戏团到南京演出,因为感激甘律之对自己的照顾,想要登门道谢,王兆乾不同意,最后严凤英还是去了,王兆乾偷偷地跟了去,当面打了严凤英一耳光。

严凤英一向是个个性刚烈的人,从小为了唱戏连死都不怕,怎么可能忍受这样的侮辱,当下便和王兆乾分手了。

那个时候,她已经怀了王兆乾的孩子。

严凤英大师生平(得伟人亲自题词)(10)

在严凤英的纪录片中,王兆乾这么回忆:

"她对我的好,对我的感情,这是纯真的。她有时候像小孩儿一样的纯真。但有时候呢,她又流露出她很老练市侩的一面,她毕竟是来自旧社会,虽然她年龄比我小,是她在旧社会的经历,她饱受的沧桑,也比我多的多。我过去不理解,如果我像今天这样理解的话,我们之间也不可能分开了。"

50年代初,严凤英生下了自己和王兆乾的孩子。在那个年代,未婚生子是一件很出格的事情,但是严凤英却不在乎。甘律之对这个个性鲜明的女人既同情又欣赏,一直陪在她身边照顾。严凤英被感动,二人于1954年结婚。

严凤英大师生平(得伟人亲自题词)(11)

"这次婚姻有报恩的成分,毕竟甘律之给过她很多帮助。"严凤英好友吴琼这样形容这场婚姻。

好景不长,这一段婚姻只维持了两年便结束了。后来,在排练《王金凤》的时候,严凤英遇见了导演王冠亚,二人一见钟情,很快就结婚了。

结婚后的二人十分恩爱,小日子和睦又幸福。

严凤英大师生平(得伟人亲自题词)(12)

03-追求卓越,终成宗师

1953年到1965年,是严凤英艺术生涯的最鼎盛的时期。

在这短暂的十三年里,严凤英主演了近20多个大戏,近30个小戏,此外还拍了3部电影。其中不乏人们耳熟能详的《天仙配》、《打金枝》、《桃花扇》、《兽玉管》、《牛郎织女》、《女骑马》、《红色宣传员》等,黄梅戏也从一个安徽本地戏中一跃成为全国人皆知的戏种,严凤英成为黄梅戏的"一代宗师"。

其中,《天仙配》打破了戏曲电影观众人数的最高纪录,黄梅戏的影响遍布了全国,董永和七仙女成为了永恒的经典。即使是放到现在,这部戏依然是谈到黄梅戏绝对绕不开的经典,能够取得如此大的艺术成就,和严凤英的努力不无关系。

严凤英大师生平(得伟人亲自题词)(13)

严凤英的好友回忆:

"她一个人唱,她能从吃饭唱到洗澡,听她在卫生间里头还在唱。所以她唱的有感情,她在琢磨人物。实际上她在提炼人物,因为,谁也不知道七仙女在天上是个什么样的人,是个什么样的心态。那完全是用人的心态,体验神的心态。"

1954年,《天仙配》戏剧电影斩获了第一届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优秀演出奖、导演奖、剧本一等奖、音乐奖,获得第二届全国优秀保留剧目大奖。

不论是在表演风格还是艺术内核,都是当之无愧的经典,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有着极大的意义。这部剧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原因有几个方面:

严凤英大师生平(得伟人亲自题词)(14)

第一,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人们挣脱了封建社会的束缚,迫不及待地追求婚恋自由。

《天仙配》这样一出讲述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戏剧恰到好处地暗和了当时的思想大潮流,"仙女下凡嫁与卖身为奴的农民"这大胆而智慧的想象,反映出极其强烈的"人性",受人追捧也不意外了;

第二,在这部戏中,严凤英唱腔十分独特,既甜且沙,时而高亢亮丽,时而深沉喑哑,无形中增加了许多韵味。

在表演上,严凤英已经经过多年的艺术生涯磨炼,再加上融合了京剧、昆曲、评剧等各种风格的创造力,她对七仙女的人物塑造更是无可挑剔,在细节之处更见功夫。一回首一抬眸,全都是精心设计,七仙女的婉转心事,才得以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荧幕前。

第三,这部剧的制作班底十分认真负责,融入了主创的许多心血。在拍摄前,导演石挥带领团队召开圆桌会议,逐一商讨和理解"天仙配"在剧本、表演、曲调、舞蹈等各方面的问题。

尽全力地保留戏曲舞台的特色,同时又将其以更和谐的方式呈现在大荧幕上,最终共同创作出了这一部臻至于善,炉火纯青的"东方神话歌舞故事片"

严凤英大师生平(得伟人亲自题词)(15)

可惜的是,严凤英的一生极为短暂,1968年,因为被指责为"文艺黑线人物",还被怀疑是间谍,不断被迫害的严凤英在家中服药自杀,抢救无效身亡,享年38岁。后来在安庆建下严凤英故居纪念馆,伟人亲自为她题写"党的好儿女"。

在严凤英死后,王冠亚守亡妻四十年,终生未再婚,令人感动。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一代艺术家,就此陨落,只有那星光一直闪耀。

有人曾说,严凤英这辈子是为戏而生的。的确,她这一生,虽短暂,但却深刻隽永,一如那戏中人,一瞬的光华,终成千古绝唱。

文/平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