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备考思维的特征及解题技巧(给年轻教师的五个成长忠告)(1)

亲爱的年轻教师朋友们,你们好!

不经意间,我身边就已经有很多“90后”教师了,并且“00后”教师也开始上岗了。随着年轻教师数量的增加,学校也显得更有活力。年轻教师相比老教师,虽然经验尚浅,但干劲十足,不论是在促进学校的发展上,还是在推动学生的成长上,都比老教师更有想法。

但是,在仔细观察了很多年轻教师,尤其是“95后”和“00后”教师的做法后,我还是有些担忧。在此,我想把我的担忧和建议一并写下来,希望对年轻教师有所帮助。

时间边界感过强,导致缺乏教育心

我承认,现在的年轻教师学历高、眼界宽,精通各种新型的教学技术,好胜心也强。但是,很多年轻教师相比老教师,都有太强的时间边界感。我并不是说树立边界感不好,我自己也有很强的边界意识,但那仅限于人际交往和生活中。

比如学校的早读时间是7点20分,年纪大的教师,都会提前5到10分钟进教室,要么招呼学生交作业,要么与学生闲聊,再或辅导个别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是,很多年轻教师则不然,他们认为,既然学校规定的早读时间是7点20分,我踩着这个时间点进教室就没问题。这确实没有问题,但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教师做的是育人的工作,不该这么计算时间。

教师早一点进教室,无非是以身作则地告诉学生:不管做什么事,如果你提前几分钟,你做准备的时间就会很充分,你做事就会很从容,成功的概率就更大。育人,就体现在这些细枝末节。可是,处处拿边界感说事,这些育人的契机就被忽略了。久而久之,一颗原本锃亮的教育心也就蒙尘了。

所以我建议年轻教师:能早到,就绝不迟到;能晚下班,就绝不提前。

美国著名的雷夫·艾斯奎斯老师,从教40年,守住他的第56号教室,从未在时间上划出边界。雷夫老师与他的学生经常提前2小时到校,放学后仍不愿离去。雷夫老师依据“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引导学生的人格成长,所以,他的学生能在美国标准测试中取得位居前5%到10%的好成绩。正是因为雷夫老师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教书育人上,他才能把每一个教育细节都做到位,他的第56号教室才创造了教育的奇迹,并且感动了整个美国。

雷夫老师也因此获得众多国内外大奖,其中包括美国“总统国家艺术奖”、1992年“全美最佳教师奖”、1997年美国著名亲子杂志——《父母》杂志年度“成长奖”、美国媒体天后奥普拉的“善待生命奖”等,他还获得英国女王颁发的不列颠帝国勋章。

教师备考思维的特征及解题技巧(给年轻教师的五个成长忠告)(2)

不喜欢孩子,导致师生关系疏离

我说句不中听的话,不少年轻人选择当教师,纯粹是因为看上教师这个职业稳定,并非出于热爱。我并不反感这种选择标准,我自己当初也并不热爱教师这个职业,但我确信的是,我喜欢孩子,所以即便不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我也喜欢与学生待在一起。慢慢地,受学生的影响,我也就喜欢教师这个职业了。

我观察了不少年轻教师,说他们对工作不负责确实很不客观,但他们心里对学生的不喜欢却能明显地表现在他们的教育教学行为上。比如,一定要等到上课铃响了之后才进教室,下课铃声一响立即逃跑似的离开教室;课间从不与学生聊天和互动,学生的任何活动也不参与;周末于学生来说犹如失联。学生若不惹事,还能相安无事;学生若惹出事来,就各种指责,胡乱评价。

由于对学生不接纳、不喜欢,年轻教师就不会把学生放在心上,更不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与学生产生共情。这样一来,师生感情就特别疏离。

陶行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杜威也说过,教师若要塑造学生,前提是学生对教师要有依赖感。

年轻老师若不喜欢孩子,我的建议是要么放弃教师这个职业,要么放低姿态与学生建立健康和谐的关系。

其实,学生对老师的要求并不高,只要这个老师真心对他们好,能看到他们的存在,能理解他们的痛苦,能对他们的言行做出及时的回应,他们就会特别喜欢这个老师。

爱发牢骚,导致产生职业倦怠感

我身边不乏这样的年轻教师:领导每次安排任务,立马就发牢骚“还让不让人活啊?真是有病”;或者上头下发的通知有些迟了,就这不满那不满。

如果发了牢骚可以立即解决问题,当然没问题,关键是牢骚发完了,事情还得自己去做,到头来还得罪人。

我不论是当初职场“小白”时,还是晋升为职场老人后,都不喜欢发牢骚。既然这件事不合理,那是否可以提出更合理的看法呢?是否可以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呢?如果回答是没有,那就立即动手干!事情做得成,还是做不成,做了才知道。

我为什么不赞成发牢骚呢?因为发牢骚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让一个人的心态变得消极。一个人的心态长时间处于消极状态,他就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

各位不妨想一想:人这一生,要工作到五六十岁才退休,年纪轻轻就产生了职业倦怠感,以后的日子可怎么办?

作为一个职场老人,我特别希望所有的年轻教师都能永葆生命的热情,保持好奇心,对自己的学生不抛弃、不放弃,对手头的工作不推诿。唯有这样,年轻教师才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成长。

教师备考思维的特征及解题技巧(给年轻教师的五个成长忠告)(3)

读书缺乏针对性,导致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

现在的年轻教师,学历都很高,读过很多书,见过很多世面,可一旦学生出了问题,他们却很难有办法解决。这又是为什么呢?

网络上流传过这样一句话:有些人,读过很多书,懂得很多道理,但仍然过不好自己的一生。同理,读过很多书、懂得很多道理的年轻教师处理不了学生的突发问题的现象也比比皆是。

原因不难理解,就是因为这些年轻教师读的书并不能指导他们解决问题,加上他们欠缺实践经验,所以问题一旦产生,他们就显得手足无措。那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建议年轻教师读书时一定要有针对性,要“功利”地读书。简单来说,就是读了能解决问题。比如自己在班级管理这一块很薄弱,那就买班级管理方面的书来读。先从“术”入手,让自己在工作上快速上手,慢慢地就能找到教育的“道”。

还比如学生进入青春期了,亲情和友情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这时他们就渴望爱情。可是,学生的身体发育程度与心理发育程度又不一致,他们对于两性交往时产生的问题还不能妥善地处理。因此,大多数教师主观上是不支持青春期学生谈恋爱的,但又不知道如何指导学生去面对他们自己的感情。这时,教师就应该积极地寻找关于青春期两性交往的书来读。这样一来,教师就能及时有效地指导学生正确处理他们的情感问题了。

谨记一句话:缺什么,补什么。既要低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

课堂立场和态度模棱两可,导致教学质量差

年轻教师不妨去观察那些教学效果显著的教师的课堂,你们就会发现:这些老师的教学效果之所以好,不仅因为他们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技艺高超,还因为他们的课堂管理特别到位。这些老师对自己的课堂有非常坚定的立场,还有非常鲜明的态度,那就是:课堂是大家的,没有谁可以任意践踏大家的课堂。所以上课时,每个人都要把时间、精力、心思聚焦在课堂上——与本课堂无关的话不说,与本课堂无关的书不看,与本课堂无关的事不做,与本课堂无关的游戏不玩。

不管上课的老师年纪有多小、经验有多欠缺,只要把课堂规矩立起来,并且认真执行,学生就能在课堂上集中精力搞学习,学习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回想我自己年轻时,尽管对工作满腔热情,但还是经常受到打击。我承认我也沮丧过,并且走过不少弯路,但我从来没放弃过成长。每当我被眼前的问题困扰时,我就拜身边的同事为师,向他们取经,手头那些棘手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每当我感到迷茫时,我就去书里寻找偶像,把自己代入进去,然后就看到了光明,找到了方向。每当我觉得自己的教育理念不够先进时,我就去远方寻找导师,然后踏踏实实地跟着导师学习。

不知不觉间,我就变得成熟和强大,很多在别人看来难上加难的事情,在我这里却手到擒来。

总之,亲爱的年轻教师朋友们,既然你们选择了教书育人,你们就不能只把这个职业当作谋生的手段,没有什么比学生的未来更重要!还有,你们生活在一个获取信息最便利的时代,只要你们愿意,就可以走到自己的赛道,与人生来一场高质量的比赛,而你们,必是赢家!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光明中学)

来源: 教师博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