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怀不乱柳下惠,闭门不纳鲁男子。大家好,我是鲁书书。教科书里的经典诗词有很多,这一篇就来说说其中的一首诗,《悯农》。

唐诗三百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教科书里的经典诗词)(1)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的李绅。抛开李绅之后的所作所为,悯农这首诗本身是非常值得肯定的,首先给我们的感受是粮食的来之不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两句很有画面感,也表明了农民的辛苦,而下两句则是直接画面带到现实,谁又能真正体会到这粮食的来之不易呢?不过这首诗读完之后,诗里表达的粮食来之不易的主题要盖过了原本的主题,悯农。为什么会这样呢?

唐诗三百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教科书里的经典诗词)(2)

因为李绅还有一首《悯农二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春天种下一粒粟,秋天就能收获很多果实,按照常理来说,这属于丰收年,那么农夫的生活最起码是可以吃饱饭的,加上四海无闲田,理应是人人都能吃饱饭的,但最终的结果呢?农夫犹饿死。为什么会造成这个局面呢?这就是诗里隐藏的一个群体,古代的达官贵人。

唐诗三百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教科书里的经典诗词)(3)

与其说悯农是怜悯农夫,不如说是在写当时社会环境的不公平。古代的土地大多掌握在大小地主和达官贵人的手里,农夫只是他们手下的佃户,在那个时候种田靠天收的情况下,一旦遭遇天灾人祸,别说吃饭了,树皮都能啃光。而在丰收年呢?农夫犹饿死。这就很说明问题了。

唐诗三百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教科书里的经典诗词)(4)

因此,这两首悯农带给我们的思考不仅仅是要珍惜粮食,更是要反思社会制度。同样还有一首诗异曲同工,就是宋朝张俞的《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意义一样,揭示的都是千疮百孔的不堪。

好了,这一篇就说到这里,欢迎留言评论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