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师德模范简报(我奋斗我幸福儿童福利院特教老师刘丹)(1)

特殊教育老师刘丹在为小朋友擦脸。

“伸出两根手指,捏住它,从里面拿出来,这就是‘拿’。”

成都市儿童福利院学前教育班的教室里,刘丹坐在小板凳上,用手上的模型重复着“拿”的动作,一模一样的话,也说了十几遍。

枯燥地重复,言语里却保持耐心。因为坐在她面前的,是五名患有多重残疾的学生,也是她最亲爱的孩子。

刘丹,成都儿童福利院教学科副科长,一名从业17年的特教老师。外人眼中“特别”的孩子,却是她最牵挂的宝贝。

她说,正是这群可爱的孩子们,给她机会走进色彩斑斓,使她心里永远留有一份纯真;也是孩子的陪伴让我她受到做人的价值,体会到了外人无法感知的幸福。

从心之选

父母耳濡目染 投身特教事业

我身边的师德模范简报(我奋斗我幸福儿童福利院特教老师刘丹)(2)

刘丹在教小朋友给花草“浇水”。

刘丹成为一名特教老师,并非偶然。

她的父亲就是一名特教体育老师,母亲也在同一所学校从事后勤工作。小时候父母忙,无暇照看女儿,就会把她带在身边。

“爸爸上体育课,我就坐在操场旁边,看着他怎么和学生相处。”在常人眼中,父亲的学生是一群“特殊”的孩子,但父亲一直以平等、耐心、亲切的态度与他们互动。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她也开始和这群孩子交朋友,“我不会被他们的不同之处吓到,也没有排斥感。”

我身边的师德模范简报(我奋斗我幸福儿童福利院特教老师刘丹)(3)

刘丹和小朋友在一起。

“他们身体在某一方面有缺陷,但是在其他方面或许超出常人。”父母经常教育她,要看到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

童年时期与残障儿童培养的友谊,为刘丹日后选择特教事业奠定了感情基础。18岁师范学院毕业,恰逢成都市儿童福利院招聘,刘丹很自然的报了名。

就在身边所有人都不理解她的选择时候,母亲的一句话坚定了她的信心:“有些孩子可能再也没有机会选择自己的生活了,你还可以,那就听从内心的声音,选择自己的人生吧。”

就这样,刘丹在2001年开启了漫漫特教之路。

艰辛之路

一个字教两个月 是老师也是妈妈

我身边的师德模范简报(我奋斗我幸福儿童福利院特教老师刘丹)(4)

刘丹在教小朋友识别花草。

真正走进儿童福利院,刘丹才发现,这里的工作与想象中有很大不同。

在普通的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残疾类型和程度相对一致,教学开展起来也相对容易。但在儿童福利院,很多孩子有多重残疾和障碍,每个孩子的学习程度和教学需求都不一样。

她不可能像普通老师一样站在讲台上,用粉笔板书,带着学生去写、去读。“蹲在学生旁边教学是常事,我写一笔,他跟着写一笔,这样手把手地教。”即便这样,有时要教会孩子写一个字,需要一两个月;一句平常的问候语,往往要教上百遍;看似简单的穿衣吃饭等技能,要教一个学期。机械的重复,琐碎的工作,其中的单调与枯燥,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我身边的师德模范简报(我奋斗我幸福儿童福利院特教老师刘丹)(5)

刘丹在和小朋友做游戏。

对于20出头的刘丹来说,工作的障碍还不止这些。

“孩子们都叫我妈妈,刚开始很难适应。”因为福利院的孩子都是孤儿,所以在教学之余,刘丹还得承担母亲的职责——帮助孩子们穿衣、洗脸,照顾他们吃饭、上厕所,培养他们的日常行为习惯,了解他们的喜好和思想动态,像父母一样去呵护和引导这些孩子。

“有时候我都怀疑,自己到底是一个老师还是保姆。”刘丹直言,自己也曾有过动摇。

坚守17年

孩子的细小反馈 老师的幸福源泉

我身边的师德模范简报(我奋斗我幸福儿童福利院特教老师刘丹)(6)

刘丹在和小朋友做游戏。

“你为一个孩子付出了一年、两年,期间他的脸上或许连表情都没有。突然有一天,你看到他脸上绽放笑容,或是递给你一朵小红花,那种成就感和幸福感是他人无法体会的。”就是这些细小的反馈,成为刘丹坚持下来的理由。

在儿童福利的17年,她见证了上百个孩子的成长,也得到了无数惊喜。“儿子”文文(化名)的变化,就是其中之一。

我身边的师德模范简报(我奋斗我幸福儿童福利院特教老师刘丹)(7)

刘丹在为小朋友上课。

采访时,她把文文拦在身边,孩子自然依偎在她身上。这个只有三岁个头的男孩,实际上已经10岁了。文文患有多重残疾,还有严重的心脏病,进院时情况非常糟糕,“就像个小猴子一样。”文文三岁时,仍不会说话、无法行走。平时也不会与他人互动,经常扶着桌子前后摇,通过自我刺激活在自己的封闭世界。

为了帮助他恢复,老师坚持抱着他上学前特教班接受教育。户外活动时,也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一对一辅导。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文文终于学会行走,能够开口说话,性格也变得开朗。刘丹,就是那个在最初阶段,伴随文文成长的人。

采访中,她多次提到一个比喻:做特教老师就像面对一滩静静的池水,水面可能很长时间都没有动静,但当你看到水面出现一丝涟漪,都会无比惊喜。

教学中,她看到孩子们从0到1,从一脸木讷到绽放笑颜,从无动于衷到开口道谢,这些都是激起她心中波澜的涟漪。

教学探索

小班教学 提升孩子生活技能

我身边的师德模范简报(我奋斗我幸福儿童福利院特教老师刘丹)(8)

刘丹在给小朋友上课。

走上工作岗位后,非科班出身的刘丹进行了系统的特殊教育学习。不过她发现,特殊教育学校和培智学校的学生与福利机构内的残疾儿童在教、养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异和特殊性,很多时候还是要靠自己去摸索和尝试。随着儿童福利院对特教越来越重视,师资力量的不断壮大,这条探索道路上的人也不断增加。

2013年,刘丹从台湾考察归来,借鉴对方好的经验,福利院将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学前阶段和特教阶段,“除了年龄,还要结合孩子的心智发展状况划分。”班级人数,也从过去十几人的大班,变成4到6人的小班。

此外,之前学生开始学前教育的年龄为3岁,但老师往往要从一两岁的知识教起。结果是,孩子在未来发展的每一步都会落后于同龄人。因此,刘丹提出让孩子从1岁多接受学前教育。实践发现,即便是3个月到半年的早期干预儿童都有可能赶超同龄人的发展。

在教学内容上,他们也从最初的“照本宣科”,到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将文化知识与生活技能结合,注重孩子生活能力的提升。

35岁的刘丹,一半韶华交付特教事业。她说,未来还将在岗位上坚守。“迎来送往,这里的孩子或许只是我的学生之一,但对他们来说,我却是他们唯一的‘阿丹”。唯一的依靠。”

封面新闻记者 曹菲 摄影 刘陈平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