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们吃牛排是怎样的?

反正我吃的话,必须是全熟,而且得用筷子夹着吃。

我实在用不惯刀叉。另外说一句,我是不太爱吃这玩意儿的,觉得腻得慌,吃牛排的次数,一只手都数得过来。

谁说牛排不能用筷子吃(牛排必须吃全熟)(1)

我从第一次吃牛排,发现刀叉用不顺手,就改用筷子了。

我从来没想过,一副餐具和一盘食物,也可以发生矛盾关系。

用筷子吃牛排很丢人么?

我不知道别的地方是怎样,反正在山城重庆,火锅、串串、麻辣烫、冒菜、江湖菜、特色菜、中餐馆、夜市大排档等等。

这些永远是主流首选,牛排确实排不上号。

谁说牛排不能用筷子吃(牛排必须吃全熟)(2)

牛排在我这里几乎没有存在感,今天写这个话题,还是因为前些天看到一个微头条,说的是一个女性带着自己的叔叔去吃牛排,这个叔叔也是用不惯刀叉,索性直接用筷子,周围人看了一眼,竟然让这女子觉得丢人。

我不知道这事是真的还是编的,我也用筷子吃牛排,从来没遇到过异样的眼光。或许有人在不好明面上讲,但我可不在乎这个。

在不犯法和不违背良心道德的情况下,所有情绪可以有两种表达方式:

关你luan事,关我luan事!

你吃牛排用刀叉,而我用筷子,怎么我就丢人了呢?

谁说牛排不能用筷子吃(牛排必须吃全熟)(3)

在我看来,明显是有西方人“非黑即白”的价值观。

这种文化侵略让一部分人直不起腰杆,丢不丢人我不清楚,反正这些人肯定是丢了祖宗。

或许他们都不了解,什么是筷子。

刀叉是被中国人玩剩下的

全世界餐具使用大致分为三类,筷子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

而且整个东亚国家、东南亚华人圈以及全世界的华人华侨都用筷子,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餐具之一。

欧美人吃饭刀叉,印度和非洲人则是直接用手抓,这三种方式孰优孰劣,没啥可比较的。但是中国人的餐具发展阶段,囊括了这三种方式,最后保留筷子传承了下来。

谁说牛排不能用筷子吃(牛排必须吃全熟)(4)

所有人类一开始都是用手直接抓着吃,那会儿可谈不上文明不文明,管它生的熟,有吃的就不错,大家都过着茹毛饮血的采集生活或者狩猎生活。

后来火的应用让人类吃上了熟食,但是熟食烫嘴不说还烫手,但是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聪明的人开始使用刀叉来吃饭。

很明显,我们中国人也是开了窍的。刀叉作为餐具在我国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河南洛阳的战国墓群,出土过一捆51枚的餐叉。

谁说牛排不能用筷子吃(牛排必须吃全熟)(5)

不过到了战国后期,刀叉就被淘汰了,筷子开始成为主流餐具。为啥刀叉会被淘汰了,后面咱们慢慢讲。这里有一点可以肯定哈,刀叉高级不高级不说,反正是咱们老祖宗玩剩下的。

关于筷子的发明已不可考,一说是姜子牙,一说是妲己和纣王。妲己和纣王吃饭都是你侬我侬,一人拿一根小棍挑着吃,一来二去双棍合璧,发明了筷子。

反正这两种说法都是在商朝,所以筷子的历史已有3000多年。不过筷子在先秦时代称为“梜”(jiā),汉代时称“箸”,明代才开始叫“筷”。

周朝人觉得用刀叉吃饭太野蛮了,文化人都用筷子和汤匙

周朝以“礼”治天下,创建了一整套具体可操作的礼乐制度,包括饮食、起居、祭祀、丧葬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吃饭肯定也是有礼仪制度的。

吃饭还在用刀叉?这是蛮夷之辈!

谁说牛排不能用筷子吃(牛排必须吃全熟)(6)

这个时期的贵族们觉得,刀叉这些都是打仗才用的,吃饭就好好吃饭,用刀叉不利于人们构建和谐关系,咱文化人就该用“梜”。

仅仅是因为礼乐制度的规范,尚不足以把刀叉给淘汰掉,而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筷子的强大功能。

梜通夹,可以看出来筷子的功能,即夹菜用的,周朝的饮食条件可没有现在这么丰富,别说平民了,就是贵族每天吃的也很简单,顶多是猪肉配点野菜,外加一点小米糊糊。

而且烹饪技术实在有限,不是火烤就是水煮,或者直接食材大杂烩,煮成一锅粥,既营养又好吃。

所以到了战国,筷子和汤匙成了主流的餐具,一手筷子可以夹菜,一手汤匙可以舀粥,刀叉还能干嘛呢?筷子的功能还不止于夹,还有搅拌、挑、戳、叉、划、刮等等。

除了不能切割食物,刀叉能做到的,筷子都能做到,刀叉不能做到的,筷子也能做到。

比如搅鸡蛋、吃面条、炸油条等等。相反,用刀叉吃火锅、汤锅以及流食之类的,实在很费劲。

谁说牛排不能用筷子吃(牛排必须吃全熟)(7)

而筷子在民间的普及多了一个原因,古代的一切金属铁器都是国家控制的战略物质,平民和奴隶是用不起更不敢用。廉价而又多功能的筷子,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大众的首选餐具。

在这里还得感谢发明筷子的老祖宗,不然现在我们也跟印度差不多,一手用来擦屁股,一手用来抓饭吃。

分餐制和公共餐具不单是西方的传统

提起筷子呢,不得不说中餐和西餐的一大区别。即西餐通常是分餐制,而中餐是共餐制。

共餐制的弊端还是很明显的,很容易传播传染性的疾病,比如幽门螺旋杆菌等。这也是许多人觉得用筷子是不文明的表现。

让筷子背上文化落后这口锅,属实草率了,岂不知还有公筷、公勺?

谁说牛排不能用筷子吃(牛排必须吃全熟)(8)

我国古代最开始也是分餐制,比如《鸿门宴》的项羽宴请刘邦,一群人也是分桌而食。不光是应酬的饭局,即便是夫妻俩也采取的分餐制。

有一个成语叫做“举案齐眉”,说的是汉朝人梁鸿和他的妻子孟光。

孟光将饭菜准备好并且放在托案上,举到自己眉毛的高度。这种恭恭敬敬的态度,让梁鸿非常受用,他也高高兴兴接过托案。

谁说牛排不能用筷子吃(牛排必须吃全熟)(9)

但是宋代以后,共餐制开始取代分餐制,出现这个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

椅子、桌子等高足家具的广泛应用,给合餐制的提供了可能性。

宋朝有着高度繁荣的商业和市井文化,尤其是勾栏瓦舍和青楼酒馆,为了市场竞争,推出了五花八门的菜肴,各种烹饪技巧相继发明,这一时期让中国饮食大爆发。

丰富的菜式暴露出了分餐制的一个缺点:盘子多!

比如四个人点了6道菜,按照分餐制就得需要24个盘子,雇佣工人洗盘子就得好大一笔费用了,这成本商家接受不了,顾客也不愿意承担,合餐制是最好的选择。

谁说牛排不能用筷子吃(牛排必须吃全熟)(10)

除了不经济以外,各种菜肴对于分餐制也是一种挑战。

比如一道红烧鲤鱼,该怎么分餐呢?怎么分,都会存在不同的意见,那么共餐制是最合适的餐桌文化,你爱吃那个就自己夹那个,能吃多少夹多少。

所以中国从宋朝逐渐发生了一次饮食文化的革命,市井兴起的共餐制开始向上层蔓延。到了明清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宗族文化成为整个社会的核心,共餐制彻底取代了分餐制。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共餐制取代分餐制,是民俗文化战胜贵族文化的一个体现。而在这个过程中,公筷起到了很重要的过渡作用。

中华公筷文化值得复兴和推广

公筷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宋高宗赵构就是使用公筷的代表人物,宋代的达官贵族宴请宾客,为了表示尊敬和礼仪,还有专门的仆人用公筷给客人夹菜。

不过在近现代以来,随着封建社会的瓦解,以尊卑次序为基础的饮食礼仪被打破,人们在筷子的使用上就更加不讲究了,公筷逐渐也淡出人们的视野。

谁说牛排不能用筷子吃(牛排必须吃全熟)(11)

但是现在来看,公筷文化值得我们发扬和继承。共餐制的弊端很明显,不利于卫生和健康,分餐制的弊端更大,既不经济环保,也不符合我国的社会文化。

使用公筷和公勺是最好的选择!筷子也是最能表达中国人的文化习俗和哲学思想。

结语:

用筷子吃啥都不掉价,它是中国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真正掉价的是内心卑微、却又故作高雅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