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传承非遗文化绘画(非遗贵州韦桃花)(1)

贵州传承非遗文化绘画(非遗贵州韦桃花)(2)

贵州传承非遗文化绘画(非遗贵州韦桃花)(3)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韦桃花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县是中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全国63%以上的水族人口聚居在这里。水族人崇拜马,也酷爱骑马,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马尾绣也就应运而生了。它作为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和水书一同被誉为水族的“活化石”,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贵州传承非遗文化绘画(非遗贵州韦桃花)(4)

搓马尾即是让棉线缠绕着马尾使其合成一根线

“我3岁跟母亲学搓马尾,到5岁才真正学会搓马尾,搓马尾是绣马尾绣的基本功,绣马尾绣得先学会搓马尾。”水族马尾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韦桃花笑着说道。

贵州传承非遗文化绘画(非遗贵州韦桃花)(5)

马尾鬃毛是制作马尾绣的原材料

因从小看母亲做马尾绣,边看边学,渐渐地韦桃花也能自己绣出不错的马尾绣,12岁便可以独立完成背带制作。“背带对于我们水族女性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韦桃花抬着头对着光,绷紧马尾两端,左右手指快速同步搓捻,丝线缠裹马尾,一根坚韧的马尾线逐渐成型。

贵州传承非遗文化绘画(非遗贵州韦桃花)(6)

搓好的马尾线在蓝染布上刺绣

水族女子生育第一个孩子时,马尾绣背是外婆探视孩子的必备礼物。背带不仅拥有富贵吉祥的美好寓意,也能展现外婆的心灵手巧。越是做工精致尾绣,越能体现出娘家的心意。而一块做工用料极佳的马尾绣背带,可以历经四代子孙而光泽不改。因此水家的女儿从小便看着长辈刺绣长大的,到了适当的年纪,就开始学习搓马尾线。马尾线的获取方式有两种,一是收集掉落的马尾;二是直接修剪马尾。当然也可以去买,光泽度好且又长又有韧性的马尾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贵州传承非遗文化绘画(非遗贵州韦桃花)(7)

马尾绣作品用于背带的制作,每块花纹各不相同,而且都有各自的名称

马尾线的制作分3丝、5丝和7丝,马尾丝越多搓出来的线便会越“粗”,刺绣最后呈现出的浮雕感就越明显,现在市场上的马尾线一般为3丝。3丝顾名思义就是取三根马尾丝,通常是一短、一适中、一长,这样方便后续接新的马尾丝。

贵州传承非遗文化绘画(非遗贵州韦桃花)(8)

鸟类马尾绣

贵州传承非遗文化绘画(非遗贵州韦桃花)(9)

鲜花状马尾绣

首先将白色丝线在马尾头打结,然后右手拿住打结处,左手拿马尾,将白色丝线紧密地缠绕在马尾毛上,使之成为类似低音琴弦的预制绣花线。之后再将这种白丝马尾芯的绣线盘绣于传统刺绣或剪纸纹样的轮廓上。再用7根彩色丝线编制成扁形彩线,填绣在盘绣花纹的轮廓中间部位。最后按照通常的平绣、挑花、乱针、跳针等刺绣工艺绣出其余部分。

贵州传承非遗文化绘画(非遗贵州韦桃花)(10)

太阳纹马尾绣

小小的搓线,一般的水族小孩需学习半年以上,才能熟练的掌握这项技术。因为刚开始很容易出现用力不连贯或耐力不够,造成绕线不均导致马尾丝露出,这样就不能作为合格的马尾线使用了。

贵州传承非遗文化绘画(非遗贵州韦桃花)(11)

韦桃花从民间收集了很多马尾绣鞋

掌握马尾线之后就可以学习制作马尾绣品了,马尾绣工艺制作的绣品具有浅浮雕感,造型抽象、概括、夸张。马尾绣背带上最常见的蝴蝶纹饰,源于一个水族传说——古时天上有九个太阳,母亲背孩子下地干活,孩子中暑晕厥。一群蝴蝶飞来,遮天蔽日,受护佑的孩子逐渐苏醒。于是,蝴蝶成了水族人保佑母子平安的象征。马尾绣可用于制作背小孩的背带及翘尖绣花鞋、女性的围腰和胸牌、童帽、荷包、刀鞘护套等。

贵州传承非遗文化绘画(非遗贵州韦桃花)(12)

韦桃花讲解马尾绣作品

做马尾绣,是水族妇女在繁重家务劳动后难得的放松时刻。大家干完农活,三三两两聚在她家门口做马尾绣。河水流淌,远处稻田在烈日照耀下闪着金光,女人们就在飞针走线中闲聊家常。

贵州传承非遗文化绘画(非遗贵州韦桃花)(13)

韦桃花马尾绣作品 《蝴蝶团结在一起》

贵州传承非遗文化绘画(非遗贵州韦桃花)(14)

韦桃花马尾绣作品《蝴蝶妈妈》

贵州传承非遗文化绘画(非遗贵州韦桃花)(15)

韦桃花马尾绣作品《蝴蝶团结在一起》

贵州传承非遗文化绘画(非遗贵州韦桃花)(16)

韦桃花马尾绣作品《龙凤呈祥》

在水族有句俗语,“针走得,线去得。”这是水族妇女一种豁达的心态。在千年的时光中,马尾绣在水族女子手中代代传承,是她们烙印在血液里的符号,承载是本民族的古老记忆。它好似夏日之花,不凋不败地璀璨盛开。

图/文 黎敬程

编辑/王雯佳

校对/许婷

一审/廖迅

二审/夏进

三审/吴迁

贵州传承非遗文化绘画(非遗贵州韦桃花)(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