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赫斯维克(英伦工业界的达芬奇)(1)

刚刚跨入不惑之年的英国人托马斯·赫斯维克Thomas heatherwick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当之无愧的「人生赢家」,因为并不是所有学设计的艺术生都能够在 23 岁时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在而立之年设计自己国家的世博会场馆和奥运火炬塔、获得建筑界奥斯卡「菲利普亲王设计奖」、同时又并被国内业界交口誉为「新生代达芬奇」的。从 24 岁正式出道到现在,赫斯维克的设计领域一直很广泛,从建筑、室内、雕塑到家具、公共领域…….几乎涉及到设计生活的各方各面。这种跨界的开放式,也是托马斯最享受的一种设计状态。其实,赫斯维克最在意的一直不是自己建造了多么宏大的东西,而是自己的设计能给人们带来什么体验和感受。

匠人心意赋予作品灵魂——来自妈妈的珍珠作坊的教诲

以天才设计师名扬世界的赫斯维克头上经常顶着各种各样的光环,那些光环基本由他设计的各种作品和获得的各种奖项组成。但是,作为始终痴迷于设计的青年巨匠本人,赫斯维克却从没有忘记自己从母亲那里学到的关于创造的最重要的东西。

赫斯维克的妈妈的伦敦自己开了一家手工首饰铺,主要以做珍珠首饰为主。小小的托马斯就成长在这样一片温婉柔润的珠光之中。任何讨生活的手艺都很不容易,忙碌的妈妈经常会让小托马斯从旁打下手,即使他会做的只是数数珍珠。然而,数珍珠并不只是要求识数,真正的珍珠非常娇贵,手上的油脂和细菌会让它们氧化,所以操作起来要特别当心。同时,眼睛对珠子的色彩和大小也要非常敏感,以免数的时候弄错了分类。而托马斯妈妈的一颗慧心和一双巧手,总能做出一件件美妙无比的项链、耳环等,让客人满意而归。赫斯维克就是在珍珠店中耳濡目染学到了自己设计美学的第一课。

艺术家赫斯维克(英伦工业界的达芬奇)(2)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接触过很多制造业、手工业和材料业。每当我望向身边那些巨大的建筑时,总觉得它们非常无神而冷酷。而当我观察那些小型作品时,像是耳环等等,反而会发现这些东西非常实质化而且充满神韵。这对我以后的设计影响非常大。」赫斯维克在一次 TED 演讲中这样宣称。因此,即使赫斯维克设计的非常巨型的建筑,他最在意的还是怎样用自己的设计理念给这些庞然大物赋予灵魂。早在他的幼年时期,身为工艺师的母亲就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告诉他,造物的灵魂在于设计者对使用者或客户的细致体贴,如果你一直考虑这项设计要怎样使客户使用起来舒适、观看起来美观,那么这成品就一定会具有灵魂。

怎样人性化的改造传统——重新设计伦敦红色双层巴士

艺术家赫斯维克(英伦工业界的达芬奇)(3)

我们很容易在赫斯维克工作室的作品中发现这种灵魂的存在。比如,他设计的伦敦红色双层巴士。过去 50 年来,除了载容量和技术上的改变,伦敦人根本没有花心思思考巴士的设计。当代的巴士是管理需求和广告利益需求的混杂物,至于人们每天要待在公车里几小时这种事,几乎不被考虑。所以,当伦敦市长 08 年找到赫斯维克的时候,他欣然接受了这项改变伦敦“移动地标”的任务。而他首先考虑的,还是乘客乘坐巴士的舒适程度。一般来说,传统的红色双层巴士只有一个开放式台阶,在车的最后面,这使得人们上下车非常不便。如果车上人多,你被迫站在楼梯上,而窗户只安在上层或下层,那你的视野里只会有一个车厢壁面而已。而赫斯维克设计的新型巴士玻璃的面积很大,不规则的玻璃窗巧妙地绕了车厢一圈,确保无论你处于车厢的哪个位置,都有非常开阔的视野。同时,新巴士有三个车门和开放式台阶,上下车非常方便。同时,新型巴士的设计采用了更加节能环保的动力,当时还催生了伦敦人拿来向外地人炫耀的小谜语:什么东西既是红色的又是绿色的?(Green 暗指环保之意)其实,传统巴士的双层结构和内部的长条座椅都被赫斯维克保留下来,因为这些设计本来就很舒适方便,「设计没必要追求无意义的革新,而我的任何设计都是人体相关的设计。」

铜花瓣的自信——伦敦奥运火炬设计背后的曲曲折折

获得英国最高级别的国际建筑大奖——莱伯金最杰出国际建筑作品奖之后,赫斯维克的名声突然如日中天。但以人的体验为本,一直是他毫不动摇的根本理念。因此,当赫斯维克考虑设计 2012 年伦敦奥运会的火炬台时,他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这个台子跟观看奥运的人有什么关系?而理智的答案是,也许没啥关系。

也有很多人不同意赫斯维克的看法,认为承载奥运火种的主火炬台对在场的每个人来说都有无与伦比的巨大意义。而赫斯维克反问他们,「你能描述一下最令你印象深刻的奥运火炬台吗?」这可难住了大多数人。一般来说,人们总会兴致勃勃地谈起巴塞罗那奥运会上轮椅运动员射箭点火或是北京奥运会上李宁举着火炬满场悬空奔跑点火的情景,至于那个台子的模样,几乎没人会记住。「所以说,人们只会记住让他们激动、快乐的体验。重要的是人在当时的心情。相反,那些巨大的、预想之中会名留青史的火炬台在奥运过后就废弃在那里,孓然耸立,毫无用处,纯属浪费。只有鸽子的粪便落在它们身上。」

既然了解了这一点,赫斯维克便下定了决心,首先,不能太把主火炬台「当回事」,尤其是不能以建造纪念碑的心态去设计它,毕竟这是一个将来没多少人会记住的作品;第二,虽然如此,他也绝对不允许自己的作品只用过一次就被忘记、被遗弃,这样既不环保也对不起自己的心血。「我可不想只是设计一个放在棍子上的碗,」赫斯维克想到,那么,到底怎样的主火炬台才能在给人留下印象的同时兼顾节省而环保的理念呢?

艺术家赫斯维克(英伦工业界的达芬奇)(4)

于是,铜花瓣的设计就应运而生。用设计师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一个「由 204 个非常小的部件构成,能一同升起并最终竖立在场馆正中」的火炬。为了组成一个完美的花瓣火炬台,这 204 个花瓣的形状都不一样,每一片都必须保证能以正确的角度构成整体火炬大铜花的一部分。同时,每个花瓣的实际面积和重量又必须完全一致,不能让参赛国家误以为火炬的设计带有某种歧视。而奥运结束后,每一片铜花瓣都可以拆卸下来,送给各国做永久的纪念。这样,不仅仅是点火方式,这个火炬台本身就具有某种动感,能够给人带来不同的体验,而比赛之后又能以礼物的形式被各国作为英国友谊的象征而收藏,同时也不会造成以往奥运过后那种巨型建筑物的浪费。

艺术家赫斯维克(英伦工业界的达芬奇)(5)

然而,这个几乎十全十美的创意一开始却遭到了伦敦奥组委的否决。主要原因是,「我们可不想再要有移动部分的火炬台了。」其实,英国奥组委的理由不无道理。以往多届奥运会火炬都好像中了「墨菲法则」的诅咒,巴塞罗那奥运会点火火箭射偏、亚特兰大奥运会的火炬上升途中莫名停了五分钟、悉尼水中火炬在出水过程中也被卡住,而雅典奥运会的移动火炬则干脆熄火了一小会儿。英国可承受不起类似的打击。

艺术家赫斯维克(英伦工业界的达芬奇)(6)

然而,机智的赫斯维克主动登门拜访同样充满创意的开幕式总导演博伊尔,得到了导演的赏识和背书。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伦敦奥组委只好捏着一把汗让赫斯维克来试一试。实际上,以前的火炬只有一个机关尚且可能出意外,而赫斯维克的火炬则有 204 个部件可以活动。万一点火时某个国家的花瓣合并不到一起去,英国面对的可能就是那个国家的怒火和全世界的嘲笑。

艺术家赫斯维克(英伦工业界的达芬奇)(7)

然而,在一次次失败和设计和排练中,赫斯维克一直对自己报以百分百的信心。最终,他改进完善了铜花瓣的所有机关,并且把它们交付给宾利汽车的手工零件师傅来打造。最终的点火仪式上,由新生代的英国达芬奇和英伦工业老字号的手工师傅合作的炙热花瓣顺利展开又聚合,熊熊圣火飘扬在伦敦上空。而赫斯维克的勇气和创意也随着奥运结束由一片片花瓣带往所有参赛国家,得以永久留念保存。

下面来看看赫斯维克的其他设计集锦:

灵活转椅

艺术家赫斯维克(英伦工业界的达芬奇)(8)

挤牙膏形状的金属椅

艺术家赫斯维克(英伦工业界的达芬奇)(9)

英国奥运精神雕塑

艺术家赫斯维克(英伦工业界的达芬奇)(10)

伦敦帕丁顿滚动桥

艺术家赫斯维克(英伦工业界的达芬奇)(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