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不焦虑来电」专栏来啦~往期学员会在这里分享自我成长故事。本期来电内容来自不焦虑父母俱乐部第二年学员。

前一段时间,因为疫情,我们居家了差不多10天。

当时疫情开始的时候,还有其他地方的同事跟我说,你在家带娃应该没什么问题,感觉你很有耐心。

当了妈之后,尤其是开始学习育儿之后,我的耐心的确比以前多了一些。但也很难做到总是母慈子孝,其乐融融。

这不前几天,就又一次爆发了。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一天晚上,我陪女儿读书。读的过程中发现,她总是把一些已经认识的词读错。

我当时就觉得很生气,不会的词读错可以理解,已经认识的词还读错,只能说明注意力不集中,根本没有认真地看每一个词,只是自己顺嘴瞎说。

于是我很严肃地跟她说了,需要集中注意力,不要总是想别的。

临睡前,我给她读英文书,读之前我跟她说,听不懂就举一下手,妈妈来给你解释。读的过程中,她没举手,自己在床上一会抖单子,一会叠被子。读完之后,我照例问了她一个问题,结果她说不知道,没听懂。

这一下,我又生气了。我说她,读书的时候不专心,这样三心二意,边读边玩,习惯太不好!

当时我已经感觉情绪快要爆发了,就跟她说,你自己在这反思一下吧,我需要安静一会儿。

我在客厅看了一会儿书,感觉好一些了。队友把孩子抱过来,我接过她,想跟她聊一聊。

我抱着她,给她“讲道理”。讲着讲着看到,我这边讲得口吐白沫,她那个脚在小狗身上蹭过来蹭过去。

终于,按耐了半天的情绪在这一刻失控了。我把她放在地上,告诉她,我说话的时候你还摸小狗,感觉你很不尊重我,我现在不想跟你说话了,你走吧。

这一晚上的三连击,让我认定,孩子就是注意力不集中,总是在该做一件事的时候想别的,马上要上小学了,这种习惯怎么要的?

然而,我那天晚上坚定的想法,被孩子的三句话打回了原型。

妈妈,我以为你不要我了

那天情绪平静下来后,我哄孩子睡觉。她抱着我跟我说,妈妈,刚才你走了的时候,我以为你不要我了。

这话说的我心里一颤。

一直以来,我都坚持告诉孩子,妈妈生气的时候的确没有那么多力气爱你,但是等过一会儿,妈妈平静下来,就又有力气爱你了。

我希望孩子明白,人是动态的,妈妈也一样。也希望她明白,当下不代表永远,爱不会永远一如既往,但也不会走了不再回来。

可是,即使我跟她说过很多次,人的本能仍然是会在妈妈生气时感到恐惧。

从人的成长发育来看,小朋友需要依靠父母来生存,尤其是妈妈,在生命的初期为孩子提供食物和安全感。所以,当妈妈生气时,孩子本能地感受到生存环境的威胁,激发的是内在死亡的恐惧。

这也是我为什么不赞同靠批评来控制孩子。激发内在的恐惧的确是行为教化的好方法,能更快速地得到想要的结果,但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

当我们总是被恐惧驱使去做事,尽管表面行为正常,但内心很难求得自洽。

我不希望在孩子心中种下恐惧的种子,但也不代表我要努力在孩子面前永远保持一样的情绪。人是变化的,而变化就不是永远的。

所以我依然坚持告诉她,我爱你,是真的;生气,也是真的。

理解人的多面性,才是我希望让孩子明白的。

妈妈,你生的孩子是个好孩子

第二天上午,我在家收拾东西,爸爸带娃下楼玩。

本来我以为,昨天的风波已经过去了,结果孩子回来后跟我说,妈妈,你生的孩子是个好孩子,那些英语我都能听懂,各种发音我也能听懂。

那一刻,我有种被揭了遮羞布的感觉。

在我批评孩子的时候,我义正言辞地说她习惯不好,专注力不够。而她当时的表现,似乎跟我说的确实是一样的。

可是,我真的是因为习惯生气吗?

回想以前读书的时候,孩子也有我边读她边玩的时候,但是那时候当我随机问她问题,她总是能答上来,而我也从来没有因为所谓的专注力生气过。甚至心里还暗喜,看我闺女,随便听听都能听懂。

而怎么到了现在,又开始在意专注力呢?

自己试图掩藏的心思,在孩子的眼里昭然若揭。无论我们多么义正言辞,想要往行为方面引导,孩子其实看得清清楚楚——我妈就是觉得我没做好。

所以,如果前一天我还能靠着自己的洗脑理直气壮,那么在孩子跟我说这句话的一刹那,我立刻被打回原型,真的是装不下去了。

除了看到自己的伪装,孩子的话也让我看到了她的不得已。

其实,孩子本能是要讨好妈妈的,她可能真的努力了,只是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让她在那个当下没办法做到像我要求的那样,而在那一刻,我心心念念的是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孩子,而没有看到眼前这个真实的孩子。

妈妈,你生气的时候

是不是不想让我进步?

第二天晚上,我继续陪女儿读书。读着读着,她停下来说,妈妈,昨天你生气的时候,是不是不想让我进步了?

我问她,为什么这么说呢?

她说,你那样说我,我心里很害怕,根本记不住,还怎么进步呢。

的确,作为家长,每次陪读、陪写的时候生气着急,无非是想让孩子写得好一些、记得牢一些,可是当我们用吼和催促来对待孩子,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仔细回想自己小时候,多多少少都因为写作业写不好被训过。父母希望,训完就有效果,经常训完就说,你赶紧写啊,然后紧紧地盯着是不是写对了。

可是,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当父母情绪高涨,自己满脑子都是害怕,其实很难集中注意力去思考问题。

这其实也是大脑的自我保护机制。当我们遇到自己认为危险的情景,首先激活的便是逃跑的念头。此时,孩子的脑袋里已经被杏仁核控制,是没有办法理性思考的。

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被家长训完,或者我们训完孩子,再被要求或要求继续做题时,依然做不对,进入另一轮恶性循环。

除了进入应激反应无法思考,没办法达到写得更好、记得更牢的目标,我们训孩子对于孩子自信心也是相当的打击。

作为家长,都希望激发孩子的自驱力,让孩子产生主动向上的动力。而这样的动力,往往源于自身的成就感,而非外部的助推。

如果我们靠训斥来督促孩子学习,也许短期内依然有效果,但从长期来看,孩子少了自主向上的决心,这才是对孩子进步最大的阻碍。

回头来看,无论自己当时多么义正言辞,拉了多少论据来证明自己正确,冷静下来依然清晰地察觉到,所有的愤懑不过都是自己的心魔。

既是心魔,无论多么努力的掩饰,依然会漏出马脚。这不,孩子一眼就看透了。

儿子不听话我打了他发朋友圈(孩子的三句话将我打回原形)(1)

带娃不易,希望我们都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不焦虑父母俱乐部」用科学的分析,理性的判断,让父母和孩子产生更好的情感联结,给各自找到更好的通往对方的桥梁。欢迎加入我们~#家庭教育#

不焦虑父母俱乐部五天体验营来啦!

每日打卡即可获得丰富奖励

更有景芳老师家庭教育课程等你

“不焦虑父母俱乐部”是什么?

不焦虑父母俱乐部,是童行书院建立的父母共学社群。希望在喧嚣世界里营造一个安静的角落。在这里有共同学习的心理学内容,有温暖共建的思考氛围,也有日常育儿的有益沟通。希望让父母获得更多有关成长的知识,获得自我剖析的方法,也希望孩子获得更多理解和支持,获得更长远的学习方法。

“不焦虑父母俱乐部”如何学习?

不焦虑父母俱乐部采取“领读书籍 共学讨论”的方式,每两周围绕一本心理学、教育学书籍展开共学。课程内容包含书籍领读音频、原文精选阅读音频、讨论总结音频,理解问题、学以致用、学而思辨内容讨论,思考作业。更重要的学习来源于俱乐部队友之间的讨论和思考。这是一个充满爱的包容环境,可以让平时得不到疏解的困惑得到聆听、理解、肯定和解决方法。

作者 | VIVI

6岁女孩的妈妈

努力在与孩子的对话中寻找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