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子曰:一个热爱读书且认真读书的头条号!读水浒系列第050期

欢迎各位朋友交流读书心得,我们一起读书!

引言:《水浒传》中的好汉们都是肉食主义者,用鲁智深的话来说就是"牛肉狗肉但有便吃"。在众多肉类中最受好汉们欢迎的是牛肉,二斤熟牛肉,一壶烫白酒,往往能让好汉们大快朵颐。羊肉是好汉们用来招待贵客的佳肴,恐怕也只有及时雨宋公明才能享受到这样的待遇。

水浒传里为什么没有吃猪肉(水浒传中好汉们很少吃的猪肉)(1)

不戒酒肉的花和尚鲁智深

相较于牛羊来说,猪肉就显得很落寞了,它往往都是以配角的身份出现在宴饮上的。那么在今天深受我们喜爱的"二师兄"在古代地位究竟如何呢?古人是否喜爱吃猪肉呢?

一、 宋代以前,祭祀用较多

在商周时期,猪、牛、羊、马、鸡、狗被合成为六畜,它们都是与人们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动物。我国养殖猪的历史很悠久,汉字家在甲骨文中就是房子里面住着一只猪的形象。在河姆渡遗址中就发现了先民养猪的痕迹,在现在南方的某些山村里还流行着楼上住人,楼下养猪的住宅。

水浒传里为什么没有吃猪肉(水浒传中好汉们很少吃的猪肉)(2)

甲骨文的家字,一个房屋下有一只猪。

但是在生产力不太发达的商周时期,想吃猪肉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礼记·王制》中有这样一句话:"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猪肉的地位虽然远远低于牛羊,但也不是寻常百姓能随便吃得到的,即便是士,也不能随随意意地杀猪食用。

春秋时期,与猪相关的最有名的故事就是曾子杀彘了。彘和上文提到的豕都是二师兄的别称。为了言传身教,把诚信这种品德教给自己的孩子,曾子可以说下了血本,把只有重要时期的才食用的猪给杀掉了。

到了楚汉相争之际,项羽设下鸿门宴,邀请当时的沛公刘邦,席间刘邦多次遇险,刘邦手下的樊哙闯入席间据理力争,打动了项羽。项羽当场赐给他卮酒彘肩,樊哙也不客气,当场就把生猪肉按在盾牌上,用剑切着吃,恐怕这是历史上最生猛的吃猪肉情景了。

东汉末年有很多名人都是屠户出身,何太后的哥哥何进就是一个屠户,因为妹妹的关系做到了大将军的职位。张飞本是涿郡的屠户,后来资助刘备起兵,成了叱咤疆场的猛将。

出了这么多有名的屠户,这与猪肉的消费规模扩大是有一定关系的,西汉桓宽的《盐铁论》中有这样的话:"今闾巷掀陌,阡伯屠沽,无故烹杀,相聚野外"

在甘肃嘉峪关魏晋时期的墓葬中,出土了很多美轮美奂的壁画,在这些壁画之中我们就能看到先民们杀猪烹制猪肉的情景。从猪的样子来看,与我们今天的猪相去较远,有点类似于野猪。

水浒传里为什么没有吃猪肉(水浒传中好汉们很少吃的猪肉)(3)

嘉峪关墓室壁画,杀猪图。

从魏晋时代开始,猪肉的地位开始下降,羊的地位开始上升并逐渐稳固。北魏的《洛阳伽蓝记》中有这样一句话:羊是陆产之最。这是当时人们的普遍认知,随着北方的少数民族占领长江以北,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也渐渐的融入到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之中。

到了唐朝时,猪作为食物的影响力逐渐走低。人们在宴饮的时候只知道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对于猪则鲜有问津。这一时期,尽管社会上的中上层不喜欢猪肉,底层的百姓却很喜欢猪肉,只不过很多人依旧买不起。

水浒传里为什么没有吃猪肉(水浒传中好汉们很少吃的猪肉)(4)

魏晋时期,人们在烹制菜肴,上方悬挂的三条是猪肉。

当然,无论古代贵族们无论怎么不待见猪肉,在特定时期离开了猪肉他们也玩不转。那就是祭祀,古人有一种说法: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和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

古代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所谓太牢就是牛羊猪三牲俱全,而少牢是只羊、猪两牲。若是没有牛羊,只有猪的叫特牢,也就是所谓的家祭。无论是哪一种祭祀,猪都是不可或缺的。

二、 宋元时期,猪肉成了下层的美食

宋代沿袭着唐代的遗风,在剔除那些奢华复杂的食材后,做出了御膳止于羊肉的规定。宋代皇帝吃羊肉的数量简直惊人:

据史料记载,宋神宗时,一年御厨支出 "羊肉四十三万四千四百六十三斤四两,常支羊羔儿一十九口,猪肉四千一百三十一斤"假如一只羊六十斤左右,那么皇宫里一年消费的羊大概在七千三百只左右,还真不是一个小数目,皇室对于羊肉的偏爱可见一般。

不但自己吃羊肉,皇帝还把羊肉作为俸禄发放给臣下。在皇室的大力引导之下,士大夫阶层普遍喜爱吃羊肉一时之间,吃羊肉仿佛成了身份的象征。

水浒传里为什么没有吃猪肉(水浒传中好汉们很少吃的猪肉)(5)

在宋代,羊肉可是贵族专享

《水浒传》中的宋江,行走江湖,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人请他吃羊肉。梁山上每逢有新人入伙,无论谁当寨主,都会杀羊宰牛来庆祝一番。很少有人单独杀猪来款待客人。

苏东坡在早年春风得意之际,羊肉没少吃,他留下了"十年京国厌肥羜,日日烝花压红玉"的诗句,虽然口中说吃腻了羊肉,但是被贬到黄州他依旧不忘上镇里去买羊肉,当往往因为购买的人比较多而买不上。在买不上羊肉的情况下,他只好拿羊蝎子充饥。

当然乐观的美食家苏轼并没有因吃不到羊肉而感到痛苦,他发现黄州的猪肉肥美异常,物美价廉,却很少有人去吃,于是在他的不断探索下""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一款叫做东坡肉的美食就诞生了。

水浒传里为什么没有吃猪肉(水浒传中好汉们很少吃的猪肉)(6)

红烧肉

当然,在宋朝并不单单是苏轼一个人喜爱猪肉,还有很多经济条件不如苏轼的普通百姓,他们也是猪肉的忠实粉丝。

据《东京梦华录》称:"民间所宰猪,须从此(南熏门)入京,每日至晚,每群万数。"汴京内的"杀猪羊作坊,每日担猪羊及车子上市,动即百数"。可见市民消费之旺盛。

在《清明上河图》中我们还能看到汴京城里有专门的杀猪摊位。《水浒传》中杀猪摊位也并不少见,渭州城有名的镇关西就是屠户。拼命三郎在蓟州城投奔杨雄,在杨雄的帮助下,也经营了一个杀猪摊位来糊口。林冲的徒弟操刀鬼曹正就是屠户出身,上了梁山后也成了主管杀牛宰羊的头领。

当然这些都是城市里的场景,大诗人陆游曾用"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来描绘农村过年期间杀猪待客的情景,存朴善良的农民朋友们只能拿猪肉来款待客人,虽然食材并不高级,但是他们的热情是无与伦比的,酒肉管饱!

水浒传里为什么没有吃猪肉(水浒传中好汉们很少吃的猪肉)(7)

清明上河图中的猪肉摊位

当时的人们烹饪猪肉,除了东坡肉之外,还有很多选择,火腿,腊肉,猪下水也会被做成各种美食不被浪费掉。

这一时期,与宋同时存在的辽和金的统治范围内,猪肉是难得的美食,他们甚至用此来招待宋朝的使节,还真是物以稀为贵。

三、 朱明王朝以来,"二师兄"成功逆袭

到了明代,农民出身的皇帝朱元璋过习惯了苦日子,生活上远没有宋代统治者的奢侈无度,贵族们吃的羊肉逐渐失去了市场,而平民美食猪肉则开始登上了大雅之堂。"二师兄"也开始走上了它的逆袭之路。

明代后期的光禄寺留下的宫廷岁用牲口数记载给出了明确的数字:猪18900口,羊10750头。可见猪肉在当时饮食结构中的重要性。

水浒传里为什么没有吃猪肉(水浒传中好汉们很少吃的猪肉)(8)

历史上荒唐的正德皇帝

当然,明代还出现过禁猪事件,正德皇帝南巡平定叛乱,走到一半的时候叛乱就被平息,他开始游山玩水,在看到民间杀猪食用猪肉后,他觉得有些晦气,一方面自己的属相是猪,另一方面自己姓朱,于是他下令民间禁止杀猪。

对于这件事,明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也有记载:"时武宗南幸,至扬州行在。……照得养豕宰猪,固寻常通事。但当爵本命,又姓字异音同。况食之随生疮疾,深为未便。为此省谕地方,除牛羊等不禁外,即将豕牲不许喂养,及易卖宰杀,如若故违,本犯并当房家小,发极边永远充军。"

这项不得人心的禁令在不就之后就被废除了,因为即使贵为皇帝也离不开猪,一方面它成了饮食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另一方面祭祀也少不了它。

水浒传里为什么没有吃猪肉(水浒传中好汉们很少吃的猪肉)(9)

清代宫廷剧中吃胙肉的场景

到了清代吃猪肉就更是普遍现象了,看过《雍正王朝》的朋友想必对吃胙肉的情节有些印象,雍正皇帝在祭祖之后,将煮熟的猪肉分给身边的侍卫大臣们吃,当时还是宝亲王的弘历就被赐了一块胙肉,引得弘时一阵嫉妒。

下面是史料中记载的乾隆四十七年除夕夜御宴材料:

猪肉65斤,猪肘子3个,猪肚2个,小肚子8个,膳子15根,野猪肉25斤,大小猪肠各3根。肥鸭1只,菜鸭3只,肥鸡3只,菜鸡3只,关东鹅5只,野鸡6只,鱼20斤。羊肉20斤,鹿肉15斤,鹿尾4个。

从中不难看出,猪肉的绝对主导地位。

清代的美食家、大才子袁枚所做的《随园食单》中记载了猪肉在当时的广泛应用。他将猪肉特别列入特牲单,猪头、肘子、里脊、腰子,二师兄身上的每一块材料都没有浪费。粉蒸肉、八宝肉、八宝肉丸、红煨肉、蜜火腿各种猪肉所做的美食让人读之不觉垂涎。

水浒传里为什么没有吃猪肉(水浒传中好汉们很少吃的猪肉)(10)

东北名菜——川白肉

下面就是其中一条叫白片肉的制作方法:

"须自养之猪,宰后入锅,煮到八分熟,泡在汤中,一个时辰取起。将猪身上行动之处薄片上桌。不冷不热,以温为度。此是北人擅长之菜。南人效之,终不能佳。"

这样的白片肉,肥瘦相间,蘸着酱油、麻油食用味道很是鲜美。这种吃法有些类似于现在东北的蒜泥白肉,是一道极解馋的美食。

可以说,到了清朝后,猪肉的食用和制作被发挥到了极致。

总结:历经千年,"二师兄"终于实现了逆袭,从"神坛"上走下来,走进了欠佳万户,并且凭借着自己肥美的味道,成功地征服了年女老少的胃口。恐怕在今天,若是一天没有猪肉,恐怕我们都会食不知味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