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3年正月初八,李如松率中朝联军击败日军,成功收复平壤。

此役,丰臣秀吉最精锐的第一军折损达到九千多人,而明军死伤仅两千余人。

万历朝鲜战争缘由(决定战争走势的碧蹄馆之战)(1)

平壤宣告光复的消息传遍朝鲜半岛后,极大的鼓舞了朝鲜各路义军的抗日士气,同时也让原本嚣张气焰的日军胆战心惊,如同惊弓之鸟。

正月初九至正月十一,驻守黄州、平山、中和等地的日军不战自溃,连明军的影子都没有看到,就跑得一干二净。

正月十八,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柏率八千骑兵攻击开城。

驻守开城的日军第三军原本还想抵抗一番。但眼瞅着周围的日军都提桶跑路了,开城已经沦为一座孤城,第三军军长黑田长政大呼不妙,随即也下令撤退,全军退往汉城。

李如柏见状,指挥所部追击,一通砍杀,击毙日军后卫部队五六百人。

正月二十日,明军光复开城。

至此,中朝联军仅用十二天便将日军驱赶至汉江以南,收复了平壤至开城的朝鲜二十二府。

然而,辉煌的胜利之下也埋藏着隐忧。

明军此时最大的困难在于后勤补给。

出征之前,明朝经略大臣宋应昌考虑到朝鲜无粮的窘状,曾特意筹措了大量粮草于边境,以备明军之需。

可让宋应昌万万没想到的是,他绞尽脑汁,千算万算,终究还是漏算了朝鲜方面稀烂的运输能力。

万历朝鲜战争缘由(决定战争走势的碧蹄馆之战)(2)

宋应昌起初天真的认为,我大明出兵又出粮,就让你朝鲜征调民夫帮忙把粮草运到前线,问题不大吧?

然而就这么点小事,朝鲜朝廷都搞不定。

正月初七,也就是中朝联军对平壤发动攻击的前一天,明军主力都已经抵达平壤了,可粮草却尚有一半搁在义州,另有五分之二搁在安州,真正送上前线的还不到四分之一。

粮草再多,运不走也是白扯。而部队无粮,军心就无法保证。搞不好是会哗变的!

为此,李如松大发雷霆。

可朝鲜君臣凑到一起,除了唉声叹气,打催粮官的板子外,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

明军光复平壤后,随着李如柏南下,补给线被进一步拉长,明军的粮食危机越发得严重。

面对这种严峻形势,李如松思考再三,决定继续前进。

他不得不进,如果止步不前,可能粮草还未到,军心就涣散了。

既然指望不上后方,那就只能向前推进,抢日军的粮草!

根据情报显示,日军在汉城附近的龙山仓储积了几十万石粮食,只要拿下此地,明军的补给危机便能迎刃而解。

在明军吃不上饭的同时,日军同样也遇到了补给问题。

万历朝鲜战争缘由(决定战争走势的碧蹄馆之战)(3)

自从战争开始后,李舜臣率领朝鲜水师屡挫日本水军,切断了日本至朝鲜的海上运输线。

得不到本土援助,侵朝日军只能以战养战。

但朝鲜贫瘠,想养活十几万日军谈何容易?

这样一来,龙山仓的粮草对日军也变得极为重要。

当时,聚集于汉城附近的日军高达五万人。

除了由开城退至于此的第三军外,还有小早川隆景的第六军,宇喜多秀家的第七军,以及丧家犬小西行长的第一军残部。

为了应对明军攻势,日军总大将宇喜多秀家在与诸将商议后,将汉城守军一分为三。

其中的预备队由小西行长指挥,负责驻守汉城。

先军由小早川隆景率领,编内有立花宗茂、毛利元康、小早川秀包等部,大约两万人。

后军由黑田长政率领,编内有宇喜多秀家、石田三成、加藤光泰等部,约两万一千人。

万历朝鲜战争缘由(决定战争走势的碧蹄馆之战)(4)

日军一口气动员了四万多人,就等着明朝前来决战。

对此,李如松不仅不知道,并且还得到了错误情报。

正月二十二日,朝鲜方面提供情报,说日军精锐都在平壤。平壤一败,其他日军根本不足为惧。

正月二十四日,朝鲜方面又提供情报,说倭贼已退,现在京畿(汉城)已空。

人们往往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而不在乎真相。李如松也不能免俗。

为了尽快拿下汉城,解决大军粮草问题,李如松亲率大军进驻开城,并遣派副总兵查大受率五百骑兵,以朝鲜防御使高彦伯为向导,南下探查虚实。

正月二十五日,查大受率部渡过临津江,一口气跑了八十里路,途径原平、碧蹄馆、成均馆,最终摸到了汉城敦义门外的慕华馆。

结果他这一摸,摸出了万历朝鲜战争中最具传奇色彩,也最为扑朔迷离的一场大战——碧蹄馆之战。

插一句。古代朝鲜的“馆”,其实就是规格比较高的驿站,一般用来接待明朝或清朝使者。

诸如碧蹄馆、慕华馆,本身并不是地名。但由于这些驿馆很重要,且常常出现在文人墨客所著的书籍中,因而也就习惯成自然,被人们当作地名来使用了。

万历朝鲜战争缘由(决定战争走势的碧蹄馆之战)(5)

慕华馆

再说回来。查大受率部来到慕华馆后,很快便遭遇了日军的巡逻队。

这股日军大约一百五十人,兵力明显少于明军,所以两军一遭遇,日军很快便被明军砍得人仰马翻,死伤近百人。

当天晚上,查大受赶回开城,向李如松汇报了前线情况,说日军并没放弃汉城,朝鲜方面提供的情报有误。不过,查大受又强调,日军的战斗力貌似并不强,估计都是些三流部队,因此建议李如松趁势进兵。

还是那句话,人们通常都会相信自己内心希望的言论。

查大受原是李成梁的家丁,属于李如松最信任的将领,加之李如松也想进军,于是他也便与查大受一样,认为日军软弱可欺,汉城唾手可得。

正月二十六日清晨,李如松发布进军命令。

副总兵查大受、孙守廉、祖承训、游击李宁以及五弟李如梅,率三千骑兵前往汉城探路。

先头部队出发后,李如松带领一千人跟进,同时命令副总兵杨元率一千人驻守坡州,负责随时接应。

这五千人马。都是李家的亲兵,不仅战斗力强悍,对李如松也是绝对忠诚。

李如松此次行动只带自己的嫡系,除了轻敌心理外,应该还有抢功的嫌疑。

日军方面,前一天被砍翻的百人巡逻队隶属于立花宗茂。

这个人,号称日本西国无双,也是个狠角色。

听说自己的部队挨揍后,立花宗茂主动请战。

万历朝鲜战争缘由(决定战争走势的碧蹄馆之战)(6)

小早川隆景见立花宗茂主动要求打先锋,当即批准。

正月二十六日晚上,立花宗茂率三千余人先行出发。

紧随其后的是小早川隆景率领的一万两千人。

正月二十七日早上,查大受率领五百骑兵与立花宗茂的先头部队在位于碧蹄馆南六里处的砺石岘遭遇。

既然碰上了,那没什么好说的,直接开打。

战斗期间,明军杀的日军节节败退。

查大受大为得意,立刻吩咐信使向李如松回报消息:敌人战斗力孱弱,速来。

信使回去禀报需要时间。在等待期间,查大受觉得如果运气足够好,说不定可以直接占领汉城。

于是,他便在未得到李如松下一步指令的情况下,下令追击。

可是,战局的发展很快就让查大受后悔了。

日军先头部队后撤不久,便遇到了立花宗茂率领的后队。

前军加上后队,日军一共两千多人,五倍于明军。

五倍兵力优势,那还怕什么,杀过去。

万历朝鲜战争缘由(决定战争走势的碧蹄馆之战)(7)

面对五倍于己的日军,查大受抵挡不住,连连后退。

就在这时,明军背后突然传来一阵马蹄声响,原来是孙守廉、祖承训、李宁、李如梅带着两千多增援赶到。

两千多人pk两千多人,虽然双方兵力相当,但战斗力天差地别。

一时间,明军又把日军打得节节败退。立花宗茂麾下的老将十时连久还被李如梅一箭射死。

见心腹大将被击毙,立花宗茂气死了,随即指挥部队与明军玩了命的厮杀。

面对杀红眼了的日军,明军起初被打懵了,阵型大乱。

但辽东铁骑也不是吃素的,经过短暂混乱后,明军迅速恢复队形,与日军展开肉搏战,并击毙了立花宗茂麾下的另一员老家池边永晟。

万历朝鲜战争缘由(决定战争走势的碧蹄馆之战)(8)

就这样,明军与日军从早上打到中午,双方都打出了脾气,都不愿意撤退。

可是,日军毕竟兵多。

大概中午十一点左右,黑田长政率五千人赶到。

面对日军成倍的增援,查大受感到压力山大,只好指挥部队向碧蹄馆方向撤退。

待部队撤到碧蹄馆后,查大受对“汉城无兵”的情报产生了疑惑,不敢再轻举妄动。

与之同时,日军对明军的强悍战力也产生了畏惧心理。

黑田长政命令部队都不准进攻,等待小早川隆景带第二波增援赶到后再发动进攻。

万历朝鲜战争缘由(决定战争走势的碧蹄馆之战)(9)

就在两军陷入对峙之际,李如松带着十来个亲兵赶到碧蹄馆。

他身边原本有一千多人,但在收到查大受的战报后,认为前线大捷,便先行一步,将部队丢给了弟弟李如柏指挥。

得知大哥匆匆离开,李如柏与副总兵张世爵大吃一惊,急忙集结部队。

可是集结部队需要时间,眼见仓促之间无法完成集结,李如柏和张世爵又担心李如松出什么意外。

于是,他俩便也仿效李如松,只带了几十个亲兵先走。

至于部队,放养了。

反正都是李家的亲兵,忠诚度没问题,不担心逃兵问题。各队完成集结之后,自行到战场报道。

就这样,原来一千人的增援,变成了三五成群地的小队,跑得一路都是。

之前在收复平壤时,就提到过李如松的性格,这人打仗很勇猛,但就是性子太急,经常会做出一些与其统帅身份不符的行为。

平壤之战时如此,碧蹄馆之战又是如此。

中午十二点,小早川隆景率八千人匆匆赶来,与黑田长政和立花宗茂会合。

不多时,宇喜多秀家带着一万多人也抵达战场。

面对黑压压地一片日军,查大受、祖承训、李如梅大呼不妙,纷纷劝李如松赶紧走,好汉不吃眼前亏。

但不想,李如松听了却很不满意的道:撤什么撤?不就是三万倭军吗?给我打!

万历朝鲜战争缘由(决定战争走势的碧蹄馆之战)(10)

前面说了,参与碧蹄馆之战的明军忠诚度极高。

主帅发话,大家心里虽然没底,但却毫不畏惧,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

明军决心死战。那么握有十倍兵力的优势的日军,这时候又在做什么呢?

他们正在开会。

李如松带着十来个亲兵抵达碧蹄馆后,日军高层判断这是烟雾弹,推测李如松的身后肯定还有三万大军和几百门火炮。

三万对三万,日军肯定打不过。

为此,宇喜多秀家召集诸将开会,讨论到底是撤退,避敌锋芒。还是继续进兵,与明军死磕一场。

在会议上,有人建议撤退,有人建议死战。

最后在争论一番后,第六军军长小早川隆景的意见占了上风,日军决定打。

不过为了保险起见,三万日军并没有全部压上,而是先派出六千人,分为东西两路,对碧蹄馆的明军发动钳形攻势。

日军出动后,李如松立即下令,明军全体南移,趁东边的日军还没有靠拢过来的时候,先突击打垮西边的三千日军。

三千对三千,明军上下信心很足。

于是在李如松的一声令下后,明军便扑了上去,将日军打得落荒而逃。

可是,当明军追击时,却发现中计了。

日军在突击时,专门挑选了一片水田。

水田对于多为步兵的日军而言,行走并无难度。但对于多为骑兵的明军来说,地里面的水稻茬子就是天然的绊马桩。

不多时,冲在最前面的明军便纷纷绊落马下,阵型乱的一塌糊涂。

趁此机会,佯装逃跑的日军杀了个回马枪,斩杀许多堕马的明军。

见此情形,李如松大喝一声:全军下马,步战接敌!

事实证明,即便是步战,辽东骑兵也是一等一的好手。

日军没料到明军转换得如此之快,猝不及防,顿时被杀得大败而逃。

这一次是真的被打得落荒而逃了。

解决了西边的日军,李如松迅速指挥部队上马,以骑兵形态攻击从东边攻过来的三千日军。

骑兵打步兵,战斗没悬念,日军被杀红了眼的明军打得狼狈逃窜。

万历朝鲜战争缘由(决定战争走势的碧蹄馆之战)(11)

钳形攻势被击碎,这让此前力主决战的小早川隆景极为尴尬。

为了挽回面子,小早川隆景索性也不耍手段了,亲自带着第六军全线压上。

日军第六军有一万多人,面对四倍于己的敌人,李如松毫不畏惧,指挥部队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

战斗期间,李如柏和张世爵带着几十个亲兵赶到战场。

虽然李如柏、张世爵带来的人少,对战局缓解起不到实质性帮助。但在见到明军与日军厮杀后,他们丝毫不怵,一到战场便义无反顾地冲入阵中厮杀。

杀了大概一个多小时,日军凭借兵力优势,从四面八方围住了明军。

明军固然英勇,但毕竟兵少。面对越打越多的日军,即便是李如松,此时也产生了绝望的念头——难道自己会命丧于此吗?

不过,就在明军支撑不住,全军缓缓撤退时,杨元带着增援和一队炮营赶到了。

关于这支援军的兵力,一直以来普遍认为只有一千人。但杨元进驻坡州前,城内已经有明军和朝鲜军驻扎了,大约六千人。

杨元调不动朝鲜军,但调动明军还是可以的。

算上杨元本部人马和驻守坡州的明军,以及在增援路上还会遇到李如松先前留下一千骑兵。

估算下来,杨元带来的增援应该在五千人左右。

杨元赶到后,并没有贸然率军杀入战场,而是首先命令炮营发动炮击。

听到炮击声,明军士气立刻回升,日军则是惊慌失措。

在日军看来,大炮等于明军主力。

大炮响了,说明后方的明军主力来了,这仗不能打了,得赶紧撤退!

万历朝鲜战争缘由(决定战争走势的碧蹄馆之战)(12)

趁着日军惊慌失措,杨元抓住时机,率部从北面杀出一条通道。

这个时候,李如松可以带着人马撤出日军包围圈。

但李如松在与众将商议后,决定接着打。

为什么可以撤退,李如松却拒绝撤退呢?

因为此时位于临津江东侧的明军总共也就一万多人,而李如松在与日军厮杀后,发现日军兵力高达三、四万之多。

如果此时撤退,一旦被日军从后追击,恐怕日军一口气能杀到开城。

到了那时候,局面会非常难堪。

为了避免灾难发生,李如松下令反攻。

德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曾说过:“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御”。

此时的李如松没有选择,只能进攻,进攻,再进攻。

日军方面,见到明军居然又发起反扑,小早川隆景等人不淡定了。

杨元只带来了五千人,李如松知道,可是日军不知道。

小早川隆景还以为明军来了三万人。

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日军诸部一时骇然,纷纷后撤。

李如松见日军撤退,紧绷的神经这才慢慢放松下来,随即命令杨元断后,全军有序撤退。

万历朝鲜战争缘由(决定战争走势的碧蹄馆之战)(13)

日军见明军反击只是虚晃一枪,气的哇哇大叫,狡猾狡猾滴!

先前在厮杀中吃了大亏的立花宗茂心有不甘,指挥所部追击。

李如松见日军追击,顿时大怒,然后,那股牛脾气又上来了,带着亲兵往返骑射,与立花宗茂展开混战。

在混战期间,李如松一个不小心,从马上跌落。

日军见状,一窝蜂的涌上,想取李如松的首级。

千钧一发之际,李如松的家将李有升挺身杀出,与日本兵厮杀。李如松被随后赶到的亲兵拼死从地上拉起,暂时脱离了险境。

但一眨眼的功夫,又有一队日军涌上,企图趁乱取李如松首级。带队的日军将领叫小野成幸。

幸运的是,李如梅在关键时刻再次一展百步穿杨的功夫,以一记冷箭射杀了小野成幸。

在鬼门关走了一遭,李如松也觉得自己浪过头了,便调整心态,指挥部队用辎重填塞道路,放弃碧蹄馆,退往坡州,结束了这场仓促进行的碧蹄馆之战。

关于此役的双方损失,日本方面的资料,如《日本外战史》、《朝鲜征伐记》、《朝鲜军记》、《日韩古迹》等,皆声称明军被斩首超过一万人以上,自身损失不过数百人。

但很显然,日本资料并不具备可信性。

明军此战的总兵力还不到一万人,怎么可能被斩首超过一万人以上?

并且日军在万历二十一年三月点兵时,仅立花宗茂和高桥统增两部的减员就在七成以上,也就是损失近两千人,基本被打残。

算上其他部队,日军的损失必然远高于其资料记载的数百人。

万历朝鲜战争缘由(决定战争走势的碧蹄馆之战)(14)

日本资料不可信,明朝的资料也不可信。

根据李如松上报的损失,明军此战阵亡264人,阵伤49人,损失战马276匹。

很明显,李如松上报的数据只是他自己直属部队的伤亡情况。其他伤亡,如李如柏、张世爵、李宁、孙守廉、祖承训等部的损失,未计在内。

个人认为,朝鲜史料要相对靠谱一些。

根据朝鲜人所述,战后李如松军尚余三千余人。

结合出兵时,李如松出动五千余人,而坡州明军只是打了个照面就撤走,未与日军有过多纠缠来看。明军的损失应该在一两千人左右。

至于日军损失,绝对不会少于两千。

以寡敌众,还让敌人付出更多伤亡。能够打出这样的战绩,只能感叹明军实在是太强了。

不过前面也反复强调了,明军在碧蹄馆损失的官兵,大部分都是李家的私兵。

培养这些既有战斗力,又绝对忠诚主家的士兵,不容易。

一战折损一两千人,这让李如松痛心不已,难过了好久。

所以,大战之战后的一段时间,李如松一改先前的强势工作作风,显得心情极为低落,甚至一度还主动上书朝廷,希望万历皇帝批准他辞职,另派能征善战之将来指挥战局。

得知李如松想辞职,以柳成龙为代表的朝鲜大臣不仅帮不上任何忙,反而还跑到坡州当面要求李如松再次进军,收复汉城。

面对朝鲜大臣死道友不死贫道的无理要求,李如松烦死了。

你们要求我进军,行,粮草呢?大军在前线吃糠咽菜,你们负责运输的粮草呢!

一说粮草,柳成龙等人顿时语塞。但随即,他们便话锋一转,说有情报显示,汉城的日军仅一万人,天兵只要再咬咬牙,定能光复汉城。

不说情报还好,一提起情报,李如松顿时火大。

之前说“倭贼已退,京畿已空”,可日军在汉城却有五万人。这是什么狗屁情报?错的也太离谱了吧!

柳成龙知道朝鲜情报不准是一贯问题,自知理亏。但他也不愿意坐视明军止步不前。

于是,两人就这么你一句,我一句,前轱辘不转后轱辘转的说个不停。

后来,李如松说烦了,便端茶送客,送走了柳成龙。

万历朝鲜战争缘由(决定战争走势的碧蹄馆之战)(15)

待柳成龙走后,李如松扯了个理由,命令明军退过临清江,并派人回辽东与经略大臣宋应昌商议下一步该怎么办。

在商议一番后,宋应昌和李如松达成共识——拖。

拖到国内援兵赶来,粮草到位,再与日军一决高下。

明军暂时休战,日军不敢贸然北上,但又不能无所事事。

于是,宇喜多秀家便将目光瞄准到了朝鲜军驻守的幸州。

幸州,位于汉江下游,距离汉城二十八里。

这个地方的战略地位很重要,中朝联军如果能控制幸州,既可以在陆地上威胁汉城,同时还可以为水军提供前进基地,让水军沿汉江逆流而上,进逼汉城。

当时驻守幸州的朝鲜军主将叫权栗,这是一位优秀的朝鲜军将领。

如果说李舜臣是朝鲜水军的中流砥柱,那么权栗显然就是朝鲜陆军的中流砥柱。

既然是真正有本事的名将,日军进攻幸州,自然是讨不到便宜。

二月十二日,宇喜多秀家集结第一、第三、第六、第七、第八,五个军团,约两万人,浩浩荡荡杀至幸州城下。

而幸州城内的朝鲜军仅两千人。

但在权栗的指挥下,朝鲜军硬是顶住了日军的疯狂攻势。

就在日军与朝鲜军在幸州激战时,李如松盯上了龙山仓。

既然我没饭吃,那你也别想好过!

万历朝鲜战争缘由(决定战争走势的碧蹄馆之战)(16)

二月二十日,查大受奉李如松之命,带着几百骑兵偷偷摸到龙山仓,放了一把大火,将存储在仓内的粮草烧了个干净。

宇喜多秀家接到龙山被袭的消息后,非常吃惊。

他认为明军不可能孤军深入,袭击龙山仓的明军应该是主力。搞不好,明军四万主力已经渡过了临津江,朝着兵力空虚的汉城杀过去了。

宇喜多秀家越想越害怕,随即下令撤退,准备返回汉城准备应付明军进攻。

等到撤回汉城后,宇喜多秀家才知道明军竟然真敢孤军深入,自己被耍了。

前面说了,龙山仓的几十万石粮食对日军非常重要。

武士道再牛,也不能当饭吃。

三月初,日军开始出现粮食荒,不少士兵因为吃不饱肚子而逃跑。

宇喜多秀家见继续这么耗着,兵就跑完了。

于是,他便代表诸将向丰臣秀吉上书,表示明军在碧蹄馆之战中惨败,现在不敢进取半步,我军已经占据了优势。但朝鲜天寒地冻,我军难以维持,不如后退到釜山,与敌人和谈,等朝鲜秋粮收获后,再出兵北上。

丰臣秀吉身处日本国内,搞不清楚前线的战况,看到宇喜多秀家的来信后,他还以为和谈是明朝主动提出的,虚荣心得到大大地满足。所以他便同意了和谈。

既然日军主动提出谈判,明军因为补给问题暂时也打不动了,接下来自然就是谈判环节了。

得知明朝要与日本谈判,朝鲜方面意见很大。

不过,弱者是没有资格说话的。

当时根本没人在乎朝方的意见。

万历朝鲜战争缘由(决定战争走势的碧蹄馆之战)(17)

三月初八,在牢里蹲了两个月的大忽悠沈惟敬被无罪释放,旋即代表明朝前往龙山与日军谈判。

在龙山等待沈惟敬的,是他的老朋友小西行长以及日军第二军军长加藤清正。

大忽悠一出马,效果立竿见影。

很快,小西行长与沈惟敬达成三点协议:

一,日方承诺四月十九日从汉城退兵,大明也承诺把部队分批次撤回辽东。

二,大明未来将会派出正式谈判使节,前往日本就封贡事宜与丰臣秀吉进行直接会谈。

三,会谈结束后,日本放归被俘的两位朝鲜王子。

对于谈判的结果,日军方面很满意。宋应昌和李如松也比较满意。

唯一不满意的是朝鲜君臣。

但还是那句话,弱者没有发言权,有意见也得憋着。

四月十八日,日军按照约定退出汉城,全军向釜山转移。

四月十九日,李如松率军光复汉城。

至此,历年一年的“壬辰倭乱”结束。

明朝出兵后,经过四个月的较量,成功收复朝鲜三京,将日军压缩在了釜山一隅之地。

万历朝鲜战争缘由(决定战争走势的碧蹄馆之战)(18)

可是,由于信息差的问题。

丰臣秀吉一直认为谈判是由明朝主动发起,在正式会谈之前罗列了诸多明朝不可能接受的条款。

而明朝也不是真心想与日军谈判,宋应昌和李如松一直是假借谈判,故意拖延时间。

所以,当后来的会谈破裂,战争又再度爆发。

,